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一个相对低发但高度敏感的分子亚型——ROS1融合。尽管它的比例看似不高,但由于我国肺癌人群基数庞大,每年仍有很多患者受到影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ROS1阳性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治疗方案也日益完善,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生
整理者:雨过天晴
审核人:鹰版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一个相对低发但高度敏感的分子亚型——ROS1融合。尽管它的比例看似不高,但由于我国肺癌人群基数庞大,每年仍有很多患者受到影响。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ROS1阳性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治疗方案也日益完善,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然而,面对众多治疗选择,如何科学用药、管理不良反应、克服耐药等问题,仍是许多患者的困惑。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小爱提炼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于5月7日在与癌共舞论坛“肺癌ROS1治疗策略全解析”直播中的精彩内容,围绕ROS1阳性肺癌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普讲解。
共性问题科普
问:ROS1融合的肺癌患者通常有哪些临床特征?
林根教授:肺癌的治疗靶点普遍存在一些共性临床特征,如女性、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较为多发。ROS1融合靶点除具备上述共性外,还有其特性:患者多以女性、不吸烟的肺腺癌人群为主,且年龄相对较轻,中位年龄约50岁。
过去,由于基因检测尚未广泛开展,临床常依据优势人群特征进行基因检测筛查。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目前对于肺腺癌患者,已将基因检测列为常规检查项目,因此ROS1融合阳性患者几乎不会漏诊,这也使得人们对该类患者人群特征的关注度有所降低。
问:什么叫做“融合基因”?针对ROS1融合的检测,推荐DNA层面的检测还是RNA层面?还是DNA+RNA联合检测?
林根教授:所谓融合基因,简单来说,就是原本不在一起的两个基因,如A基因和B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因发生各种变化,如融合(与重排是类似的概念),使得这两个基因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基因,并表达出融合蛋白。例如,ROS1融合基因常与多种基因发生重排,其中最常见的是CD74基因与ROS1基因连接在一起,形成融合基因并表达出融合蛋白。
对于ROS1融合基因的检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首选DNA和RNA联合检测。这是因为单DNA层面的检测有其优缺点,优点是通过对融合断端进行测序,能够明确融合基因的伴侣,即确定是与CD74等何种基因发生融合,从而明确融合基因的类型。缺点是无法得知融合基因的表达量,而RNA测序则可以检测出融合基因的表达量,但在采用PCR检测RNA时,只能检测出特定的融合基因,对于其他一些融合基因则无法检测出来。目前,许多检测公司都推出了DNA和RNA联合检测的服务。不过,这种联合检测的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具体选择还需根据个人经济情况来决定。
问:假设一名年轻且无吸烟史的女性肺癌患者,PCR检测为阴性,是否还需要采用DNA和RNA双测方式来进行复检?
林根教授: 如果PCR检测结果为阴性,个人强烈建议这类患者重新进行组织的大panel基因检测。因为PCR检测只是针对已知靶点,而且一些PCR试剂盒并不能涵盖所有已知靶点。例如,它可能仅检测了几个位点或几个融合基因,对于未知的或不常见的融合基因可能无法检测到,这样就有可能遗漏真正存在靶点的患者。
如果之前的PCR检测是用组织样本进行的,建议使用该组织标本重新进行大panel检测,以涵盖目前已知的所有基因,甚至可以采用DNA和RNA测序。如果是血液样本进行的PCR检测,那就更需要进行组织检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从DNA和RNA层面进行全面评估。不过,不同标本的要求有所不同,例如RNA层面检测可能要求组织尽量新鲜,且技术要求相对DNA检测更高,而DNA检测对组织标本存放时间要求相对不高。所以在重新检测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问:目前针对ROS1的靶向药物有哪些,发展到了几代?这些不同的药物,疗效差距是否明显?
