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社会,网约车凭借便捷、高效的服务特性,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常备选择。
文|羊羊不吃草
编辑|娱叔
在当下社会,网约车凭借便捷、高效的服务特性,已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常备选择。
然而,近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网约车司机偷拍女乘客事件,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向公众对网约车安全的信任基石,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
从前些年频频发生的顺风车杀害少女的恶性案件,到此次令人发指的偷拍丑闻,网约车安全问题一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全民深深担忧。
这场关于安全与信任的危机,究竟该如何化解?
5月9日,一位IP显示上海的女子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她讲述了自己在乘坐网约车时被聋哑司机偷拍视频的不幸遭遇。
更可恨的是,这些视频还被上传到了短视频平台。
更离谱的是,这些视频被大量转发、点赞,网友们的行为让人难以判断他们是在伸张正义还是助纣为虐。
视频的广泛传播,当受害者偶然发现自己成为视频主角时,她决定将“此种罪行”公之于众。
她回忆道,起初得知司机是聋哑者的时候,不仅与之耐心交流,还特意额外打赏。
可万万没想到,这份善意却被无情践踏,简直是现代版“农夫与蛇”。
随着事件的发酵,更多令人愤怒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在女子找到涉事司机,并令其删除视频之时,却发现,他的账号竟拥有1.2万粉丝。
账号中足足发布了200多个类似视频,从视频中不难看出,拍摄设备更是遍布各个角落。
更让人不齿的是,这些视频竟配上了“无裤”“黑丝”这些低俗露骨的文字,字里行间满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与冒犯。
评论区中,甚至有人诱导“求联系方式”,场面不堪入目。
很难想象,此等作为,竟是出自本该被大家同情的弱势群体之手。
究其目的,无非有二,其一就是为了流量,吸引眼球,获取收益;其二则是满足自己的低级欲望。
但无论如何,都不该将矛头指向乘客,更何况是女乘客。
他虽身有残疾,却选择了一条伤害他人的违法犯罪道路。
随着这起偷拍事件的细节不断曝光,其恶劣影响迅速在社会上扩散开来,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仅让受害者遭受巨大创伤,也在舆论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5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发布警情通报,揭开了事件的全貌。
经查,偷拍者王某,男,33岁,从2025年3月起,便自行在网约车内安装偷拍设备,偷拍女性乘客视频,并配以低俗文字发布在网上用以引流吸粉。
目前,王某已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虽然这起恶劣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对于受害者而言,被偷拍的经历无疑是一场噩梦。
她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他人镜头下的“展品”,隐私被肆意公开于众。
这种精神上的伤害,可能会伴随她们很长时间,甚至对她们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
不仅如此,这种防不胜防的事情,更引起了乘客与司机之间的信任危机,无疑会引起广大乘客对网约车安全性的质疑。
毕竟,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同样,这种影响也制约着网约车的发展。
深度剖析这件事情,背后更有值得我们深思之处。
随着技术的发展,它“随身”携带的双刃剑效应,也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
我们在享受这科技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它也同样威胁着我们的隐私。
网约车内的监控设备,其出发点本是保障乘客和司机双方的财产以及人身安全着想。
然而,在一系列像王某这样的不法分子手中,却成了他们侵害他人的趁手工具。
这种新型的“暴力凝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剧场中的“素材”。
这不禁让我们发问:“我们隐私真的没一点保障了吗?”
其实,在事情持续发酵的同时,反面也透露着相关部门在监管领域的“不作为”。
首先,就是网约车平台。
虽然规定统一安装录像设备,但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有效监管。
其次,便是短视频平台。
这足足200多个女乘客视频,在平台上堂而皇之的传播近数月之久,平台竟丝毫未察觉?
反倒在深受舆论牵制后,平台才开始有所行动。
这就不得不令人质疑平台的审核及管理机制了。
还是,这其实是平台的一种“反向宣传”手法。
在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逐渐蔓延的过程中,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开始出现。
原本对事件本身的批判逐渐演变成了对特定群体的攻击,一场理性与偏见的博弈就此展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聋哑人开网约车开的明白吗”“弱势群体也不都是好人”等激进字眼,在各个评论中频出。
但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个体恶性并不能上升为群体评价。
生活中不乏残障人士自食其力工作的,我们也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更不应该就此事,就对整个残障人士群体产生偏见和歧视。
舆论风向的走偏,归根结底,与近年来偷拍等事件的频频发生关系密切。
从酒店的针孔摄像头到裙底偷拍,一条灰色产业链早已在暗处蔓延。
这不仅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更需要全社会达成对偷拍“零容忍”的共识。
结语真正的文明,既不容忍作恶,也不放弃善良。
当善意被恶意利用,信任的崩塌远比偷拍本身更可怕。
我们既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也要避免因个别事件对特定群体产生偏见。
残障人士需要的是平等机会,而不是“特权”;女性需要的是安全环境,而不是“你不该这么穿”。
严打偷拍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莫让“安全监控”沦为“犯罪工具”,既不对弱势群体污名化,也不做沉默的受害者。
唯有如此,才能守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人性温度。
部分参考资料:
光明网|网约车司机偷拍大量女乘客,还配低俗文字发网上!上海警方通报
中原新闻网|上海33岁网约车司机偷拍女乘客数月,发上网吸粉!已被拘留
来源:娱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