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就在上个月,一场始料未及的舆论风暴席卷了被誉为"中国商界清流"的胖东来。视频博主"柴怼怼"一则质问胖东来玉石产品"暴利"、"低质"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短短三天内播放量突破3亿次。评论区充斥着"伪善企业""虚假宣传"等激烈言辞,#抵制胖东来#话
2025年,就在上个月,一场始料未及的舆论风暴席卷了被誉为"中国商界清流"的胖东来。视频博主"柴怼怼"一则质问胖东来玉石产品"暴利"、"低质"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短短三天内播放量突破3亿次。评论区充斥着"伪善企业""虚假宣传"等激烈言辞,#抵制胖东来#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首。
然而,当地市场监督局随后公布的调查结果却让舆论急转直下。数据显示,胖东来涉事批次共售出同款吊坠273件,退货率不足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5%。更关键的是,专业鉴定机构比对发现,该产品市场价区间确在800-1200元,且胖东来近三年珠宝类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6%,平均毛利率18.7%,完全符合国家关于"明码标价"与"质价相符"的规范要求。
真相大白之日,最早发布质疑视频的"柴怼怼"账号却悄然改名,原视频也被删除。这场闹剧暴露出公众人物与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的责任缺位,更折射出当前社会对企业家群体非黑即白的评价困境。
自1999年开出首家门店以来,"胖东来模式"便成为商业传奇。媒体常以"超市界的乌托邦"描述其员工日均工作6小时、带薪休假长达21天的人性化管理。有报告指出,该企业员工忠诚度达91%,远超行业68%的平均水平。然而,当我们将镜头拉近,会发现光环背后的逻辑本质。
以2024年营收数据为例,胖东来百货业务坪效高达3.2万元/平方米,显著高于同类区域型零售商的1.8万元/平方米。运营专家分析,这一切源于其独特的"三精管理"体系:精准选品(商品淘汰率40%/年)、精细服务(投诉响应时间<15分钟)、精益运营(SKU控制在3000以内)。正如其创始人于东来在年度会议所言:"所谓极致服务,不过是商业本质的极致落地。"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媒体选择性忽视这套管理体系,转而渲染"不设防盗窃监控""自由退货"等表象。某商业杂志封面文章甚至宣称:"胖东来的成功验证了资本家也能怀菩萨心肠"。这种割裂的叙事,本质上是用道德滤镜扭曲商业逻辑。
当我们观察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舆论境遇,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公众认知的坐标系里,他们似乎永远在两个极端跳跃。2024年《中国企业家社会形象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民营企业家的认可度呈现明显断层分布,正面评价集中在"慈善""扶贫"等道德领域,而涉及商业决策时负面倾向骤增至63%。
这种评价机制催生了奇异的舆论生态。马云当年提出"996是福报"时遭遇全民声讨,三年后其公益基金会设立"乡村教师计划"又重获掌声。同样,雷军被嘲讽"饥饿营销"多年,却在小米手机销量全球前三时被赞"国货之光"。这种基于短期利益与道德标签的摇摆判断,实质是对商业规律的无知。
更需警惕的是专业话语权的侵蚀。自媒体平台上,自称"商业评论员"的账号超过230万个,其中70%缺乏经济学专业背景。这些自媒体常以"揭露真相"为名,行流量收割之实。数据显示,涉企争议话题平均传播速度比正常商业资讯快4.2倍,而信息偏差率则高达68%。
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指出:"中国企业的最大挑战从来不在商业本身。"这个论断在胖东来事件中得到印证。当舆论聚焦于"玉石利润率是否合理"时,真正应该追问的是:怎样的价格构成才符合玉石市场的价值规律?行业数据显示,高端玉石零售环节溢价通常在3-8倍,这与产品稀缺性、文化价值密切相关。
回到企业管理层面,胖东来的成功绝非偶然。人力资源总监在公开演讲中透露,其客服团队培训达600课时/年,是行业标准的3倍;供应链管理采用JIT模式,缺货率控制在0.8%以下。某咨询公司调研显示,精细化管理每年为胖东来节省隐性成本超2000万元,这些数据恰是"暴利质疑"最有力的回应。
更深层的启示来自国际视野。德国百年企业占比达全球首位,其共同特征是将社会责任嵌入商业模式而非对立。如博世集团的"科技成就生活之美"理念,完美融合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这种思维正是突破舆论困境的关键。
舆论场的撕裂已产生实在代价。中国企业家信心指数2024年四季度环比下降6.8个百分点,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清华经管学院调研显示,超过42%的受访企业减少了对公益事业的投入,认为"好事容易被曲解"。这种局面最终损害的是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活力。
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立法层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应明确商业道德与违法的界限;监管机构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南》;媒体则须恪守新闻伦理,某知名财经媒体因此类报道失误已三次遭诉。
企业家自身也要适应新时代的舆论环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灰度理论"值得借鉴——在非黑即白的舆论场中保持战略定力,专注创造真实价值。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思维的企业危机应对成功率提升40%,股价波动幅度减少28%。
商业世界从未改变其冷峻本质。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的唯一使命是创造顾客。"这句话在当下更显珍贵。当我们聚焦胖东来事件,应该看到其背后更深层的警示:社会需要建立多元立体的企业和企业家评价维度。
从个体角度,消费者应当提升商业素养。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建立"消费知识储备清单",涵盖商品知识、法律常识等30项核心内容。某试点城市的经验显示,掌握基本消费知识的群体维权更有效率,误判率下降35%。
就监管而言,需加快建立智能监管系统。大数据监测显示,整合工商、税务、舆情等多维数据的监管平台,能提前预警60%以上的商业争议。杭州的试点项目已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争议事件环比下降42%。
媒体责任更显关键。某头部平台的数据科学家指出,引入专业审校机制可减少50%的商业误报。目前已有32家门户网站建立"商业内容交叉验证"流程,内容准确率显著提升。
企业家从来不是道德完人,也不是经济海盗。他们犹如行走在钢丝上的舞者,在利润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木上寻找立足点。
胖东来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某家企业的经营得失,更是整个社会对商业价值的认知偏差。
当我们摆脱"圣人"与"奸商"的简单标签,以更理性的眼光审视商业世界,或许才能真正理解那些在市井中默默耕耘的商业实践者的价值。他们既非天使亦非魔鬼,而是用商业智慧创造价值的"人间"探索者。
未来的商业文明,应当建立在对这种实践的尊重与包容之上。这不仅关乎企业家个体的命运,更是塑造健康商业生态的关键所在。
来源:零售运营qpb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