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茶:湄潭翠芽

摘要:湄潭翠芽,产自贵州生湄潭,湄潭是中国名茶之乡,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城、中国茶海、茶乡大道等相关茶标语、路牌处处可见。在茶乡湄潭,大街小巷,到处是茶馆。

湄潭翠芽,产自贵州生湄潭,湄潭是中国名茶之乡,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城、中国茶海、茶乡大道等相关茶标语、路牌处处可见。在茶乡湄潭,大街小巷,到处是茶馆。

壶里乾坤,茶中日月,一个骨子里都流传着水与茶灵魂的地方。湄潭翠芽深的张天福老茶人的喜爱,故书有“湄潭翠芽得天独厚”,这八个字湄潭茶界奉为圭臬,也深以为是。

湄潭有天下第一壶,不知道是用来装茶,还是用来装酒,但以中国茶海在湄潭的现实,自然是装茶,只不过不管装什么,装的都是琼浆玉液,否则不会到了夜里,珠光宝气,颇似宝壶。

湄潭是个好地方,湄江河与湄水河二水颠倒流,流至县城南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杜富国、陶华碧出自此处。有了英雄的点缀,似乎茶也不那么重要了。

但我们还是要说一说的,这里有两个茶最出名,一个是遵义红,一个就是湄潭翠芽。好茶必出自好地,这里年均气温15℃,降雨量1100mm以上,无霜期284天,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平均海拔920米。

同时该地区地表资源丰富,土壤富含锌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森林覆盖率达66.1%,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和生产优质茶叶,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富锌硒、生态优”地区。

清晨,雾霭与晨曦结伴而来,万亩的茶园经常都在这样的温润下滋养,这样的好地方,茶自然也是好的。《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太平寰宇》载:“夷州土产茶……”。

现在的湄潭县域属当时的夷州境地。据清康熙、光绪《湄潭县志》,以及《平越直隶州志》《贵州通志》等文献资料记载:元代至明代,湄潭所产茶叶交播州宣抚(慰)司,进入播州茶仓或作为“播州方物”上贡朝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湄潭眉尖茶,昔皆为贡品。”这个“湄潭眉尖茶”即为今天“湄潭翠芽”的最前身。由此可见,湄潭茶,不仅仅现代人觉得它好,古代人也觉得它好。

甚至在1958年经中茶所及上海进出口公司品评时,评价湄江茶与西湖狮峰龙井品质“别具一格,不相上下”,而“湄潭翠芽”就是由“湄江茶”演变而来。由此可见,湄潭翠芽绝非等闲。

“湄潭翠芽”茶有转筒工艺也有现代工艺,这样不避讳的宣传是我非常喜欢的,不厚古薄今,没有一味的说传统工艺好,现代工艺不好,说的明明白白。传统制作技艺流程是采摘鲜叶—摊青(鲜叶自然摊放)—红锅头炒(高温杀青)—摊晾(散热)—二炒(理条)—摊晾(回汗)—中锅三炒(压条定形)—摊晾(回潮)—磨锅(定形、提香)-拣削(去片末)-瓦缸储藏(用木炭石灰垫底)-包装(皮纸封袋)。

主要手法有抖、带、搭、扣、拓、抓、拉、推、磨、压十种。各种手法视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况灵活变换,因势呵成。传统工艺就合适小作坊,或者精品茶。因为太需要技术精湛的炒茶师傅了。

而现代工艺就合适大规模制作,这里和云南不一样,地足够平整,非常合适机械加工,如果到了现代社会,明明可以规模化生产,却放弃,那么就很愚蠢自私了。现代工艺是采摘鲜叶—摊青(鲜叶自然摊放)—杀青(高温杀青)—摊晾(散热)—理条(叶条扁直)—摊晾(散热)—整形(压条定形)—摊晾(回潮)—脱毫(除去茶毫)—摊晾(散热)—提香—摊晾(散热)—筛选。

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冲泡湄潭翠芽,一般是3克即可,因为它都是芽头,比较鲜嫩,所以我们用不超过90度的温度冲泡最合适,一般采用下投法,也可以采用上投法,静置一会,在饮用。

冲泡的工具可以采用玻璃杯或者盖碗,最好使用玻璃杯,那样我们就可以看它那嫩绿的叶片在水中舒展,仿佛是大自然的舞蹈。茶汤清澈透亮,色泽宛如碧绿的宝石。轻嗅茶香,仿佛置身于葱郁的茶园。入口滋味鲜爽,回甘悠长,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清新。

湄潭翠芽,你喝过了吗?喝过和我一起交流一下感受吧!

来源:陈惜珊谈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