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教你答题,却没教你思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21:18 1

摘要:小学天天鸡飞狗跳追着学奥数,初中开始反复横跳,今天函数明天几何,到了高中直接原地爆炸,像《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想追进度但脑子死活跟不上。

小时候拿满分,长大后满脑子问号,不是命运的调侃,是补课路上“硬卷出来”的后遗症。

小学天天鸡飞狗跳追着学奥数,初中开始反复横跳,今天函数明天几何,到了高中直接原地爆炸,像《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想追进度但脑子死活跟不上。

最离谱的是,家长还在旁边喊加油,老师说你差点火候,补课老师说你差点“套题”。大家都以为分数能量产,可惜没告诉你:

量产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虚高”。

其实我小时候,也是课外补课大军里的一员,从四年级开始一脚踏入“学神工厂”,小学三年级提前学完五年级内容,奥数上到竞赛班,英语用的是新概念第二册。

开头确实爽,别人还在学加减法,我已经在“解方程”;别人背单词,我在写作文,仿佛打开了学习外挂。

可到初中忽然发现,别的同学刚学的我早背熟了——问题是,他们刚刚“理解”,我却已经“忘了”;他们现在“好奇”,我已经“腻了”;甚至有些题,我做得比他们还慢。

最扎心的是,老师讲解,我听得一知半解,不是不懂,是懒得动脑,等着补课老师讲“套路”。

所以说,靠补课跑得快,跑不过时间这位终点裁判。

曾经以为提前学是“领先”,后来才懂:

太早发车,不叫赢在起跑线,而是“提前耗尽油箱”。

吃速食方便,但吃久了胃会出问题;学速成提分,也差不多,短时间有“嗨点”,长期直接“宕机”。

补课的最大问题,不是它没用,而是它让我们错把“被动吸收”当成“主动成长”。本该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被压缩成一锅粥。

知识是要长牙齿的,偏偏我们提前吞进肚里,还没咀嚼,自然消化不良。

我小时候补课补得太猛,连放学路上都在“杀题”。别人放学吃冰棍,我一手资料一手笔,像特种兵,妈妈一句“你是学神啊”,我直接信了。

结果初二考试,数学开卷题我看半小时没写出思路,内心崩溃:“怎么可能不会!我三年前就学过!”旁边同学一边啃铅笔一边咕哝:“刚学的,脑子热乎。”我冷笑一声,热乎个锤子,明明你热乎我冷却。

补课早学的题就像微波炉热饭,看起来熟,实则凉透,连思路都化成了“死记硬背”。

邻居家那孩子,爸妈号称“教育疯子”,一年补课花了十几万。

小学五年级前学完初一,初中再学高中,最后直接跳级。高一上半年,他高高在上吊打全班,连老师都恭维:“天才少年!”可到高二,全班学新知识,他学“旧知识”,大家眼里发光,他眼里空洞。

一年后他转学了,听说现在开店卖炸串。

不是说卖炸串不好,而是曾经他以为自己在跑“学术马拉松”,结果走错了赛道,成了“补课短跑选手”。

提前学习看起来很高效,实则是把该三年级锻炼的认知能力,一股脑儿喂给一年级的小脑瓜。

就像小学生穿西装,穿得上,但并不合身。

提前啃书不代表聪明,而是短暂的“背多分”错觉。等到了该拼理解力、抽象力、推理力的阶段,提前吃掉的“硬知识”早已过期,真正要靠的“软能力”却没训练过。

我小学奥数学得飞起,连“鸡兔同笼”都能玩出三种解法,自以为是“运算鬼才”。后来初三上了一堂推理课,老师说:“逻辑推演不是答案对,而是过程严谨。”

我当场沉默三秒,逻辑?啥逻辑?

我一路靠刷题、套模板走到今天,逻辑推理全靠“蒙对的”。

突然像游戏打通关,但发现技能全错配,推不出题也拽不住分数。

越刷越虚,越虚越焦虑,最后干脆选择性“摆烂”,连老师看我都露出“你怎么成了这样”的神情。

小学时我认识一个补课伪学霸,背单词快到可以当复读机。英语课从不听讲,全靠补课老师“单词+句式+例句”一条龙服务。

初二全国卷一模拟,他直接靠记忆写满作文。但高一换了写作题风格,他卡壳半小时写不出一句完整句子。

回头一看,原来他的“英语能力”只存在于补课老师的PPT里。语言从来不是背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可惜补课里从没教过“用”。

补课最大的问题,是它让学生失去“思考的权力”。

思维本来是学习的引擎,结果被“题型套路”换成了外挂程序。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学,而是太习惯别人给答案。一开始只是靠补课补短板,久而久之,脑子都懒得自己动了,像开车全靠自动挡,连油门都忘了怎么踩。

我一个学弟,初一就报了三家补习班,补到晚上九点,连厕所都拿着练习册看。

他成绩确实不错,但有一天老师布置开放题,让自己找方法解,他愣住了,问:“有标准答案吗?”老师说:“自己找思路。”他脸都绿了,说:“我没补这题。”

全班笑疯了,老师沉默了一下,说:“你以为人生也有补课答案?”

他看起来听懂了,但第二天还是继续上补课班,因为他说“补习老师讲得轻松,不费脑”。

朋友的女儿小学阶段啥都靠补课,什么“阅读理解八大套路”、“写作金句万能模板”,你以为她语文是王者段位。

结果五年级期末考阅读题,问“作者的情感变化”,她答:“喜、怒、哀、乐。”老师评语:“你以为是在排四大天王?”

原来她根本不理解文本,只会在补课笔记里找“关键词替换”,长久下来,语文学成了“对对联大赛”,只要不离题,怎么绕怎么答,关键是她自己觉得“合理”,补课老师也觉得“合格”。

所以说,补课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非灵丹妙药。

真正有用的补课,是雪中送炭,不是火上浇油;是锦上添花,不是主食替代。与其早早拼命,不如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比起一味追求“知识超前”,更该重视“能力打底”。

第一步是改掉“补课成瘾”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课堂和自己。试着每学完一个知识点,先问自己:“我理解了吗?能讲出来吗?”而不是立刻刷题找技巧。

第二步是家长换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别被短期分数绑架,更别用别人的节奏,谋孩子的一生。天赋异禀固然好,但绝大多数孩子是靠耐心熬出来的。

第三步是让教育真正回到“思维培养”和“能力发展”的轨道,少点套路,多点探索。用自己的脑子去解题,而不是别人的套路去押题;把学习变成一场“自我构建”,而不是“知识堆砌”。

走得快,不如走得远;跑得狠,不如跑得稳。

补课可以有,但请别让它成为你“失速人生”的加速器。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