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省小麦处于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易受病虫害侵害的时期,直接影响着小麦籽粒饱满度和产量的高低。河南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奔赴一线,开展麦田管理技术服务,助力夺取夏粮丰收。
本网讯(通讯员 马耕 李群 韦一昊)当前我省小麦处于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易受病虫害侵害的时期,直接影响着小麦籽粒饱满度和产量的高低。河南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奔赴一线,开展麦田管理技术服务,助力夺取夏粮丰收。
科技特派团下沉一线,科学抗旱保丰收
面对河南省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导致的土壤失墒问题,4月22日至24日,河南省弱筋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成员王晨阳、朱云集、谢迎新等组成的专家组,深入平顶山、信阳、周口三市八县(区)开展精准指导。通过实地勘查发现,平顶山、周口未灌溉区域仍存旱情,专家组提出“应浇尽浇”策略,强调利用早晚时段科学补灌,并指导农户结合“一喷三防”技术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等叶面肥,促进籽粒灌浆。信阳地区则重点推进田间“三沟”清理,预防渍害发生。这种“分区施策、靶向管理”的技术模式,为全省小麦中后期管理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
科技小院:线上线下联动,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5月6日,河南农大科技小院师生联动封丘、淇县两地,打造“田间课堂+实践观摩”融合式服务。在封丘永业家庭农场,叶优良团队针对小麦后期脱肥问题,创新提出“沙土地少量多次追肥”与“黏土地复合肥基施”差异化方案;在淇县观摩会上,谢迎新通过“无人机飞防+沉降剂”技术示范,破解赤霉病二次侵染防控难题。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周现场展示了滴灌技术应用成果——亩均节水40%、千粒重提升3克,引发农户热烈反响。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剖析+现场答疑”三位一体模式,200余名农技人员与种植户掌握了“看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同时,科技小院开展线上直播课堂,10万余人次在线学习小麦管理技术,种植户通过视频连线与专家实时互动,解决病虫害防治、无人机飞防等难题,实现“足不出户学技术”。
智慧农业构建“天地空”数字防线
在许昌建安区10万亩示范区,熊淑萍团队创新构建的“星-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正展现科技威力,全力保障夏粮稳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系统整合哨兵2号卫星、无人机多光谱巡检与地面传感网络,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三级墒情图谱,精准划分“适宜区、轻/重度缺水区”。基于自主研发的水分动态模型,示范区实施分区变量灌溉,较传统模式节水30%以上,有效保障了灌浆期水分的高效利用,为小麦产量形成提供了关键保障。还形成了“分级诊断、分区施策、精准调控”的智慧农业模式,为黄淮海地区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学校持续擦亮“百千万科教服务”品牌,构建起“专家体系下沉指导、科技小院扎根服务、智能系统全域支撑”的三维赋能网络,为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编辑/孙慧敏 杨钰晨 审核/赵建中 签发/周红飞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