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上午9点半,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为主题的2025年成都市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青羊万达广场举行。
周颐 黄成薇 中国经济时报韩清华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上午9点半,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为主题的2025年成都市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青羊万达广场举行。
活动通过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高科技设备展示等环节,以多元化科普形式和高科技互动体验,向市民传递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全民应急能力。
此次启动仪式由成都市和青羊区联办,以主会场联动多个活动分会场的方式开展,既有专业知识的覆盖,也有实践场景的运用,让“讲安全”深入人心,“会应急”成为必备能力。
主题节目丰富多元
寓教于乐传递安全理念
启动仪式在防震减灾科普动画中拉开帷幕,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幽默风趣的动画,向大家科普了当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正确避险的举措,以及不信谣不传谣,不在网络上随意散发信息等。
“大家好,我叫‘智能地动’,我是一台人工智能技术的地震实时监测。”成都市康河小学的学生登台,向大家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AI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通过趣味互动解密该设备秒级预警、实时监测等核心技术,用童声诠释科技如何守护生命;“大家如果发现身边的动物有异常行为,比如蝙蝠成片到处飞,老鼠到处乱窜,这说明可能是地震要来了。”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的宋芃芃小朋友带来科普宣讲《动物防震队》,以具体案例和故事带领大家探索动物防震的奥秘;情景剧《熊猫壮壮震后心理安抚记》生动还原了2008年“5·12”地震时,国宝大熊猫的“地震历险记”,演示了地震来临时针对动物应该如何科学应对措施和震后的安抚。
在太古里方所书店,“佑安录——天府防灾减灾智慧传承”图文展通过展示天府地区从古至今的防灾减灾智慧,涵盖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古城民居、三星堆文化以及现代应急创新成果等方面,向公众科普防灾减灾知识,弘扬天府地区独特的应急智慧传承。
校园安全和居住环境安全是社会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石。“地震警报响起!快组织师生按规定路线进行疏散!”活动还通过连线的方式,将镜头切换至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桐欣校区的防震减灾演练现场,看师生们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规范化的应急疏散;镜头还切换至清波社区分会场,听一听巴蜀笑星用接地气的语言和表演,和大家摆一摆日常生活中防灾减灾的家长里短;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的小朋友们还以涂鸦形式,绘制出消防安全救援画卷,倡导大家讲安全、会应急。
“高精尖”救援设备亮相
上演“黑科技”安全感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救援装备展示区,吸引大量市民驻足。水域U型救援机器人、移动照明工作台、地震搜索机器人等高科技救援装备逐一登场,引得市民驻足围观。
“地震搜索机器人配备了红外热成像仪,具有环境监测功能,能在废墟中探测生命迹象”“这个机器能够适应不同水流和复杂的水域环境,是水下救援的能手”……消防人员向市民科普每一种设备的名称和功能,讲解这些“高精尖”救援设备在不同场所如何精准快速救援。市民吴女士在每个设备前逐一观看和了解,她说:“这些设备都是第一次见,专业又多功能,让我们感到很有安全感。”
除了“硬核”的高科技,现场,青羊区应急局、区卫健局、区红十字会等部门也“摆摊设点”,通过防灾减灾知识互动问答、隐患识别展板、应急救护体验等环节,吸引市民参与互动。青羊万达广场物业工作人员体验了心肺复苏、骨折固定、外伤处理等,纷纷表示:“作为商场物业人员,应该掌握急救知识,如果有顾客发生意外情况,能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急救。”
此外,为全方位、深层次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开展分众化、差异化宣传教育,本次活动同步开启线上直播,通过“云互动”和“云体验”,打造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互动场景,让广大市民对防灾减灾知识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受众的深度参与。
随着启动杆的推开,2025年成都市防灾减灾宣传周正式启幕。这场融合科技、艺术与科普的盛会,不仅为市民带来了一场沉浸式安全教育,更彰显了成都打造“韧性城市”的决心与创新实践。据了解,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成都市将以分层推进、分类实施、同频联动的模式,通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覆盖社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多元场景,广泛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普及公众普遍关心的防暴雨洪涝、防地震、防溺水、火灾逃生、急救等防灾减灾知识,有效增强广大市民的灾害风险认知与防范意识。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