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学校又是人员密集场所,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尤为重要。请问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是如何开展针对学生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
今天
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的主题是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今天上午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
河南省2025年
全国防灾减灾日新闻发布会
介绍我省2025年
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安排
及我省防灾减灾工作的有关情况
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国强
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
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学校又是人员密集场所,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尤为重要。请问近年来,我省教育系统是如何开展针对学生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
答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国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河南是教育大省,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2万所,在校生2529.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4。学生群体的防灾减灾教育关乎千万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全稳定。省教育厅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防灾减灾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采取多种方式,系统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风险意识、掌握应急避险能力,守护学生平安健康成长。
一是融入教育全程,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科学》《安全教育》等课程中融入防灾减灾知识,确保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课时专门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灾害的基本常识和应对方法。同时,部分地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灾减灾校本课程。
二是强化常态教育,推进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我们持续强化“1530”安全教育模式,即每天放学前1分钟,提醒学生上下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遇到恶劣天气如何应对等;每周五放学前5分钟,结合当周或近期天气、季节特点,讲解相关防灾减灾知识要点,如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防滑防冻等;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会进行更为全面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高频次、短时长的教育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是紧扣主题节点,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我们都会组织全省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赛、主题征文、绘画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收到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或某个地方发生灾害事故时,我们会及时通过校讯通、班级群等途径向学生和家长发布预警提示和相关知识。
四是整合媒介资源,增强防灾减灾宣传效果。我们注重发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定期发布防灾减灾知识、科普视频等内容。比如,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防灾减灾相关文章,内容包括灾害预防技巧、应急处置方法等,还会不定期开展线上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主动与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制作防灾减灾教育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防灾减灾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五是注重培训演练,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我们经常邀请地震、气象、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的专家走进校园,举办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今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又紧扣安全主题开展了“教育大讲堂”活动,每月1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包括防灾减灾在内的安全教育。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实战演练,定期组织地震、火灾等灾害的应急疏散,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1次,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1次,高校则会结合军训、学校集体活动等组织开展。通过应急疏散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灾害发生场景,在实战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应急处置技能。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强化家校社协同,全力提升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我省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我国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
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地震、暴雨、洪涝、滑坡
泥石流、冰雹、台风……
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
及时自救互救才更有生存希望
为提高大家应对灾害的
应变能力及自我保护意识
这份灾害避险指南
师生家长快来学习
↓↓↓
来源:教育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