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2日讯近年来,潍坊安丘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教育牵头、基地承载、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工作思路,以“全域研学”为引领,积极探索市教体局统筹指导、研学基地特色赋能、学校深度参与的“三位交叉互动”模式,推动研学工作实现课程化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2日讯近年来,潍坊安丘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教育牵头、基地承载、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工作思路,以“全域研学”为引领,积极探索市教体局统筹指导、研学基地特色赋能、学校深度参与的“三位交叉互动”模式,推动研学工作实现课程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样板。相关经验获评山东省研学实践教育创新案例,并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
机制创新:教体局“穿针引线” 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顶层设计强统筹。安丘市教体局牵头成立“研学实践教育领导小组”和“研学实践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协调全市研学旅行工作,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相关科室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出台《安丘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三方职责清单,建立“学校点单—基地申报——专家评估”动态管理机制,遴选20家市级研学基地和研学点,覆盖红色教育、现代农业、非遗传承等六大主题。
资源整合破壁垒。搭建市教体局、研学基地、学校三方交流互动“安丘研学智慧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研学实践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实现学校需求、基地课程、专家指导“一会通办”;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培训、研讨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加强三方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水平。设立专项经费,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基地升级设施、开发课程,联动学校开展“研学导师”培训,累计培养持证导师300余人。
评价改革促长效。将研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一研一档案”制度,联合基地、学校设计《研学实践成长手册》,通过过程性记录、多元评价反馈,从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安全保障、学生评价等方面对学校和研学基地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和基地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形成“教体局考核基地、学校评价课程、学生反馈体验”的闭环管理。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校和研学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地赋能:特色化课程开发 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
“一基地一品牌”差异化发展。立足地方资源,指导基地打造特色IP:世界风筝公园构建“三位一体,点线结合”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包括“风筝扎制+风筝文化”vRAR课程、“军事仿真+虚拟现实”国防教育课程等十多个品牌课程;青云山民俗文化园开发“非遗扎染+农耕体验”劳动教育项目;留山红色教育基地构建“重走革命路+党史微剧场”沉浸式学习模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教育需求,结合研学基地课程资源,科学规划研学线路。在选择研学基地时,充分考虑基地的教育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研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安丘市实验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了距离学校较近、活动内容相对简单的青云山民俗游乐园作为研学基地;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选择了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教育深度的世界风筝公园研学基地等基地。
基地+学校”课程共建。建立“双导师制”,基地专家与学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围绕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红色教育、劳动实践等领域,开发了多样化的研学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世界风筝公园结合园区资源与相关学校合作开发“重走长征路”红色育人课程,让学生行走在逼真的场景中接受教育;开发利用土地19亩,与19所较大规模学校建立“挂牌承包,校企融合”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石埠子镇现代农业基地与周边学校合作,设计“从种子到餐桌”系列课程,将生物、地理知识融入大棚种植、农产品电商实践,获评省级精品课程;辉渠镇小麦博物馆开发了“小麦的一生”研学课程,通过实地观察、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小麦的种植、生长和收获过程;王尽美烈士纪念馆开设了“红色基因传承”研学课程,通过参观纪念馆、聆听革命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科技+文化”场景升级。研学基地注重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世界风筝公园研学基地在“梦空间电影艺术馆——光影故事”研学课程中,通过了解电影起源、电影发展史和播放电影感受传统电影文化,同时学习不同时期的电影新技术,了解科技发展给电影形式带来的变化;在中医药课程中,采取中草药种植、制作香囊等多种形式感受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在“劳动教育”研学课程中,按照时令设置“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一系列劳动课程,让学生明晰劳动内容,掌握多种劳动技能和方法,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辉渠镇天路研学基地利用VR技术还原古代驿站历史场景,景芝镇酒文化馆开设AR酿酒工艺交互体验,以科技手段增强研学吸引力。
学校主导:全域化深度参与实现研学与教学同频共振
“前置+后拓”课程化实施。学校将研学纳入教学计划,推行“行前课题导入——行中探究实践——行后成果展评”模式。安丘市汶水小学开展“探访汶河湿地”研学前,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对学生进行行前教育,明确活动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组织学生调研流域生态问题;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通过撰写研学报告、制作手抄报、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巩固研学收获,并将其转化为地理校本课程。
“学科+实践”融合创新。鼓励学科教师挖掘研学资源,开发跨学科项目。兴安街道白芬子小学依托本地“大姜之乡”产业,设计“姜文化数学课”(计算种植成本)、“姜田写生美术课”,实现“研中学、学中研”。兴安小学依托市京剧团,开发“京剧”研学课程,穿上戏服,切身感受艺术之极美;跟着老师唱念做打,体验国粹艺术独有魅力;绘制京剧脸谱,感受独特的化妆方法,了解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物属性和状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研学实践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研学活动前,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征求家长意见。活动过程中,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活动情况,让家长放心。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安丘市教体局每学期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研学路线设计,组织“亲子研学开放日”;联合社区开展“研学成果进万家”活动,如学生制作的非遗泥塑、生态调查报告等在社区展览,延展研学教育价值。
成效凸显:擦亮“安丘研学”金名片
品牌影响力提升。安丘市年均接待研学学生15万人次,辐射潍坊、青岛、淄博等周边地区;1家基地被评为“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家基地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项研学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育人成果丰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科创、劳动竞赛奖项200余项;《安丘乡土研学课程群》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名。
社会效益叠加。带动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收入超亿元,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研学+”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安丘市将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机制,推动研学实践教育与“双减”、新课标实施紧密结合,打造立足潍坊、辐射齐鲁的研学实践教育高地,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县域经验。
闪电新闻记者 刘九省 通讯员 周玉庆 赵永刚 汪广录 潍坊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