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MIR DATABANK发布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1.6%。其中,来自南京的埃斯顿机器人实现近20%的同比增长,占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10.3%,成为首个登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 MIR DATABANK发布最新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1.6%。其中,来自南京的埃斯顿机器人实现近20%的同比增长,占中国机器人市场份额10.3%,成为首个登顶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斯顿”)是一家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软硬解决方案提供商,1993年在南京江宁区成立,2015年成功上市,目前已打造了3-700kg负载、87款工业机器人产品,并连续7年稳居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
01 71岁东大学霸 在南京登顶行业榜首
○ 埃斯顿的背后,是一位71岁的掌舵者。出生于1954年的吴波,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就读于东南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在南京林业大学当了四年老师。
○ 1993年,在即将迈入不惑之年之际,39岁的吴波在南京成立埃斯顿。公司名称也颇有深意,埃斯顿的英文名是ESTUN,来自西班牙文,整体含义是东方第一。吴波认为这个名字比较好发音,对公司今后国际化很有帮助。
○ 作为学者型企业家,吴波在南京创业30多年来一直非常低调。梳理埃斯顿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创业思路和管理方针。从白手起家到在南京做出国产第一,吴波做对了两件事:
○ 第一,紧跟时代浪潮,始终走在前沿。1993年从伺服电机起家,埃斯顿在2011年正式进军工业机器人赛道。
○ 这个决定并不冒进。当时受到智能制造浪潮的推动,埃斯顿的伺服电机正好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因此,吴波布局工业机器人可谓顺势而为。
○ 同时,吴波对机器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国外巨头的差距客观存在,在生产制造工艺、精密装备技术、质量控制体系的经验积累不够,还有一段路要走。”
○ 但他不认为中国机器人也要走一条海外企业走过的路,在新兴的行业应用,中国可能做得更好,比如钣金折弯机器人,埃斯顿的产品性能就比国外的好。“而且中国发展机器人还有很多种路径,逐步提高自主化也是必要的,至少可以有制衡的手段,不然手中就毫无筹码。”
○ 第二,坚守工匠精神,重视研发投入。吴波曾在现场分享中表示,公司上市后,他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二是在传统行业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以传统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埃斯顿如何保持业绩增长,既能给股东一个好的回报,又能推动主业快速发展。
○ 吴波清楚地认识到,“上市从来不是最终目标,而是我们实现自身使命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拒绝投机,坚守‘匠人精神’。”
○ 这一点从他始终坚持产品高品质也可以看出,他曾多次强调,“把品质做上去,是埃斯顿机器人业务的最高目标。”
○ “如果品质和成本有矛盾,成本要让步;如果品质和交货期有矛盾,交货期要让步。我宁可丢掉订单,宁可成本更高,也要交付高品质的产品。”多年来,埃斯顿一直保持总营收10%以上的研发投入。
○ 此外,埃斯顿还完成了对TRIO、CLOOS、M.A.i的收购与整合,是国内首个完成全球化业务生态布局的品牌,构建了覆盖75个国家的服务网络,覆盖欧洲、美洲、亚洲等地区。
02 全国榜首的机器人,为什么会诞生在南京
○ 位居全国榜首的机器人,为什么诞生在南京?
○ 一是南京拥有令人“艳羡”的科教资源。
○ 南京拥有50多所高校以及众多科研院所,具备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巨大潜力,像南航的机械设计、东南大学的运动控制、南理工的传感技术,都已形成产学研闭环,为机器人产业输送大量自动化、机械工程、AI等领域的高端人才。
○ 例如,埃斯顿与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长期合作研发,提供技术攻关支持,也直接赋能了公司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 二是南京的制造业“家底”,拉动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 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市,南京在汽车制造、电子、钢铁等领域具备深厚基础,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旺盛。埃斯顿早期深耕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正是依托本地产业需求并逐步拓展至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
○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迎来智能化转型机遇,南京也率先推进工厂自动化升级,为埃斯顿提供了充足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 这才能让我们看到,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比亚迪等汽车工厂,点焊、弧焊、冲压、辊边无所不能,成为汽车制造的“关键先生”。
○ 三是南京把扶持政策“拉满”,正在构建完整生态链。
○ 2024年,南京研究出台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南京市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并明确详细“路线图”,聚力打造“1+N+1”整机体系。
○ 除了埃斯顿,南京还诞生了亿嘉和、天创电子、熊猫电子装备、景曜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在特色机器人领域全面开花。
○ 工业机器人巨头汇川技术也在南京成立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40万套(台)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项目已完成主体建筑施工,未来在南京可以看到更多“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壮观景象。
○ 此外,周边配套企业如科远智慧,在工业软件等领域也与埃斯顿形成协同效应。
○ 江宁开发区、麒麟科创园等集聚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形成从核心部件(如埃斯顿的伺服电机)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链。
○ 四是人才留存的南京生活“性价比”。
○ 相比北上广,南京的办公用地、人力成本较低,企业运营压力更小。同时,南京房价相对适中,更利于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
○ 再加之得天独厚的文旅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人才的生活成本降低了,但生活质量却没有下降。
○ 可以说,埃斯顿的崛起并非偶然。政策的前瞻布局、生态的协同共振、创新的持续突破,共同构筑了南京打造“机器人之城”的基石。
○ 未来,随着南京的机器人不断走进工厂、融入生活,赋能千行百业,南京或将在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席位。
来源:投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