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嘉靖帝春祭山陵。群臣朝见时,嘉靖帝忽然发现,兵部尚书张瓒竟穿着一身“蟒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何曾赐过这样一件衣服,便生气地对大学士夏言说:“尚书不过二品,怎可擅自穿蟒?!”夏言赶忙解释:“张尚书穿的是钦赐飞鱼服,虽然长
赐服,超越于品官服饰制度之外。天子用它来别亲疏、明等级,用它来控制人心。为此,明朝皇帝甚至大胆运用了一类长得像龙袍的特殊赐服。
破坏规矩的皇帝
大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二月,嘉靖帝春祭山陵。群臣朝见时,嘉靖帝忽然发现,兵部尚书张瓒竟穿着一身“蟒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自己何曾赐过这样一件衣服,便生气地对大学士夏言说:“尚书不过二品,怎可擅自穿蟒?!”夏言赶忙解释:“张尚书穿的是钦赐飞鱼服,虽然长得像蟒,但并不是蟒。”
蟒服
有明一代,蟒纹与飞鱼纹十分相似,甚至连皇帝都傻傻分不清。不独蟒纹、飞鱼纹,它们与斗牛纹、麒麟纹也极为类似,而绣有这类纹样的服饰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早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皇帝就下令,不得随意穿着“蟒龙飞鱼斗牛及违禁花样”,否则“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
此后,历代皇帝也屡颁禁令。嘉靖帝最是积极,一登基就发严令。几件衣服就让皇帝如此疑忌,是否小题大做?也不尽然,因为这些衣服都与龙服相似,因而必须严禁。
明朝蟒纹似龙纹,最大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而飞鱼又与蟒相似,最显著的不同在于飞鱼尾部为鱼尾。斗牛是头上双角向下弯曲如牛角状。麒麟则是龙首蹄状足,身上有鱗,这组纹样的共通点是像龙。明朝皇帝还特意为这些“龙兄龙弟”排了个次序:蟒仅次于龙,飞鱼又次之,接下来是斗牛、麒麟。
然而,皇帝三令五申的禁令,并未收到多大效果。这类“龙袍兄弟款”在有明一朝日益风靡。因为带头无视甚至破坏皇帝命令的,正是皇帝本人。
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明孝宗朱祐樘久病大愈,又赶上大祀天地。在如此有仪式感的场合,朱祐樘做了一个决定:赏赐内阁辅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大红蟒衣。皇帝一方面对这种类似龙袍的服饰充满疑忌,一方面所赏赐的袍服规格又越来越高,甚至动用了与龙袍最为相似的“坐蟒”。
“龙袍”作用超乎想象
在君主专制极为发达的明朝,这种类似“龙袍”的服饰,发挥着超乎想象的效用,就连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们,也被这华美的袍服所吸引。
蟒服
对于土司杨应龙来说,万历十四年(1586年)是既喜又优的一年。这一年,他向朝廷献上70棵材质美好的大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都指挥使职衔和一件飞鱼服。
不过,当他进一步试探朝廷,希望得到一件蟒袍时,却遭到了拒绝,这让心性高傲的土司颇为不甘。其实,若对比祖上最初获得的封赏,杨应龙应当感到满足了。
播州杨氏,是西南最大的土司之一。洪武五年(1372年),杨应龙的祖先杨铿向新生的明王朝称臣纳贡,成为明朝“编制”下的土司,驻地就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市。为了招抚和笼络土司,明王朝往往不惜厚赐。
土司朝服靠“赐”,这说明尽管他们得到朝廷颁发的印信,但并不表示,他们可以和普通文武百官一样着装。只有受到明文赏赐后,才有资格穿上此类官员制服。
正德二年(1507年),当播州土司杨斌为其父杨爱请求赐服时,所提要求变为“请进阶及服色”,即为杨爱的服色升级,升为比实际品级更高的官服。这就是赐服中的“借服”。
杨斌的要求遭到了礼部的拒绝,理由是服饰乃等级和权威的标志,不可随意授人。不过,已被杨家人收买的兵部,却以杨爱旧有剿贼大功,通过了这个请求。
