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开年,宝马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唏嘘的成绩单:一季度全球净利润暴跌26%,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7.2%,成为其全球表现最差的“拖油瓶”。作为曾经的豪华车标杆,宝马为何在中国市场“失速”?这场危机背后,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下的集体焦虑。
2025年开年,宝马集团交出了一份令人唏嘘的成绩单:一季度全球净利润暴跌26%,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7.2%,成为其全球表现最差的“拖油瓶”。作为曾经的豪华车标杆,宝马为何在中国市场“失速”?这场危机背后,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下的集体焦虑。
中国车市的“价格战”堪称惨烈。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平均降价12%,燃油车降幅10.1%,但宝马的降价力度却普遍超过20%,部分车型甚至接近50%。例如,宝马5系入门款裸车价从43.99万元腰斩至29.3万元,经销商被迫“赔本赚吆喝”,销量越高亏损越大。最终,大量经销商不堪重负选择闭店,连宝马5S店星德宝也黯然退场。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暴露了宝马的无奈:面对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传统品牌只能靠降价勉强维持存在感。然而,过度的价格战不仅损害品牌溢价,更动摇了经销体系的根基。
宝马的困境,本质上是电动化转型滞后的代价。2025年第一季度,宝马在华销售的纯电车型仅占总销量的15%,且主力车型如iX3、i3仍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续航和智能座舱表现被本土对手甩开差距。当华为ADS 3.0已实现城市高阶智驾量产时,宝马车型仍停留在基础L2级辅助驾驶,被业内人士调侃为“电动古董”。
反观中国品牌,理想、问界、蔚来等新势力凭借智能座舱、高阶智驾和本土化生态,牢牢占据高端新能源市场;吉利极氪、长城魏牌则从设计到技术全面对标BBA,甚至以“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配置颠覆传统豪华定义。更致命的是,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认知已从“品牌光环”转向“科技体验”,而宝马的电动化产品反而被打上“杂牌”标签。
面对危机,宝马并非毫无动作。2025年,其全新Neue Klasse纯电平台即将落地,计划推出10款新车型,并与华为合作开发鸿蒙生态车机系统,接入HUAWEI HiCar和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这些举措试图补齐智能化和本土化短板,但新车型最快2026年才能上市,市场留给宝马的时间窗口已非常紧迫。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对宝马电动车的固有印象难以扭转。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当年轻用户觉得开宝马电动车不如开问界有面子时,品牌号召力就已崩塌”。即便技术追上,如何重建用户心智仍是难题。
宝马的困境并非个案。2024年,奔驰、奥迪在华销量分别下滑,保时捷甚至暴跌28%。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突破65%,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40%。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中国车企在政策扶持、三电技术、智能生态上的全面超越。
写在最后:眼下,宝马的财报数据更像一记警钟:在新能源赛道上,没有永远的豪华品牌,只有跟不上时代的“古董车”。中国市场的竞争法则已彻底改变,技术迭代速度、用户需求洞察和生态整合能力,才是新的护城河。对于BBA们而言,2025年或许是决定“掉队”还是“翻身”的关键之年。
来源:汽車之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