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只为每朵枯萎花蕾的绽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21:11 1

摘要:时任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徐雪生(1955年南通医学院毕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儿科学发展动态后,决定率先在本院儿科临床创建无陪护的新生儿救治单元即NICU。

今年5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病房迎来了成立40周年纪念日。

回望该病房40年走过的闪光之路,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几代医护人员薪火相传,朝乾夕惕,只为做好一件事:让每一朵枯萎花蕾,重现生机,艳丽绽放。

(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二三线城市医疗事业并不发达,特别是在新生儿救治方面,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医院才有新生儿科。

时任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徐雪生(1955年南通医学院毕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儿科学发展动态后,决定率先在本院儿科临床创建无陪护的新生儿救治单元即NICU。

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时任院长卢金章的大力支持下,徐主任一边抽调优秀医生和护士到北京、天津、苏州等地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培养专业人才,一边积极筹备专用设备,如新生儿、早产儿暖箱,蓝光箱、喉镜、复苏囊等器械。

于1985年5月在豫北医疗系统首家建立了NICU,设床位20张,病房无家属陪护,24小时由专业医生护士照护。

(二)

40年斗转星移,40载砥砺奋进。

随着时代的变迁,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更新换代,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经历了风风雨雨,在薪火相传中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

天道酬勤。新生儿病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临床儿科的一个特色治疗小组到独立建科,每一步都记录着儿科人辛勤劳动,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每一次抢救都承载着儿科人大爱无疆,为儿童的生命健康呕心沥血不懈努力的传说。

1990年在徐主任退休后,继任主任、该院党委委员王爱华(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沿着徐主任指明的方向,励精图治,追求卓越,带领儿科医护人员奋发向上,不断提升新生儿救治技术水平。

王爱华牢记初心使命,曾到北京参加儿科主任高级研修班学习新生儿危重病急救,到上海复旦儿科医院参加国内新生儿著名教授樊绍增、邵晓梅主办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专题研修班学习最新的救治方法。她在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将新生儿重症病房打造成了德艺双馨的团队。

(三)

上世纪末,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对孕产妇保健知识普及教育缺乏,新生儿患病的人很多。当时新生儿的常见病是:寒冷损伤综合征、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败血症、甚至于新生儿破伤风都不罕见。

社会上重症新生儿患者多,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深知每一个新生儿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总是想方设法多收治重症新生儿,以防枯萎花蕾因得不到呵护滋养而夭折。

当时20张新生儿病床不够住,护理团队,就在一个小床放2个孩子,患者最多的时候能住30个;暖箱不够住,不得已他们把两个早产儿放到一个暖箱。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三八班”排班有困难,他们把刚从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疗系本科生安排到新生儿病房做护理工作。

医护人员忙碌,但医护质量不降反升,医护责任心更是可昭日月。

当时儿科护士长徐素真常在无陪护的NICU病房督促护士3小时喂1次奶,2小时换1次尿布(当时还没有尿不湿纸尿裤);记录本是陈琦医生,赵晓玲和李玉梅护士,从天津儿童医院进修带回来的模版,每一个新生命24小时的吃喝拉撒睡,吃多少毫升奶、有无吐奶、大便颜色等都有详细记录,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医生汇报,也方便如实给家属汇报。

一个个忙碌的白昼,多少个不眠之夜,记录本一页页翻过,伴随着一个个微弱的小生命重获新生。

新生儿的护士赵晓玲,扎头皮静脉针技术真过硬,在产科刚分娩因窒息颜面皮肤青紫的患儿头上用手指摸着扎针,一针见血,特别让人佩服。

白天有专职医生陈琦、苗长青、纪红等在新生儿病房查房守护,每日常规检查每一例患儿,处理突发问题;夜间有儿科值班医生查房,解决新入院患儿的治疗和临时问题。科主任更是把无陪护的NICU作为重点,她大多数时间都会在NICU查房守护,特别是遇到危重新生儿,因为当时没有监护仪,她总是耐心地守护在患儿床旁观察患儿的面色和呼吸,氧气的流量,及时调整出现的紧急情况,确保患儿平安度过危险期。科主任热爱儿童,心地善良,忠于职守。她总是给大家说:NICU没有陪护,咱们医护责任重大,一定要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给家属详细沟通,对患儿尽心尽责。

