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是一个很让容易让人恍惚的东西,比如我自己都没意识到,其实R70X是一款2015年发布的产品,弹指十年间过去,它终于迎来了正代的更新,近似的外形风格、且依然是监听的定位,产品力和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既然是迭代就肯定是存在对比的需求,同时本文也会顺带着
时间是一个很让容易让人恍惚的东西,比如我自己都没意识到,其实R70X是一款2015年发布的产品,弹指十年间过去,它终于迎来了正代的更新,近似的外形风格、且依然是监听的定位,产品力和十年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不过既然是迭代就肯定是存在对比的需求,同时本文也会顺带着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几款大厂竞品。
当年我曾经因为很多头戴的佩戴问题而感到道心崩坏、以及那会儿作为学生党在宿舍里不方便玩台机的状态,中途有几年是完全不烧大耳机的状态,其中最让我谈之色变的就是铁三角家族的AD“空气动圈”系列,那会儿一个基友丢了一副AD2000X在我这里玩,虽然声音让我颇为喜欢,但那浅浅的耳罩、夹头的佩戴,让我一个宽头围且招风耳的眼镜党苦不堪言,如果那时候能够接触R70X,也许倒也不至于抹杀我玩头戴的希望。R70X有一个标志性的设计就是中间的头梁是“断裂”开的,减少了两侧支架向内收的一个力,所以可以适配很多大脑袋的、戴眼镜的用户,但不论是R70X还是如今的R70XA,佩戴其实都对宽头围的更友好、更轻质贴合,对于脑袋非常小的人来说,耳罩的尾部的地方可能与面部贴合不紧而导致漏音,所以我能预料到坊间对R70XA在低频、密度等方面的评价可能存在两面性。
R70XA在面板部分的设计语言和R70X、包括和后来的ADX5K是比较近似的,它顶部头梁的部分恢复了一体式的设计、而且整机仅有199g的重量,对头戴式耳机来说,再科学的“重量分配”都不如本体做的够轻,算是从源头解决了佩戴舒适度的问题,而且也不难看出我作为一个宽头围的人来说,R70XA耳罩给面部和脑袋带来的压力是很小的、不容易像早期的型号那样压的耳朵软骨生疼,作为一个在官方定义中打造给制作人、录音工程师、音乐人的专业线产品,长期佩戴的舒适度有所保障。
说两个外在方面的槽点,首先是它本身的插针依然是非通用的2.5mm双边出线,所以更换第三方线材的话需要特质的插隼,这个我能理解他们可能是为了一些工作场景下的稳固性、寿命考量,但对想折腾换线的发烧友来说确实不那么方便,且默认标配的是单端插头,也没有加钱换4.4/卡农的选项。第二点在于,绒布+皮革混合式的耳罩虽然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佩戴透气又不至于漏音过多,但R70XA的侧面耳罩在皮质的部分观感十分松垮,选用的材料很薄,开箱环节就有不少褶皱,看着还是有一些膈应的。
R70XA的阻抗是470欧,灵敏度也低于100dB/mW,表面参数上很容易吓退便携、以及手持中低端台机的用户,这里我倒是要给它“打个弯”。对于高阻抗耳机来说,很多时候反而可以保持你的播放设备在一个比较低的失真点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测300欧负载的播放器失真时,它相比16、32欧下的表现,和空载的时候是更接近的,在不削波的前提下放心拧音量就可以,只要音量能继续开响,就别担心声音不够好。如果你不理解什么是削波的话,大概解释一下就是,晶体管放大器在提高音量、音量慢慢爬升的过程中、失真会逐渐增高,然后会在某一个点断崖式地达成超高失真,一般电子管的失真会更线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低功率的电子管纯后级反而可以兼顾推力和控制力。至于为什么会偏音,因为有时候是单声道削波,我以前在用SP2000T单端口直推SIVGA的黄莺时就出现过偏音的情况,典型的单声道炸失真。而我在用飞傲KA15、山灵UA4等低端的小尾巴去推R70xa的时候,虽然有时候需要在高增益下把音量开到60-70%,但声音饱满有力、收放自如,而且音色还非常细腻顺滑。
好了,接下来是开吹预警,个人主观色彩比较强烈,即便我告诉你我这副R70xa是自己掏钱买的你也会觉得很枪的程度,因为铁三角在部分“调音难点”的处理上显得经验非常老辣,对于我这个也偶尔参与研发的人来说,看到他们身上很多可贵的地方。
我如果说我被一个开放式监听耳机的低频给惊艳到了,你会信吗?
