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则是社会关系的镜像。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以其博大精深,衍生出纷繁复杂且意蕴隽永的称谓体系。这些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指代符号,更承载着古人对性别、年龄、身份、品德乃至情感的细腻观察与独特表达。从“女子”到“巾帼”,从“丁壮”到“须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则是社会关系的镜像。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以其博大精深,衍生出纷繁复杂且意蕴隽永的称谓体系。这些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指代符号,更承载着古人对性别、年龄、身份、品德乃至情感的细腻观察与独特表达。从“女子”到“巾帼”,从“丁壮”到“须眉”,从“夫子”到“月老”,每一个称谓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历史典故、一种社会风尚或一份文化期许。本文将依据现有资料,梳理古代中国对女性、男性、师者、媒人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之人的别称雅号,带领读者一同探寻这些称谓背后的文化密码。
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称谓,可谓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古人观察女性的多维视角。最基础的“女子”是古今通用的称呼,泛指所有女性。而“女流”亦为旧时对女性的泛称,如《儒林外史》中便有“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之语。“女郎”则常用于年轻女子,《木兰辞》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便隐含有“女中之郎”的英气。唐代的“萧娘”也一度成为女子的泛称,与“萧郎”相对,如周邦彦词“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除了这些泛称,古人更注重以才德与品行来称谓女性。“女士”在古代是对有才华、有德行的女子的尊称,《诗·大雅·既醉》中“釐尔女士”,孔颖达疏解为“女而有士行者”。“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流传千古。源于《诗经》的“静姝”,则描绘了娴静美好的女子形象。而有学问并担任宫廷女官的女子,被称为“女史”。
古人还常从服饰与容妆着眼,衍生出对女性的代称。“巾帼”原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因诸葛亮以之羞辱司马懿,引申为女性的代表,尤其指女英雄。类似的,“裙衩”或“裙钗”指妇女的衣着,亦泛称女性,宝玉便曾感叹“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红裙”本指妇女的红裙,亦代指妇女。而“粉黛”、“红粉”、“红妆”均与女性化妆相关,白居易《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即是明证。
赞美女性容貌的词汇更是琳琅满目。“佳人”与“丽人”是常见的美称,如“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长安水边多丽人”。“玉人”、“仙子”、“娇娘”、“娇娥”等也常用于形容美丽的女子。此外,“颜如玉”成为美貌的代名词;“妖娆”、“姝丽”描绘女性的妩媚;“惊鸿”比喻体态轻盈的女子;“碧玉”可指美丽的少女;“蛾眉”由美人的眉毛转指美人本身;“红颜”从美丽的容颜引申为美女的代称;“红袖”亦然。“倾国倾城”形容女子之绝美;“西施”作为四大美女之首,更是美的化身和美女的代称;“尤物”指美貌奇异的女子;“婵娟”则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对于特定年龄或类型的女子,也有专门的称呼:“妙龄少女”指青春年华的女子;“二八佳人”特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与之相对的是“大家闺秀”,指有地位的大户人家的秀丽女子。“半老徐娘”则形容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至于那些才华出众的女性,则有“扫眉才女”、“不栉进士”(不戴簪的进士,喻才女)的美誉。当然,也有如“道旁苦李”(被抛弃的女子)这样略带悲剧色彩的称谓,以及代表不同品性的“罗敷”(美丽坚贞)与“无盐”(貌丑有德)。
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女性的身份称谓亦有讲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后也称“千金小姐”)、“令媛”、“女公子”。尊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令阃”等。谦称自己的妻子则有“贱内”、“内子”、“糟糠之妻”。母亲的称谓尤为尊崇,如“妣”、“母氏”、“太后”(帝王之母)、“太君”(官员之母)。古代贵妇更有等级森严的封号,如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直至夫人,对应着其夫或子的官阶。
相较于女性,古代对男性的称谓同样丰富,体现了对其社会角色、体格、品行、才智的多元认知。“丁”原指强壮,后引申为男子的别称。始于汉代的“汉”,因汉朝国力强盛,将士勇猛,后逐渐指代成年男子,如“汉子”,“好汉”则指优秀男子。“男子汉”专指身强力壮、堂堂正正的男人。“丈夫”本指身长一丈的男子,后指成年男子,亦为妻子的配偶,而“大丈夫”则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须眉”因古人认为男子之美在于须眉,故用以代称男子。
在美称与尊称方面,“子”、“夫”、“士”、“郎”、“父(甫)”等既是通称,也是美称与尊称,如“夫子”(后多指老师)、“郎君”。“大官”、“相公”多用于有一定地位的男子。“萧郎”既是男子通称,也是女子对情人的爱称。“吉士”与“玉郎”亦为男子美称。“髦士”、“髦俊”等则用以称赞英俊或才智出众的男子。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美男子,其名也逐渐成为美男的代称,如“宋玉”、“潘安”(其小名“檀奴”,故又有“檀郎”之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汇如“佳人”、“千金”,在古代偶尔也曾用于形容品貌出众或身份尊贵的男性。
除了性别,社会角色与人生阶段的称谓也饶有趣味。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对教师的称谓有“师”、“夫子”、“先生”、“师傅”、“博士”、“教授”等,学生则自称“生”、“受业”,称老师为“业师”。媒人在古代婚姻中角色重要,其雅称有源自《诗经》的“伐柯”,取稳固可靠之意的“保山”,来自晋代索紞解梦故事的“冰人”,指主管婚姻之神的“月老”,以及从文学作品中走出的“红娘”和富有浪漫色彩的“红叶”。
古人更用诗意的语言标记人生的不同阶段。“总角”与“垂髫”描绘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汤饼之期”指婴儿降生三日,“初度”为周岁。十五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女孩曰“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可嫁,亦称“待年”;男孩则称“束发”,应学习技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曰“弱冠”,标志成年。三十岁曰“而立”,四十岁曰“不惑”,皆源自《论语》。五十岁称“艾”或“杖家之年”。六十岁称“花甲”或“杖乡之年”、“下寿”。七十岁为“古稀”,亦称“杖国之年”。老年亦有“皓首”、“黄发”、“鲐背”等称。八十岁为“杖朝之年”或“中寿”。百岁则称“期颐”或“上寿”。这些称谓充满了岁月的智慧与美感。
从“女子”的温婉到“丈夫”的刚健,从“及笄”的豆蔻到“期颐”的寿考,古代中国的称谓体系如同一幅精细的社会风情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古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这些称谓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更成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感知历史温度的重要窗口。时至今日,许多称谓虽已淡出日常,但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智慧,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通过对这些古老称谓的探寻,我们不仅能增进对历史的了解,更能深刻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不朽生命力。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