林根教授: 目前针对ROS1的靶向药物,已经从一代发展到了新一代。一代药物以克唑替尼为代表,为多靶点药物,对ROS1的疗效相当不错。根据中国和欧洲的数据,克唑替尼治疗ROS1融合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大概在19至21个月左右。
新一代药物,如恩曲替尼、瑞普替尼、他雷替尼等,对ROS1的抑制能力更强。此外,还有一款名为NVL-520的在研药物,是一种高选择性抑制剂,与恩曲替尼、他雷替尼、瑞普替尼等药物不同,后面三款药物除了具有ROS1抑制作用外,还存在神经毒性,而NVL-520仅针对ROS1靶点,对NTRK等靶点无活性,因此其神经毒性更低。
从疗效来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新一代药物的疗效有显著提升,例如 他雷替尼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以达到45个月,针对ALK的洛拉替尼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超过60个月,随着药物的更新换代,疗效越来越好。总体而言,不同代别的ROS1靶向药物在疗效上存在明显差距,新一代药物在抑制能力和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
问:针对一线使用克唑替尼或恩曲替尼出现耐药的患者,后续应该如何选择药物方案?如何根据突变类型精准匹配药物?
林根教授:目前,关于ROS1耐药机制的研究仍相对有限。其中,G2032R突变是最为常见的耐药机制。在DNA编码氨基酸的过程中,每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G2032R突变指的是在第2032位点上,碱基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这一突变约占所有耐药情况的40%-50%。临床研究显示,瑞普替尼、他雷替尼对携带G2032R突变的患者疗效显著。
除G2032R突变外,还存在其他多种二次突变位点,如D2033N等。不同的突变位点对各类ROS1抑制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具体用药需结合更多临床数据进一步明确。值得注意的是,L2086F突变较为特殊,该突变会导致肿瘤细胞对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ROS1靶向药物产生耐药,包括克唑替尼、恩曲替尼、瑞普替尼等。目前虽暂无确切数据,但有个案报道显示,卡博替尼对L2086F突变可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不过其有效性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除二次突变外,ROS1耐药还涉及其他机制,临床需根据具体耐药机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建议患者不要仅局限于靶向治疗,当出现耐药后,可结合自身病情,将化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纳入综合治疗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问:在服用ROS1抑制剂时很多患者出现了较严重的头晕现象,这是否因为瑞普替尼、他雷替尼同时还可抑制NTRK靶点导致?
林根教授:部分靶点之间存在一些近亲关系,例如ALK和ROS1,它们的蛋白空间构象高度相似,因此很多靶向药能同时针对这两个靶点。新一代的ROS1抑制剂,如瑞普替尼、他雷替尼等,除了作用于ROS1靶点外,还会作用于NTRK靶点。而NTRK与神经相关,所以这些抑制剂的神经毒性会导致头晕等症状,与NTRK靶点有关。
对于出现头晕症状的处理,如果头晕情况较为严重,首先会考虑降低药物剂量来控制副作用。若经过调整剂量后,头晕问题仍无法解决,无法耐受,可能就需要考虑更换药物。
问:在服用靶向药期间,如果出现大量胸水,是否意味着耐药?如果胸水中检测到癌细胞,是否需要更换全身治疗方案,还是维持原方案,只针对胸水进行处理?
林根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患者服用靶向药时,其他病灶控制良好,但却出现胸水或心包积液。针对这种情况,需从两方面分析。
一方面,可能是局部耐药导致。此时可采取继续服用原靶向药的方案,同时进行胸腔穿刺抽液,并局部应用化疗药物控制胸水。临床观察发现,这类患者在胸水得到控制后,继续服用原靶向药,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病情稳定。
另一方面,虽然较为少见,但也存在胸水并非由肿瘤因素引起的情况,即可能是靶向药导致胸腔积液的副作用。目前关于靶向药引发胸腔积液副作用的文献报道较少,但临床中确实遇到过类似案例。
当胸水中检测到癌细胞时,提示可能出现耐药。建议患者:首先,进行全面复查,明确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病灶进展;若仅胸腔内出现病情进展,应对胸水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耐药原因。其次,务必加强对胸水的局部控制,强烈推荐向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物或联合生物制剂。胸腔局部用药副作用相对较小,无需过度担忧。通过上述处理,多数患者在控制胸水后,仍可继续服用原靶向药,且病情控制效果良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处理胸水至关重要,不可因盲目依赖靶向药而忽视对胸水的干预。
问:术后复发风险较高的ROS1患者,是否可以参照ALINA研究的结论,在术后采用靶向辅助治疗呢(如恩曲替尼或瑞普替尼)?
