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乱挖!这种野草叫白芨,药材界的天然创可贴,却是二级保护植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7:10 1

摘要:你有没有在山林边、小溪畔,见过一种开着淡紫色小花、根像蒜瓣的植物?看着不起眼,却被山里老人叫做“止血王”“接骨草”。

你有没有在山林边、小溪畔,见过一种开着淡紫色小花、根像蒜瓣的植物?看着不起眼,却被山里老人叫做“止血王”“接骨草”。

它的学名叫白芨(读作 jí),是中医里有名的“生肌良药”,在民间流传千年。但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植物已经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乱挖是违法的

它的根一斤能卖到120~300元不等,市场需求大,可是长得慢、难以人工繁殖,如今在野外已经越来越稀少。

所以,下次遇到它,别采,先认认清它的功效与价值

白芨,是兰科植物的一种,原产我国南方山区,名字里带个“白”,就是因为它的根白如玉、洁净润泽。老中医说它“苦、涩、微寒”,但性子沉稳——不走表、不发散,只往身体里“收”。

它最核心的功效,就是三字:止血、生肌、敛疮

换句话说:

哪怕是动刀后的创口、烫伤后起泡、烂口久不愈,用白芨粉外敷都能“止血止痛生新肉”;民间有“跌打断骨、白芨敷骨”的说法,说明它对软组织恢复有奇效;口腔溃疡、胃出血、肺结核咳血、妇女崩漏……白芨都能“收敛止血”,是中医药典中“止血五虎将”之一。

《本草纲目》里说它:“治金疮、止血、续筋骨、生肌肉,主一切久痢脓血。”

白芨虽小,但极“娇贵”:

它喜欢半阴半湿的地方,不能太干也不能积水;一颗白芨从发芽到可采收的根,需要4~6年,而且一挖就断根,很难自己恢复;目前全国野生资源正快速萎缩,部分地区几乎绝迹。

因此,自2000年起,白芨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擅自采挖、销售野生白芨的行为,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很多不知情的农户挖了白芨拿去卖,最后被林业部门罚款,真是“好心办坏事”。

近年来,科学家对白芨研究越多,越发现它不是“土草药”那么简单。

白芨的根中富含白芨多糖、挥发油、生物碱、酚类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对白血病、肺癌、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疤痕组织增生;在美容行业被提取做成“祛斑修复凝胶”;还能保护胃黏膜,用于胃溃疡药物中。

在云南、贵州一带,白芨早已不是单一草药,而是一种产业资源,人工种植白芨成了扶贫项目之一。

但野生白芨,依然“可遇不可求”。

想认出白芨,记住这三点:

:每年春末夏初开花,花为淡紫色,像小兰花,花瓣略弯;:披针形,像竹叶,光滑而挺拔;根茎:地下根茎粗壮洁白,一节节像蒜瓣,断面粘滑,挤压能出胶。

别把它和“紫参”“白头翁”“鸢尾”混了,那些虽像,但药效不同,误用后果重。

白芨好,是好在它“药到病除”的奇效。但别忘了,它的价值是建立在山林数年养育基础上的。

如今,有人为了几十元一斤的药材价格,悄悄上山一铲一片,一年下来,一个村子的白芨就绝迹。

真正懂药、敬药的人,应该是保护者,而不是掠夺者

欢迎留言说说你是否见过它,或家里人是否用它治过病。
一起来分享、科普、提醒更多人:别再乱挖白芨!守住这片绿色药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如果你喜欢这类风格,我还可以为你整理一个“珍稀中药草系列”,比如:

“七叶一枝花”(又名“重楼”)——退烧止痛有奇效;“金线莲”——号称“林下人参”;“石上柏”——濒危但曾是清热第一草;

来源:植物百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