摘要: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两行人相撞案”普法案例引发争议。该法院回应称,关于“安全距离”的表述存在使用不恰当的问题,并提供了事发现场公共场所视频,详细介绍案发情节。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公正的土壤在于真相,真相的表达在于语言的精准。
彩云网评特约网评员 陈长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两行人相撞案”普法案例引发争议。该法院回应称,关于“安全距离”的表述存在使用不恰当的问题,并提供了事发现场公共场所视频,详细介绍案发情节。
根据法院回应和现场视频显示,这起发生于2023年5月的民事纠纷并不复杂。59岁的原告刘某在行走时接电话后缓慢转身站定,被后方未注意路况的29岁被告王某撞倒致残。后经调解,被告赔偿原告7万元。这一情形符合《民法典》中关于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王某在公共道路通行过程中,未尽到普通人应有的注意义务,其疏忽大意的行为直接导致刘某受伤,存在明显过错,理应对损害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由此可见,法院调解赔偿7万元有法律基础,也属于合理裁量。
然而,法院在普法宣传中简化案情时出现多处失实表述,致使一个已经调解的案件重新受到质疑。其一,事实描述不实,法院称原告“突然转身往回走”,但监控视频显示其只是缓慢转身站住,且双方存在一定距离;其二,法律术语误用,将机动车“安全距离”概念套用于行人,引发公众 “行走风险增加” 的质疑;其三,司法公开不充分,仅强调“过错责任原则”,却未主动公开监控视频、调解协议等可视化关键证据,导致调解结果被质疑为“和稀泥”或“谁受伤谁有理”。当一个不够严谨的“普法案例”成为传播起点,它的每一次再表达,都可能成为潜在的歧义放大器,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
普法的初衷是以案释法、以法育人,引导社会达成共识、培育责任意识,并非制造舆论热点。就此次行人相撞案而言,其核心应是提醒市民在公共空间中既要合理注意、避让他人,也要反思如何平衡自身权利与他人安全。然而,由于普法时的语言偏差,让公众误以为 “原告突然回头,撞上了别人还要索赔”,舆论瞬间倒向 “被告”,一时间 “碰瓷”“讹人” 等词汇成为热点。试想,如果任由舆论发酵,不仅会极大损害司法公信力,还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法律的生命在于公正,公正的土壤在于真相,真相的表达在于语言的精准。普法工作不能仅靠“讲故事”,也不能满足于“有案件可讲”,而是必须回归到法律事实的基础上,提供清晰、完整、可验证的信息。当地法院的最新回应,也算是一堂对“普法”的普法课。相关部门应当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建立严格的事实核查和表达审核机制。例如,内容出稿后,需经过事实核对、法律审查、公众理解测试等流程,确保语言表达既准确又易懂。对于非涉密案例,讲述时不妨配以相关原视频,增强司法过程的可视化。同时,针对出现歧义或偏差的普法案例,应设立一套快速更正机制,并通过官方渠道及时澄清,以修复公众信任。
无论是执法还是普法,都是公平正义的化身。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容不得随意发挥,只有一言一行都契合法治精神,才能让法律更加深入人心。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