林根教授:目前,对于术后复发风险较高的ROS1患者采用靶向辅助治疗,尚未形成确凿的证据。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个人会考虑使用。原因在于,ALK阳性患者的辅助治疗已有循证医学证据,但ROS1相关的临床研究很难开展,因为ROS1阳性在腺癌中的比例仅为1%-2%,要获取相关证据难度较大。
不过,我们可以从靶向药在晚期治疗中的疗效来推断。例如,EGFR三代靶向药一线治疗的 PFS(无进展生存期)在中国可达19个月,而新一代ROS1抑制剂的PFS超过30个月,甚至达到45个月,其在晚期的疗效显著,部分患者还能达到完全临床缓解。所以,如果对术后复发高危的ROS1患者进行靶向辅助治疗临床研究,很可能会得到阳性结果。
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让患者了解其中利弊。毕竟这一做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医生做出此决策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如果患者能够理解并认可,那么可以考虑使用;若患者不理解或不愿意,医生也不应强行推荐。关键在于,医生和患者要共同关注如何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提高治愈率这一核心问题。
问:对于ⅢA期的ROS1患者,如果术后想用ROS1抑制剂进行辅助治疗,选择药物应该参考哪些因素或遵循哪些原则?
林根教授:需优先选择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的药物。由于目前该治疗方案尚缺乏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若患者使用新一代ROS1抑制剂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停药。因此,理想的辅助治疗药物应具备副作用轻微甚至无副作用的特性。术后辅助治疗阶段,患者理论上处于影像学无瘤状态,在此情况下,选择药物不仅要追求无瘤生存的治疗目标,更应确保患者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避免因药物副作用显著降低患者生活品质。
问:有部分局部晚期ROS1患者,先服用克唑替尼,然后在缩瘤效果较好的情况下,对残存肿瘤病灶进行手术切除,然后继续服用克唑替尼辅助治疗。服用多年后患者则会存在一种顾虑,如果停药害怕肿瘤复发,不停药则由于没有可评估病灶,又没办法评估服药效果。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MRD检测来评估是否可以停药?
林根教授:回答这个问题前,需先明确不同靶点的晚期患者用药后是否适合手术。对于EGFR突变患者,个人强烈不建议手术。目前,所有EGFR靶向药物本质上仍属于姑息治疗手段,无法彻底清除肿瘤。以奥希替尼为例,在术前新辅助治疗中,评价药物疗效的关键指标有病理完全缓解(PCR,即切除组织中无癌细胞)和主要病理缓解(MPR,即肿瘤消退超90%)。但EGFR突变患者新辅助治疗的PCR率低于5%,MPR率也较低,表明药物难以完全杀灭肿瘤。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消失,实际手术中仍可能残留癌细胞,无法实现根治性切除。
不过,ALK阳性患者使用阿来替尼等药物治疗后,部分个案显示手术能显著延长无复发生存期,甚至实现根治。中国的术前新辅助治疗研究数据显示,阿来替尼治疗后,患者的PCR率可达20%-30%,接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24%的PCR率,提示ALK靶向药物在部分患者中具备根治潜力。
对于ROS1突变患者,能否采用“用药缩瘤-手术切除-继续用药”的模式仍需探索。目前,ROS1抑制剂(如他雷替尼)在单臂研究中展现出4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优异数据,但未来扩大样本量后能否维持该效果尚未可知。若开展术前新辅助治疗,其PCR率仍不明确。若能达到较高PCR率,意味着药物可有效清除肿瘤细胞,后续手术有望实现根治性切除。但需强调,对于晚期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有效且无疾病进展时,应持续用药直至疾病复发或进展,手术仅为极端尝试,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不能作为常规推荐。患者若考虑手术,必须明确靶点类型,并咨询专业医生。
回到能否通过MRD检测评估停药的问题。目前,“药物假期”策略在EGFR突变患者中有研究应用,即通过MRD检测指导用药:MRD阳性时服药,阴性时停药观察。但ROS1突变与EGFR突变存在差异,EGFR突变患者停药后MRD阳性率较高,而ROS1突变患者可能出现连续多次MRD检测阴性的情况。若患者经济困难,可谨慎借鉴EGFR的经验尝试停药,但该方法并非标准治疗。一般而言,若患者无明显药物副作用且经济条件允许、药物可报销,持续用药更为稳妥。若患者经PET-CT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代谢正常,且多次MRD检测均为阴性,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尝试停药。总之,此类复杂临床决策需患者充分咨询专业医生,避免自行决断。
