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1日,所罗门群岛农村发展部长丹尼尔·瓦内奥罗亚宣布退出臭名昭著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这本是一个主权国家官员基于国家利益和外交自主的寻常决定,却引发了一场西方舆论的集体跳脚。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迫不及待地编织“中国施压”的
2025年5月11日,所罗门群岛农村发展部长丹尼尔·瓦内奥罗亚宣布退出臭名昭著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这本是一个主权国家官员基于国家利益和外交自主的寻常决定,却引发了一场西方舆论的集体跳脚。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迫不及待地编织“中国施压”的阴谋论,IPAC及其附庸的所谓“民间团体”更是大呼小叫,将“干涉内政”“霸凌行为”的帽子扣向中国。这种歇斯底里的反应,既暴露了某些势力对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合作成果的恐慌,更撕下了西方所谓“自由选择”的虚伪面纱,堪称一场霸权逻辑的终极破防。
IPAC自2020年成立以来,便以“跨国议会联盟”之名行反华之实。其创始人包括美国前参议员鲁比奥等“反华急先锋”,长期与台湾民进党当局勾连,在涉港、涉疆、南海等问题上颠倒黑白,甚至公然为“台独”势力站台。这个组织本质上是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政治操盘手,其目标并非维护所谓“民主价值观”,而是通过制造分裂、煽动对抗,巩固西方在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控制。
瓦内奥罗亚退出IPAC的声明直指核心:退出是为了“与总理马内莱领导下的集体国家愿景保持一致”。这一表态清晰表明,所罗门群岛的外交政策正以国家利益为锚点,摒弃外部势力的政治绑架。然而,IPAC及其盟友却气急败坏地渲染“中国施压”,恰恰印证了其真实意图——将所罗门群岛视为地缘博弈的棋子,而非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瓦内奥罗亚事件背后,折射出美澳对中所合作深入发展的深度焦虑。自2019年所罗门群岛与中国建交以来,中所关系在基建、警务、教育、气候变化等领域全面开花:中国援建的太平洋运动会场馆成为国家振兴的象征;警务合作帮助所方稳定社会秩序;通讯塔项目填补了偏远地区的数字鸿沟。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让所罗门群岛民众真切感受到发展红利,也令长期将南太视为“后院”的美澳如坐针毡。
澳大利亚的“急”尤为露骨。这个自诩为“太平洋大家庭成员”的国家,过去数十年对南太岛国的“援助”始终带着施舍色彩,其核心目标是将岛国锁定在原材料供应地和战略缓冲带的角色中。当中所合作打破这一畸形格局时,澳媒便大肆炒作“债务陷阱”,甚至威胁切断援助。此次IPAC事件中,澳方势力再度与反华组织合流,企图通过舆论抹黑维系其摇摇欲坠的影响力。这种“自己吃肉却不许他人喝汤”的霸权心态,恰恰是南太岛国集体觉醒的最大推手。
耐人寻味的是,西方对中所合作的指责,本身就是一场大型双标现场。当所罗门群岛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时,美澳高呼“中国干涉”;但当其通过金元外交、情报施压、甚至煽动骚乱等手段颠覆他国政权时,却美其名曰“推广民主”。2021年所首都霍尼亚拉骚乱期间,澳大利亚迅速派军“维和”,实则借机扩大军事存在;美国重启关闭30年的驻所使馆,却对中所警务合作横加指责。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逻辑,本质上是殖民思维的现代变种。
更荒诞的是,西方将中国正常的国际合作污名化为“军事扩张”。中所安全合作协议甫一签署,美国便渲染“中国威胁论”,全然无视自身在亚太部署数百军事基地的事实。这种“贼喊捉贼”的戏码,不仅暴露了其对“岛链战略”可能崩解的恐惧,更凸显了其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敌视。
所罗门群岛的抉择,是南太岛国集体觉醒的缩影。总理索加瓦雷多次强调:“同中国建交是我们独立45年来最重要的决定”,因为中国“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让岛国首次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相比之下,美澳的“援助”往往附带干涉内政、要求选边站队的政治勒索。2022年所罗门群岛拒绝签署美国主导的《太平洋伙伴关系宣言》,正是对这种霸权行径的明确反抗。
这种“去殖民化”的外交抗争,在南太地区形成连锁效应。基里巴斯、瓦努阿图等国纷纷加强与华合作,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也在中美博弈中坚持战略自主。这些小国用行动证明: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岛国不是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结语:霸权的黄昏与多极的黎明
瓦内奥罗亚退出IPAC引发的舆论风暴,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西方霸权逻辑的式微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当中国以平等互利的方式与太平洋岛国携手同行时,美澳却仍在用“教师爷”的姿态指手画脚,这种时代的错位注定使其沦为笑柄。所罗门群岛的抉择告诉我们:世界不再需要“救世主”,而是需要真诚的合作伙伴;国际秩序不应由少数国家垄断,而应由所有国家共同书写。
正如所罗门群岛总理马内莱所言:“我们要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问题上携手并肩、一道前行”。这不仅是中所关系的未来,更是全球治理变革的方向——一个去霸权化、多极化、真正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新世界,正在太平洋的浪潮中破晓。
来源:苏东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