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恒与流沙,他的名字与事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联和隐喻:在时间的沙漏里,流沙是瞬息万变的过客,每一粒都在诉说着变幻无常;而薛以恒,却用他灵动的指尖和精巧的匠心,让流沙变成风景,将刹那凝成永恒。
以恒与流沙,他的名字与事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联和隐喻:在时间的沙漏里,流沙是瞬息万变的过客,每一粒都在诉说着变幻无常;而薛以恒,却用他灵动的指尖和精巧的匠心,让流沙变成风景,将刹那凝成永恒。
今年39岁的薛以恒,已经是国内唯一一家沙画主题文创店的主理人、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沙画艺委会委员,作品多次登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60余家媒体,作品网络播放量累计过亿次。就在不久前,还刚刚获得哈尔滨市五四青年奖章。
多年前,命运在流沙的时间中为他埋下的美丽伏笔,如今,已经绘成了一幅斑斓的长卷。
弹出的网页,开启了他的沙画人生
薛以恒至今还记得自己去网吧高考查分时的那个“小插曲”,当时的他无意打开了一个论坛,忽然蹦出了一个网页,大概的标题是“震撼了,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艺术?”打开网页的他,也确实被这美轮美奂、前所未见的艺术形式震撼了,便用手机录了下来。
回到家后,他问父亲知不知道这是什么。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业余的艺术爱好者,平时喜欢写字画画,做些根雕、篆刻啥的,“对了,他还喜欢用锯末、煤屑作画,想来我学沙画,也有他的一些影响呢。”但他的父亲当时也没看出这是用什么材料画的,告诉他是面粉,结果试了一下,发现不行。
后来考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薛以恒,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事儿。在寝室里,没事儿就会翻出这个视频反复观看琢磨,终于有一天,他从沙画师的一个动作中,忽然联想到会不会是沙子?激动的他,跑到学校的一处工地上弄来了沙子,又用东拼西凑的灯管、玻璃、麻将桌可伸缩的桌腿等材料,做成了一个简陋的“沙画台”,再用一块钱一双买来的女生丝袜筛出细沙,把羽毛球拍中间的网线剪出个孔洞夹住卡片机进行拍摄,“就这样拍出了我现在都有些不好意思提的第一幅沙画作品,没想到传到网上竟然还有好几万的点击量。”受到鼓励的他,陆续开始在优酷等网站上传作品,也渐渐地小有名气,开始有一些公司联系他进行商演。后来在导员的鼓励下,他瞒着父母休学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沙画技巧日臻成熟,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我的老师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我,后来还特意为我改了毕业设计的题目,让我写的是沙画技巧与分析。”
多年以后,薛以恒才知道,当时蹦出的那个网页,是匈牙利沙画家弗兰克·库科的作品,“中国最早的这一批沙画师,很多都是看到了这个网页才走上这条路的。我很庆幸,能在沙画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赶上了这个风口。”
沙粒绘梦,文创小店演绎家乡故事
出生于双鸭山的薛以恒,对于家乡黑龙江一直有着深深的热爱。而在哈尔滨求学、创业的他,对于这座城市更是有着别样的情感。
尤其是老道外,上大学的时候他就特别喜欢骑着车子来这里溜达,因为特别喜欢这里的烟火气。有一次,已经开了工作室的薛以恒,骑车经过中华巴洛克,更是被这里浓浓的老道外风情吸引住了,于是便萌生了将工作室搬到这里的想法。