问:ROS1融合患者采用化疗的效果如何?有患者反馈,ROS1融合患者使用培美曲塞的有效率更高,这种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林根教授:目前,关于ROS1融合患者对特定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限,主要原因在于ROS1融合患者数量较少。现有的ROS1抑制剂临床研究,入组样本量通常仅为几十例。若将少量患者分配使用七八种不同化疗药物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的可信度较低。因此,现阶段针对ROS1融合患者,可选用非小细胞肺癌常用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存在基因重排的肿瘤患者对化疗较为敏感。以RET重排患者为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单纯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化疗,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免疫药物(如K药)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疗效。这表明部分罕见靶点突变患者,对化疗的反应性较高。
对于ROS1融合患者,即便存在靶向治疗方案,当病情出现进展时,不应排斥化疗。实际上,化疗的毒性反应未必高于靶向治疗。部分ROS1靶向药物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水肿、消化道反应(如食欲下降)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且不同患者的副作用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反观化疗,以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为例,许多患者接受治疗后并未出现明显不适。
当前的化疗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在药物选择、副作用预防及治疗等方面与二三十年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不应过度夸大化疗的毒性。以抗体偶联药物(ADC)为例,其本质上也搭载了化疗药物成分,但部分患者对其毒性关注不足,却对化疗存在不必要的恐惧。临床工作者与患者都应树立正确认知,避免对化疗产生误解。
个性化问题答疑
案例1:一名ROS1患者,此前一直在服用瑞普替尼,因为副作用不耐受进行减量,重新做基因检测后发现G2032R突变,后续应该恢复瑞普替尼标准剂量还是换成他雷替尼?
林根教授: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核心依据是影像学的疗效评估,而非单纯依据基因检测发现G2032R突变。在治疗过程中,任何治疗手段都难以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即便检测到G2032R突变,且瑞普替尼对该突变敏感,也不能苛求其完全清除突变基因。
只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处于缩小或稳定控制状态,即便之前因副作用进行了减量,仍可维持当前剂量继续服用。这是因为靶向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相对较低,因副作用导致的剂量减少,不一定会影响治疗效果。疗效评估的关键在于肿瘤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而非突变基因是否完全消失。
案例2:患者于2024年5月进行手术,病理显示腺癌ⅢA期ROS1突变,9月完成4次顺铂和培美化疗;2025年1月17日出现胸痛,检查显示大量胸水,胸水中测出癌细胞;1月23日出院并服用恩曲替尼(此时胸水引流干净),到2月20日再次出现胸水,定位较深处45mm;3月检查CEA 数值为50.7。请问,怎么判断恩曲替尼是否出现耐药?结合目前的胸水和CEA情况,是否考虑已经出现耐药?恩曲替尼耐药后,下一步有哪些选择?
林根教授: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中,理论上主要依据病灶大小变化来判断。虽然胸水在医学上属于不可测量的病灶,但当仅有胸水作为观察指标时,也可参照可测量病灶的评估标准。例如,若胸水体积相较于之前增多约30%,则可考虑病情出现进展。
结合该患者情况,此前胸水已引流干净,服用恩曲替尼后再次出现大量胸水,且胸水中检测到癌细胞,这种情况高度提示恩曲替尼可能已经耐药。因此,强烈建议患者及时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测,通过大panel基因检测,明确原发耐药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检测除了关注ROS1融合情况外,还需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基因异常,导致患者对ROS1靶向药物敏感性降低。
病例3:患者于2024年10月确诊肺腺癌,病理检测ROS1融合突变,左肺上叶有一个2.7X2.6cm肿瘤,肺门纵膈淋巴结有转移,同时左侧的锁骨淋巴结有转移,分期变成ⅢB。从2024年10月23号开始服用克唑替尼,到今年2月复查,肿瘤仅剩1.4厘米,纵膈肺门和左侧锁骨淋巴结都大幅缩小。后续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林根教授:对于ⅢB期肺癌患者,系统性全身治疗与局部处理同等重要。就该患者而言,在确诊之初,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应是ROS1抑制剂联合局部分次放疗。然而,患者此前仅接受了克唑替尼靶向治疗。
从规范治疗角度出发,后续建议继续服用克唑替尼,并联合局部根治性放疗。ⅢB期患者伴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手术难以实现根治性切除,不仅存在手术风险,术后能否达到根治效果也存在疑问,且手术还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与身体创伤。相比之下,局部放疗同样能够实现根治性治疗目的 。因此,推荐患者持续服用ROS1抑制剂,并配合局部根治性放疗,以进一步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病例4:一位患者在ROS1抑制剂耐药后,出现EGFR 19外显子突变,是否可以采用ROS1抑制剂+EGFR抑制剂的双靶向治疗?