(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做奉献勇于立潮头。

某县一孕妇因车祸导致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只有1000克,面色青紫,呼吸微弱,心率缓慢,奄奄一息。新生儿从该县人民医院紧急送到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连续抢救20天,最初患儿因早产脑功能不成熟,频发呼吸暂停,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全靠医护值班人员不间断托背按摩,一班一班的持续交接下来,直到患儿能平稳自主呼吸,能自行吮乳,体重长到1500克,痊愈出院。

某县一例足月出生后26天的新生儿,发热、呕吐、拒乳2天,其家长带了10元钱来到医院求治,那一夜正遇到王爱华值班。

王爱华一句“先住上,抢救孩子重要,钱,明天再说。”护士立即为患儿插鼻导管吸氧,扎静脉针输液,医生马上给他查血和脑脊液,结果很快出来,这孩子患“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

医护人员两天两夜抢救不停,直到第三天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新生儿病房,心中有爱,有对患儿的爱,对职业的爱,即使再苦再累,他们的拳拳爱心始终都保持着炽热。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新生儿病房自成立以来,使多少重症新生儿起死回生,医护人员谁也说不清,但获救的新生儿及其父母却终身难忘。

一天,某县一位农民找到了王爱华,表达了对她的感谢。

26年前,这位农民的新生儿患脑膜炎病危,王爱华带领医护团队不分昼夜抢救,让新生儿起死回生。

这位农民说,他儿子康复出院后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学习成绩优异,后来考上了大学,去年大学毕业又顺利考上了国家公务员。

(五)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良贤品自高。

40年来,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得到救治的患儿也得到了全院多学科的大力支持。

有一例足月刚出生3天的女婴呕吐、腹胀、拒乳、排黑色大便,诊断不明,入院后,本科室会诊后,特邀请该院普外科刘志宏主任会诊,经X线检查腹部后发现“胃穿孔”,急转外科手术,经过刘志宏、张雪民主任以及麻醉师等共同努力,手术顺利,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术后新生儿又回到NICU继续治疗,通过大家日夜努力救治,使患儿顺利出院,健康成长。

当年,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每年收治住院患者约230人次,有1年还突破300例。王爱华在1996年公开发表在《临床医学》杂志的临床总结性文章“十年住院新生儿死因分析”中,数据统计,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十年共收治患儿2384例。

王爱华带领儿科团队不仅是完成日常救治任务,她有更高的追求,她希望团队能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作为学科带头人,她一边在临床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一边不断提出新的思路,搞临床研究。她说,要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她带领团队对窒息复苏后儿童追踪调查其体格和智力发育情况,找出了缺氧导致复苏后小儿部分运动功能障碍和智力低下的原因,根据婴儿脑具有强大的可塑性的国际脑发育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她在新生儿病房布置改善环境,给脑缺氧患儿床头放置录音机间断播放轻音乐,以促进脑损伤后新生儿听力的回复,并教会护士对脑损伤后患儿早期干预,一日两次进行抚触治疗,从头到脚,每次15分钟。并且选派优秀的青年医生张春惠两次赴北京中国康复中心学习,1996年学习归来率先在新乡市开展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从而降低新生儿时期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的发生。

王爱华带领团队主持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干预临床研究”获新乡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她还组织本专业医生主持编写了约35万字的《新生儿生理基础与临床》专著,1996年由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她带领儿科医护观察早产儿与足月儿甲状腺功能的差异,观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从而提出早期干预的益处造福新生儿,她主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新生儿早期干预临床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她善于学习本专业国内外最新进展,捕捉科技前沿问题,她学习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会议提出的“降阶梯治疗方法”后,带领纪红新生儿医护团队率先在NICU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降阶梯疗法,用抗生素重拳出击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病情进展,防止恶化,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细菌耐药。把该治疗方法经验总结成文发表,2002年8月获得了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论文三等奖。40年来,新生儿医护团队共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专著1部。