最初只是一个17平米的小屋,挂了几幅作品当联系业务的工作室用。但总有游人会走进来,问有没有纪念品卖。“当时还没有文创的概念,我就寻思能不能用沙子做出点儿啥来。”于是便做一些小沙漏、沙盘画、沙瓶来卖,还把沙画台支在窗口,在窗上挂上电视,直播给窗外的游人看。“这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人来看来买,17米的小屋经常挤得满满登登。”后来就发展到现在上百平米的店铺,开发出包括明信片、冰箱贴等数十个种类、几百款的沙画文创产品。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以家乡为主题的沙画作品,索菲亚教堂、中华巴洛克、美丽的松花江,还有大美龙江……伴随着他对家乡的挚爱,都在他的指尖下栩栩如生地流淌出来,也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他的“橱窗沙画秀”已经成了来中华巴洛克旅游必打卡的一道风景。
他还不满足于此,开始现场为游客量身定制沙画作品。就是你随便摆一个造型,或者拿一张照片,然后说出你想置身其中的景观,薛以恒便能让你身临其境,置身于沙画之中,做成一幅有意义的纪念品。“我就想用沙画,记录城市风景,也记录每个人在这个城市里留下的故事。”薛以恒说到他印象最深的一对情侣,“他们从黑龙江大学读书的时候起,每年都来我这里做一幅沙画,大概持续了能有六七年吧,他们结婚的时候,就把这些沙画放到大屏展示,记录他们一路走来的美好时光。”后来他们虽然到宁波工作了,但回来的时候还会到他这里来看看,有一次还拿来了那个女生父母的照片,让他以松光电影院为背景创作沙画,因为她父母谈恋爱的时候,曾在那里看过电影。
为了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他还开发了DIY的沙画形式,就是先做好家乡风景地标的刀刻版,小孩子就可以沿着刀线,撒上各种颜色的细沙,一幅漂亮的沙画作品就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看吧,你很难想象这是几岁小孩做出的沙画。”薛以恒指着那一幅幅沙画作品,不无自豪地说。
薛以恒真是不遗余力地以各种形式宣传家乡,他敏锐地注意到了集章在文旅热中的火爆,于是也开发出了很多有家乡特色的集章产品。他现场为记者盖出了八章六景的套色印章《大美龙江》,随着每一枚印章盖下去,黑龙江的大界江、大粮仓、大工业、大冰雪、大湿地、大森林就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8天鏖战,20㎡沙画绽放龙江四季
薛以恒至今最引以为傲的,也最难忘的沙画作品,是在2023年夏天,用28天时间创作的巨型彩色固态沙画《大美龙江》,这幅足有20平方米无拼接的沙画,将黑龙江十三个地市地标的四季风景尽绘其中,立在中华巴洛克与他店面一道之隔的墙面上,非常亮眼。“一到晚上灯光亮起,那就更漂亮了。”
说起这幅画的创作过程,那真是一波三折、一言难尽。“最初的方案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铺满整个南三道街,但后来发现很多设施都要改造,而且也有不安全因素,最后只能放弃。”薛以恒于是就想到了第二套方案,就是立在墙上,但最初的一版都是拼接的,因为有隐隐的缝隙存在,出来后的效果并不理想,追求完美的他又决定推倒重来,在中华巴洛克的大戏台上画一幅无拼接的大画。
“那可太不容易了,真是一步一个坎。”薛以恒至今说来都心有余悸。首先是材质问题,因为是首次在喷绘布上作画,不仅软,还有静电,“当时真是想了好多办法才得以克服。这还不算,还有大风和猫来捣乱,有时候白天画完了,晚上就有流浪猫在上面便溺,第二天我就只能铲掉重来。”薛以恒苦笑着说。
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侧身蹲着作画,28天下来,因为坐骨神经的压迫,后来几个月,薛以恒连腿带脚趾都是麻的。但看到成品出来,他还是感到非常欣慰:“每当透过窗子,看到游客在这幅沙画前面拍照留念,想到他们会因此爱上龙江、爱上冰城、爱上老道外,我就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薛以恒还有更大的计划:“接下来,我想在黑龙江做一个田野调查,深入细致地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然后搜集十三个地市的沙子,绘制当地的风土人情,为家乡创作一幅更大的沙画。”他甚至还想建一个沙画影像馆,让游客在参观与互动中,爱上沙画,也爱上大美龙江,美丽冰城。
一沙一世界,一画一家乡,薛以恒用他指尖的流沙,不仅绘出了美好的风景,永远的家乡,也绘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