林根教授:在解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先明确一个常识:肺癌中的靶向基因通常呈现互斥关系,即存在某一基因变异时,其他相关基因变异往往不会同时出现。例如,EGFR突变患者中,其他靶点突变较为罕见 。不过,在罕见突变类型(如ROS1融合、RET重排等)患者中,合并其他基因变异的比例相对较高,约为10%以上,显著高于EGFR突变患者合并其他基因变异的比例。因此,ROS1抑制剂耐药后出现EGFR 19外显子突变的情况,并不罕见。
针对是否可采用ROS1抑制剂联合EGFR抑制剂的双靶向治疗,需依据EGFR突变与ROS1融合的变异丰度来判断:
若EGFR突变与ROS1融合的丰度均较高,则建议同时使用两种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若ROS1基因变异丰度极低,以EGFR变异为主导,此时单独使用EGFR抑制剂即可;
若EGFR突变的基因丰度非常低(如低于千分之一),其在肿瘤细胞中的占比极小,可暂不处理,优先关注主要驱动基因的治疗;若EGFR变异在肿瘤细胞中占比较大(如超过90%),则必须进行针对性治疗。
简而言之,需通过检测明确两种基因变异的丰度,进而决定是否干预及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病例5:男31岁,肺腺IV期,有肺内、淋巴、锁骨、胸椎、腰椎多发转移,此前基因检测ROS1融合突变,使用他雷替尼三个月。基因检测结果ROS1 CD74 6号外显子融合,丰度10.67;TP53 9号无义突变,丰度11.26;ROS1 34号融合,丰度7%。 请问,基因检测使用样本为淋巴结组织,和原发相比参考性如何?TP53突变的影响有多大?ROS1抑制剂对ROS1 34号融合有效吗?最近一周肝功转氨酶从78涨到118,在护肝药方面有什么建议?
林根教授:以淋巴结组织作为基因检测样本是可行的,其检测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 ROS1 34号融合,这属于ROS1融合的常见类型,通常情况下,ROS1抑制剂对这类融合是有效的,不必过度纠结检测报告中的附加解读内容。
在TP53突变的影响方面,既往研究表明,TP53突变对EGFR类药物疗效存在显著影响,在使用奥希替尼等药物时同样如此。但随着新一代ROS1抑制剂的出现,其卓越的治疗效果极大削弱了TP53突变的影响。也就是说,当药物的治疗效力足够强大时,TP53突变对疗效的干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无需过分担忧TP53突变对ROS1抑制剂治疗效果的影响。
针对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的问题,目前转氨酶数值(118U/L)尚属轻度升高,可以先使用保肝药物进行治疗。若服用保肝药后转氨酶持续不降,或肝功能指标进一步恶化,可适当降低他雷替尼的用药剂量并观察肝功能变化。若经过两次剂量调整,配合保肝治疗后肝功能仍未改善,需要首先排查肝功能异常是否由其他原因导致,避免误诊。若确认是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在尝试多种方式干预无效后,建议更换为其他类型的ROS1抑制剂进行治疗。
结束语
在直播结束之际,林根教授表示:如今,癌症患者数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当患者得知自己确诊癌症时,往往会经历一段情绪波动期。在此,想告诉大家,当前癌症治疗手段正飞速发展,新药研发更是呈现井喷之势。以ROS1融合为例,几年前仅有一款靶向药物,而如今已发展出多种治疗药物,且新一代药物不断突破原有治疗瓶颈 。因此,癌症患者不必悲观失望,要始终保持信心。即便现阶段感觉治疗手段有限,甚至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也请相信,还有众多新药正在研发中,未来充满希望。
对于刚确诊的患者,建议积极与其他肿瘤患者交流,通过各类平台学习癌症防治新知识。现代肿瘤治疗理念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革,无论是治疗方法还是患者生存期都有显著提升,切不可用陈旧观念看待当下的治疗。希望医患之间能够携手同行,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并肩努力战胜疾病。
林根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肿瘤中心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肺癌规范化诊疗专家顾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恶性间皮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研究协作组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少见罕见突变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