(六)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还是培养砺练人才的临床基地,经过40年的近万例病材积累,底蕴深厚。40年来,该院儿科医生和护士在新生儿领域专业技术的不断提升,为发展新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陈琦医生(1981年新乡医学院毕业)在1994—1996年经过组织严格筛选,参加了河南省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的光荣任务,期间她还应召到当地大使馆服务以国家领导人为代表的国家使团,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国家表彰。

她回国后因工作关系调入深圳罗湖区医院,由于她具有新生儿疾病诊疗特长,受聘新生儿科主任,受到当地以及香港居民的高度认可。尚利宏医生(1990年新乡医学院毕业)通过在新生儿病房的砺练,为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采用肠道外静脉营养,每天根据患儿体重、出入水量,精确计算热卡和液量,达到供能目的,维持早产儿生命。她不断追求新高度,努力再深造,湘雅博士毕业后现任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早产儿科主任,在更高一级平台继续发挥抢救治疗新生命的巨大作用。就连当年从河医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儿科的陈卫同志被安排到NICU做护理工作也从无怨言,现今她已是二级教授岗位,成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的联络员,对河南省的妇幼工作做出很大贡献。2006年,医院内科病房大楼落成,在时任科主任孟庆瑞(1978年湖南医学院毕业)带领下,NICU环境得到了改善,救治团队力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时至2013年,赶上医院学科大发展,全院在时任院长朱继先带领下决心上台阶,创“三甲”,在医院奋勇争创的高潮中,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新生儿专业独立建科”。在新任主任纪红、崔法新带领下,新生儿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朱继先大力支持下,该院为新生儿科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多种型号多种功能的呼吸机(有创、无创、双水平),增设带蓝光照射的早产儿暖箱多台,新病房新增了吊塔式氧气管道等,使新生儿科成为新乡市初具规模的“新乡市新生儿救治中心”。

新时代新征程新步伐。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一如既往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在人员紧缺的时候,崔法新主任24小时不离医院,培养带领年轻医生,在病房守护患者,盯着危重患儿,怕稍有不慎错失抢救时机,特别是早产儿病情瞬间多变,他在病房忙碌着,奉献了青春热血,奉献了精力和自身的健康,一心只为了患儿,为了他热爱的医疗事业。

(七)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创新生儿重症事业、提升新生儿救治水平的医生护士相继退休,但老一辈德艺双馨不仅得到了原汁原味传承,而且还在发扬光大

目前,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一代新生儿科主任王青霞(2007年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毕业)正率领着团队继续发扬老一代的优良传统。新生代医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更扎实,更具有创新意识。随着医院发展上三级甲等,全院技术的提升,王青霞带领的团队,目前呈现出以下特色:1.呼吸机使用技术更加精湛,救治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成活率更高。现在有各种类型的呼吸机根据需要调整呼吸参数,使很多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760克)度过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救治成功;2.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黄疸的技术更加全面,包括难度很高条件严苛的新生儿换血疗法能独立顺利完成;3.新生儿科医护在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慧眼”,她们通过细微的观察,能早期发现异常,拨开蜘丝马迹,进而发现染色体异常也或是基因异常的罕见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给患儿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微笑。

40年来,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病房面对的是有口难言的如枯萎的花蕾,医护人员惜花如命,常年呕心沥血,为每一朵花蕾撑起一片天,播撒了呵护生命的春风春雨,让一朵朵花蕾恢复生机,让一朵朵花蕾艳丽绽放。

不让每一朵枯萎花蕾夭折,是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新生儿病房过去的铮铮誓言,也是他们今后继往开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实言)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