对于杨斌来说,这只是个开始。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更是被赐予蟒衣玉带,成为蟒袍加身的一员。而这样的赏赐,也彻底打开了杨氏土司的胃口。所以,当杨应龙获赐飞鱼服时,他就援引其祖杨斌为例,想进一步获赐蟒服。
除了播州杨氏,隔壁湖广境内的永顺彭氏土司,也获得了麒麟服、飞鱼服、蟒服等各种赏赐。土司们穿起“龙袍”,虚荣心日益膨胀。而对于明廷来说,送出越来越多的飞鱼服,其实一点儿也不吃亏,因为皇帝获得了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正德十三年(1518年),永顺土司彭世麟被赐蟒衣三袭,明廷获得了大楠木470棵。杨应龙的飞鱼服,也是用70棵大木换来的。
土司们这么爱送木头,是因为明朝皇帝真的缺木。据载,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紫禁城屡遭火灾。为了重修宫殿,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木材。于是,皇帝苦思冥想,计上心来,开始鼓励大木良材所在地的土司进贡木材,而皇帝所需要付出的,有时只是几件蟒袍、飞鱼服而已。
只是这样换来的大木也好,忠诚也罢,多不可靠。在获得飞鱼服十年后,播州土司杨应龙就反叛了。
人们对赐服失去敬畏之心
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新登基的明成祖朱棣向礼部下诏,对远人要怀柔和抚绥。紧接着,明朝使者带着成袓登基的消息,分别向朝鲜、安南、暹罗、爪哇、琉球、日本等国进发。远人来朝,乃天子地位的象征。对于武力夺取皇位的朱棣来说,比谁都更迫切想要得到世人承认。令他欣慰的是,朝鲜等国积极响应,立即向大明遣使表示臣服。
如何对待各国使节?朱棣心里有数。被他赶下台、生死未卜的侄儿朱允炆,早已为他做出了示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建立李氏朝鲜,其五子李芳远篡位后,朝鲜国王开始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宗藩关系日益密切。
李芳远派出使者,向建文帝请赐冕服。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土司酋长,权力再大,也不敢请赐冕服。因为在明朝,冕服只允许皇帝、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等穿用,公侯以下禁用。李芳远的这个请求,引发了明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但是,建文帝还是决定赐予朝鲜国王九章冕服。在大明,这是皇太子和亲王才享有的荣耀。果然,朝鲜对明朝感恩戴德,向大明的朝贡和请赐越来越频繁。当明朝换了个皇帝时,李芳远立即向新皇帝朱棣请赐冕服和书籍。李芳远又得到了朱棣所赐的金印和九章冕服。
朝鲜一直是朝贡请赐最积极的“标兵”。有时候,他们甚至直接向明廷提要求。比如,明宣宗时,朝鲜国王李掏认为,朝鲜世子冠服与陪臣相同,无法彰显身份,在其请求下,宣宗特赐朝鲜世子六梁冠(等同于明廷二品朝臣)。
英宗时期,李掏又请赐远游冠、绛纱袍。有了赐服的直接示范,朝鲜的衣冠制度开始了对明朝亦步亦趋的模仿,以至甚至发生了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抗日援朝的事件。当双方议和后,神宗决定效仿祖上,再次对日本使出封王、赐印、赐服的“杀手锏”。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明朝使者到达日本,送上封王沼书、金印和冠服,丰臣秀吉接受赏赐。此前,皇帝虽对日本偶有赐服,但规格等级一直不高。
赐服的变化,反映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赐服这一屡试不爽的手段,也成为大明王朝行之有效的外交工具,维护着与周边各国的宗藩关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灵活多变却日益走向了混乱。民间也穿起了飞鱼服、麒麟服。尤其是婚礼上,新娘着红色婚服,纹样多与赐服相同:麒麟、斗牛、飞鱼甚至蟒纹等都有。
皇帝随意赐服,人们对赐服也逐渐失去了敬畏之心。混乱的服饰与混乱的人心一起滋长蔓延,直至明朝灭亡。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