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21:53 2

摘要:又或许,你认为都是,当今世界出现了某种总体性危机,甚至,需要出现像一个世纪之前的马克思主义那样,一种能够对世界做出整体性解释和指引的,新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蓝图。

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当今世界人类在乐观地进步,还是遇到了大麻烦?

如果是后者,你认为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娱乐至死?道德滑坡?虚无主义?躺平脆弱?

增长乏力?内卷过度?巨头垄断?债务危机?

贫富分化?国家霸权?战争狂热?技术宰制?

如果答案在第一排,你或许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人,相信道德和精神力的作用。

如果答案在第二排,或许你偏好以政治经济的视角看待世界,看重制度演化和组织机制的变革。

如果答案在第三排,那你是一位非常有现实感的人,看到了眼下各地正在发生的种种异变,它正在威胁几十年来人类大范围的安稳和平。

《青年马克思》剧照

又或许,你认为都是,当今世界出现了某种总体性危机,甚至,需要出现像一个世纪之前的马克思主义那样,一种能够对世界做出整体性解释和指引的,新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蓝图。

这些问题看似沉重,但并非脱离日常,它是我们每天都正在经历的生活、经验、情感、行为、表达背后的引子,它们也在约束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表达、情感、经验。

但这一切,都应该收束于两个字:冷静。

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动物。虽然首先是动物,但不同于动物,有独立的精神,会因精神的指引向生向死。人类的历史几百万年,但具有独立的精神性的历史并不长。

在公元前数百年间,也即大约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古代印度,不约而同的,几乎同时出现了一种超越突破,各地各民族的人开始关注终极关怀,产生了独立于社会的灵性追求:宗教、哲学、道德。这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最早注意到的。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道德、宗教、哲学,它们不因为某个国家、某个社会、某种制度的衰败而终结,而是长久地、鲜活地扎根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之中,发展为洋洋大观的人生智慧、处世法则、独立学科。

人类第一次集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真善美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塑成了各个民族的主体性。中国的主体性,即奠定自先秦的春秋战国。儒家的修身处世方式、法家的权术谋略、道家的出世智慧、墨家的侠义担当,两千年来,相互缠绕,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主体。

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关怀现实,看重人际伦理,不向往宗教情怀,后来的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秩序,讲究家族辈分、讲究名分,后来的中国人,何尝不是如此?孔子四处宣道,规劝君主,当政者为君不尊,孔子动辄离开,绝不委曲求全,这等自尊和傲气,后来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又何尝没有?

儒家的贡献在于,在政治哲学上,孔子之后,人第一次被作为政治的目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合法性关联起来。

《孔子》剧照

而后的孟子,延续孔子的道路,发展出了具有平等主义倾向的政治理想。人性善是什么意思?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的开端,顺此发扬,自然而然,若做不到,就反躬自省,“反求诸己”。

既然每个人能够反躬自省,就说明每个人都有选择,能够自我负责,所以拥有自主意志、生命尊严,继而,每个人在普遍意义上都何其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由此而来。

既然以民为本,那么,君主不是目的,民众才是,要使民有恒产以有恒心,有恒心者有同理心,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大同:一个古老却持久回荡的美好理想。

纪录片《中国》剧照

但法家截然相反,韩非子否认人有崇高的、向善的精神性,他的权力哲学以君主为依归,否定信任、否定仁爱、否定正义,极尽所能地利用人的动物性,以编户齐民、连坐举报、严刑峻法编织一套细密冷酷的制度,通过疲民、弱民、愚民,以成就君主对社会为所欲为的汲取和战争动员。

在苛政暴政下,退出的智慧应运而生。笼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与其为了追求名利,卷入严酷的权力游戏,而丧失天性,不如在精神上遨游物外,物我两忘,比起供养于太庙的祭祀的牛,像庄子那样,做一只自由的猪岂不无忧无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取向,在后来的乱世一次次地出现,助人避世,做一个心安理得自我保全的等客。

这些有力的、跃动的、深入的思想诞生在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分封制崩溃,贵族衰落,平民阶层兴起,集权性早期国家开始形成,到秦实现一统,完成定型。

点击购买南风窗第800期《大师的星空》第三季(广告)

此后的中国,大体维持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帝制结构。中国的主体性非常坚硬,直到中国第二次大转型时期,已经是一百年前的清末民国,本坚固的中华在遭遇现代性时,碰撞映照出自身的不堪,在国家危机中,时人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落后、贫困、愚昧、散乱、专制,他们强烈的动力为古老中国引入现代性。

那时候,是中国又一次群星闪耀时,诞生了一大批诚实思考、大胆言谈、勇敢行动思想家:

如蔡元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教育的先行者,七次辞职,不允许自己成为权力的附庸;如胡适,孜孜不倦地言说和传播自由,最后却认为“容忍比自由重要”;

如陶行知,拆掉校门,在车夫、渔夫、要饭的孩子、饭馆的厨子中做教育,把只教学生劳心而不劳力的教育,称作吃人的教育;如费孝通,在自家的乡土里,做出世界级的研究;

陶行知和育才小学的学生们(点击阅读:《让苦孩子有力量,他本中国一平民》)

如陈独秀,大张大合地思考,决绝地转身成为革命家,献身于理念;如梁启超,一个给无数后来者以滋养和动力的求变者,从不拘泥于成败,永远兴味盎然;

如何震,这位中国最早的无政府女权主义者,不仅脱出了“思考民族国家命运”这种主流问题,更是比波伏娃早42年洞悉了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

还有鲁迅,这个巨大、幽深、坚韧得令人震颤的灵魂。

总的来说,后发国家的现代性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如何迅速实现工业化?如何摆脱帝制,建立民族国家?如何扩大政治参与?危机时代的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回应。

南风窗《大师的星空》第一季封面,点击阅读《一个广东人最后的警告,他确实眼光如刀》

作为后来者和力求赶超者,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是学习并模仿第一波现代性的成果。

什么是第一波的现代性?它发端自十六、七世纪的西方,成熟于十八、九世纪。这一时期,诞生了王权集中的现代国家,以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开始流行劳动分工、市场经济、自由主义,以实现资源分配效率的最大化;奠定了基本的法治原则,以造成市场的公平;产生了政党政治方式,以解决利益团体的不同诉求;以理性作为组织的根基,以配合效率和进步的取向。

要了解以“科学崇拜”“利维坦”“看不见的手”“理性化”为基本轮廓的现代世界,我们会走向笛卡尔、培根、霍布斯、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尼采、卡夫卡、汉娜阿伦特,他们将帮助我们思考科学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由来,进步观的影响,价值中立的后果,现代人的荒谬处境,极权与大屠杀的惨剧。

而以上,其实是南风窗的三期封面策划:《大师的星空》第一季到第三季。这三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逻辑:现代性、主体性、现代性对主体性的冲击,以及眼下中国对主体性的重新需要和回归。

这是南风窗一直在做的事,不放弃思考价值问题,因为价值问题,是我们存在的根本。

“要面子”“35岁辞退”“考公考编”,是在做价值选择:要认同、要效率、要安全;“不跪”“牛马”“凭什么”,是在做价值表达:要独立、要自嬷、要尊严;婚与不婚、生或不生的代际拉扯,是价值冲突,要繁衍还是要自我。

卓别林有句著名的话: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人类文明至今几千年,我们有长视野的幸运,但这幸运不是现成的,需要将它变为长视野的能力。

南风窗八百期,持续地冷静思考,就是希望并致力于积累一种长视野的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社会、家园和世界。

我们邀请你一起阅读,一起寻求,对今天中国的主体性认知,看清我们的来路,看到民族复兴势不可挡之下,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