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全球最低价能推行下去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23:06 4

摘要:5月11日晚,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相”上宣布他计划运用“最惠国”政策(“most favored nation”),将美国处方药价格大幅削减30%至80%。之后,他在“真相”补充说要至少砍价59%。

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药价行政令,到底是他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抛出的观点,还是对制药行业的“当头棒喝”?

5月12日当地时间早上8点51分,特朗普总统与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就药价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

5月11日晚,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相”上宣布他计划运用“最惠国”政策(“most favored nation”),将美国处方药价格大幅削减30%至80%。之后,他在“真相”补充说要至少砍价59%。

特朗普政府认为,长期以来,美国的处方药价格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有时甚至高达同种药物在其他国家的五到十倍。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总统在其第一任期内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政策,该政策于2020 年末正式出台,但随后被联邦法院裁定无效,并在 2021 年由时任总统拜登废除。

尽管如此,特朗普再次提出此项政策,表明其降低美国药品价格的决心。更有甚之,此次他选择参考价格是全球最低,而非之前所讨论的OECD国家最低价格,据业内人士分析,两者价格相差巨大。

特朗普政府认为,此举能带来三方面好处:一是减轻美国民众购药负担;二是为政府节省数百亿美元开支;三是让美国纳税人不再承担全球研发成本这一“不公平”负担。

特朗普评论发布之后,美股医药板块今日并未受其影响,反而逆势上涨。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这一政策未必能在美国通过。但却引起港股医药股大跳水,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大背景下,香港恒生科技指数涨6%,恒生指数涨超3.5%,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却下跌2.65%。

同时业界也迅速反击,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会长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乌布勒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外国定价优先方案对美国患者而言是个糟糕的交易。将外国价格引入美国,将从医疗保险中削减数十亿美元,却无法保证能帮助患者或改善他们获得药品的机会。这还危及我们会员公司计划在美国投入的数千亿美元,使我们更加依赖中国来获得创新药。”

行业人士看法不一,产业格局或重塑

这项政策预计将对美国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重大打击,并可能影响其全球战略。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再次面临来自美国制药行业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如此大幅度的价格管制将严重损害其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一位曾在跨国制药公司工作多年、负责中国区产品销售的高管表示:“美国可以降价,但降价幅度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来确定。”

该高管指出,美国一直是全球制药公司重要的战略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凭借美国药价带来的丰厚利润和相对自由的定价机制,实现了创新和稳健发展。然而,随着这一行政令的出台,跨国公司对美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可能会降低。他回忆道:“过去,我们外企的人常说可以舍弃任何市场,唯独美国绝不能丢失。但现在情况正发生改变。”

德国费森尤斯卡比中国公司董事长及总裁杨维平博士则认为,这是美国医药行业的重大事件,将重塑全球制药格局,与中国已开展的降价、集采做法有相似之处。

行业人士分析,如果美国立即削减30%至80%的药价,品牌药收入将大幅减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这可能导致企业缩减创新规模、裁员、推迟或削减在研项目,将业务重点转向国际市场。小型公司可能面临生存危机,引发并购或破产潮,业务拓展交易规模也可能缩小。

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药价较低的国家会因此提价,加剧国外药品负担。制造商可能限制向贫穷国供药,导致全球卫生不平等加剧。美国药品需求减少或将扰乱全球分销网络,引发药品短缺。制药公司可能采用分层定价策略或退出无利可图的市场,各国政府的措施还可能破坏全球供应链与外交关系稳定。

不过,上述高管也认为,美国制药产业所受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统令能否切实落地及具体实施程度。目前,美国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红利依然存在,但会因这项新政而有所削弱。

对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影响及应对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生物科技行业却可能迎来发展机遇。上述原跨国制药公司主管认为,前提是中国创新环境和体系有效改善。如果中国创新药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凭借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潜力,必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开展研发及推动产品上市,同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资本,发挥技术优势。

中国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成本较低,行政令可能会使中国药品在美国市场更具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和收入,若能以低价进入美国市场,或可获得竞争优势。

在美国药价降低的压力下,国内创新驱动生物制药公司可能迎来更多海外授权交易机会。因为外国制药商为应对定价挑战,会寻求成本效益高的创新药物,而中国药企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组合正吸引国际巨头关注。该行政令还可能促使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加强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加速行业转型。此外,政策可能促使一些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将投资转向中国。