其实在写文章之前,我看了秦健老师和双阶老钱的评测对话视频,其中秦健老师给到了一个很中肯的描述,那就是“R70Xa的中低频响应比R70X要更加平坦”,他还补充到,R70xa的低频会更适合工作、但R70X可能会听着更爽。这里我其实同意他的观点,但对于结论的部分,我希望也表达一个我的个人态度,那就是【相对观点】和【绝对观点】的区别,比如,R70Xa比R70X要冷一点,但不影响它本身依然是一个暖声的耳机,它的低频比R70X少、但单听下来依然是量感比较足的,甚至从低频质量的角度来说,我认为R70Xa要明显高于R70X。
作为开放式耳机来说,R70Xa的低频密度、结像聚焦感、大动态是非常优秀的,甚至超越了我心头爱的MV1,它用更少的量感、形体感更精致的结像,达成了近似的质量,这就已经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而且从研发的角度来说,实现这样的表现难度更大、也更能够体现调音的高级感,这是我第一次在同价位的全开放式动圈耳机中听到如此结实有力的低频、甚至有一些媲美中高端平板单元的那种密度和细节纹理感,够深沉、够有力,但也保持了很好的速度感,需要它的深度的时候、它就可以去听马勒,需要它有节奏感的时候,听听电音也完全不在话下,整体还足够的宽松。就低频质量这一点而言,我认为R70Xa比另外“御三家”的同价位监听耳机都要高,没错,除了前文提过的MV1,还包括HD490Pro和DT1990Pro在内。
R70Xa的人声虽然没有R70X那么强的感染力、也确实没有它润,但我认为它的人声是更符合“铁味”的,这里的铁不是动铁的铁,是铁三角的铁。R70X的中频结像其实有一些的糊,需要非常高阶的前端设备才能让它的人声口型获得一定的清晰度聚焦,而且它的暖声走向反而是有一些偏欧美系的风格,比较的厚润、有轻微的Delay感,而R70Xa则让我回到了当年初听AD2000X“空气动圈”的感觉,虽然不那么强调人声本身的厚密感,但那种轻盈感、尾韵的颗粒感与气息渲染,一耳朵就知道“那个熟悉的老铁回来了”,清甜型的亚洲系女声是绝对的强项、男声的醇厚度也很好,但并不强调男声嗓音的磁性,比如听张学友、张敬轩就比听张宇、玉置浩二这种嗓音本身带点干燥度的要好听一些,而且齿音控制比MV1要强很多。但对于纯口水歌用户而言,R70Xa的短板在于它的人声不够“舔脸”,类似于把AD2000X那种压缩声场做出来的人声做的更精致了、更强调整体编曲的层次性与复杂度,而不是单纯为Vocal所服务。
中高频的【密度】或许是R70Xa的最大短板,也是它和御三家的产品相比最薄弱的地方,可能是出于全开放式的结构、可能是出于对两端延展的极限压榨,其实R70Xa的中频基音部分并没有那么的扎实饱满、密度也并不算高,但你要说弱吗,倒也不算弱,而且我认为如果密度再加一些会失去R70Xa的这种特有的轻盈感,同时它的高频也是这四副耳机里最平顺的一个,极高频延展的很足、但没有任何突兀的能量感,或许也很符合一些科Hi党口中对于一些极高频“峰值”的压制,因为前阵子在写HIFIMAN Edition XS的时候也提到过,极高频能量的充分释放和听感上的平顺、丝滑度也是一个非常难以平衡的点,R70Xa在这一点上做的是近乎满分的。而如果你更追求声音的密度、轮廓的扎实感,那HD490Pro或者DT1990Pro反而是会更有优势,MV1次之。
声场,就是R70Xa完全戳在我的喜好点上、也更符合广大动圈爱好者对于“圈味”的理解,声场横向极为开阔、边界感几乎模糊不可闻,听Live时候的临场感极佳,而且不论是向上延伸感还是纵深的距离都无可挑剔,我在试音阶段边听边码字的时候,把容祖儿的《Prety Crazy》演唱会全场给听完了,空间混响表达很自然、有外扩感且透明度完美,从这一点来说,它和一些典型的监听耳机风格确实不太一样,和MV1的特性接近、只是MV1因为结像更厚所以听着不如R70Xa开阔、但前后距离感更加三维化,而DT1990Pro和HD490Pro的声场边缘就更清晰可闻、听着也更“规矩”一些。
以上内容的主要参考设备包括YBA的Genesis S2+YP302套装,TEAC的UD701+达音科V53耳放/高登GA10耳放,如果是低端设备/便携设备可以酌情打点折扣,但不论如何,只要你不是对大编制、电影原声中的极低频、大动态有过高的要求,从流行人声的角度来说,一个输出功率不差的小尾巴就可以把R70Xa推的很好听,至此,我的态度是很明确的,R70Xa虽然有着更现代的素质、比R70X稍冷一些的调音,但总体依然称得上是一个暖声的、细腻的,且不论是人声还是器乐都更为杂食的路线,如果前文提到的几个缺点没有踩在你的雷点上,那我相信未来的下一个十年,R70Xa会是2K档位的又一款常青树产品,历久弥新、常听常新的那种。
来源:李凌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