采访中,不少正在开展BD交易的中国公司表示将持续关注。一位国内ADC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兼CEO(该公司与跨国药企达成过多项重磅交易)乐观地表示:“虽然美国药价新政将冲击跨国企业的利润空间,但创新研发始终是医药行业的底层逻辑。中国生物技术企业能凭借‘创新性价比’以及完整的创新政策、研发、融资、产业生态链,为跨国药企提供优质的早期管线解决方案,即便在降价压力下,这种差异化竞争力依然存在。”他还告诉研发客:“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负重前行。”

上述主管也认同,中国公司更善于在低价中发挥技术和质量优势,未来交易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然而,也有行业专家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美国药价下降会给全球药价带来下行压力,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可能需要降价维持竞争力,从而压缩利润空间,削弱发展势头。美国政策趋严会使生物科技公司融资更难、成本更高,面临风险投资资金和IPO估值下调压力。

对于与大型制药企业的BD交易而言,也有人认为,政策不确定性会使大型药企收缩成本,美国药价下降会削弱大型药企的购买力,BD交易数量必将下降,降低与中国公司的交易估值,且对方可能要求更有利条款,增加谈判难度。政策变化还可能导致监管更严,交易审批漫长甚至被拒,增加监管风险。

专家建议,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应积极开拓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降低风险,加强成本控制,优化生产流程,保持成本优势,应对定价压力。

拜登与特朗普药价政策对比及特朗普“绕开国会”原因

2022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RA),2025年5月5日特朗普宣布计划签署行政令实施“最惠国”政策以降低美国处方药价格,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

IRA由国会通过,经参众两院投票后拜登签署成法,条款具有法律支持与稳定性。该法案首次赋予医疗保险谈判药价权,从2026年起每年对10种高成本药物谈判,2029年增至20种,但对可谈判药物有限制,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分别需在FDA批准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谈判,且谈判价格生效时间有延迟。“最惠国”政策是总统行政行为,无需国会批准即可生效,但可能面临制药行业诉讼等挑战,未来政府也可能撤销。它主要针对医疗保险B部分药物,如癌症输液等注射药物,受影响药物范围有限。

在价格设定机制上,IRA是医疗保险与制药公司谈判,谈判失败制药公司或面临回扣处罚;最惠国政策则直接采用他国最低药价,绕过与制药公司谈判。政策目标方面,IRA除降药价外,还涉及应对通胀、投资清洁能源、改革税收制度,是更广泛政策计划;最惠国主要聚焦于为美国消费者降药价,减少政府医保支出。实施时间表上,IRA药价谈判条款逐步实施,第一轮谈判价格2026年1月1日生效;最惠国政策实施时间表和细节不明,政策面临诸多障碍。

特朗普不通过国会通过降低药价法律,是因为降低药价涉及制药行业利益和政府财政平衡等复杂问题,此前在国会推动相关法案阻力大。特朗普首个任期类似“最惠国”政策未在国会通过,该政策于 2020 年末正式出台,随后被联邦法院裁定无效,并在 2021 年由时任总统拜登废除。

对比上次降价,特朗普认为此次能成功,一是借助公众对高昂药价的长期关注,兑现竞选承诺可获政治支持、缓解民怨,提升地位并施压法院和国会;二是通过指示部长调查收集数据弥补先前程序缺陷,加强政策法律基础,降低被法庭推翻的可能;三是凭借总统行政权力绕过国会的反对,直接推进降药价政策,有望实现过往难以达成的成果。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废除拜登政府部分行政令,但拜登政府许多降药价改革措施已纳入IRA,短期内难被推翻。5月11日,特朗普称其行政令仅适用于医疗保险B部分某些药物,实际影响有待观察。许多专家认为,该行政或面临法律挑战,制药行业必然会提起诉讼。据了解,美国目前9位大法官里6位是共和党提名,其中3名是特朗普提名,还有3名是民主党。

白宫发言人表示,特朗普政府已准备好应对法律挑战,并强调“打破制药行业暴利时代”的决心。《华尔街日报》指出,该政策能否落地仍存巨大变数,最终可能取决于最高法院的裁决。多位分析师认为,即便政策最终实施,其具体影响也要等到2025年下半年才会完全显现。

编辑 | 戴佳凌

Dai.Jialing@Pharmadj.com

总第2432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每日新闻抢鲜看

来源:研发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