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道”字与“德”字拆解来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21:54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道德经》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道德经》

“道”与“德”,乃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德思想,将其推向了一个更为玄妙的境界。

道家所言之“道”,非常人所能轻易道出;所谈之“德”,亦非世俗之德行可比。

那么,庄子眼中的“道”与“德”究竟为何物?

二者之间又有何种关联?

若将“道”字与“德”字拆解来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是宇宙的法则,是自然的规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无所不为。” 可见,道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限无量,无为无求的。

道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的境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体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是一种无上的功德。

庄子在《大宗师》中对“道”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段话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道”的特性——道有真实性(“有情有信”),却又无形无迹(“无为无形”);道可以传授(“可传”),却又难以言传身教(“不可受”);道可以领悟(“可得”),却不可用肉眼看见(“不可见”)。

道存在于宇宙之前,是自生自根的终极本体,连神鬼天帝都是由道而生,才有了天地宇宙。

真人南华子曾问我:“你知道道为何物吗?”
我摇头说:“常人只知有物,不知无物,何况道这般玄妙之物?”
真人笑道:“你且看这’道’字,’首’与’走’组成。

’首’为头,主思考;’走’为行动。

修道之人,思与行需合一,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内外一致,方得道之要义。”

德,是道的体现,是道的实践,是道的功能,是道的品质。

《老子》云:“道法自然,德法道。” 《庄子》云:“德者,道之徒也。” 可见,德是道的自然法则,是道的顺应,是道的从属,是道的跟随。

德是一种符合道的行为,是一种体现道的心态,是一种实现道的方法,是一种获得道的条件。

“你再看’德’字,”真人继续道,“上有’彳’,表示行走;中有’直’,表正直;下有’心’,表内心。修德之人,行走坦荡,心怀正直,内外如一。德者,得也,是人体道而得之。”

庄子在《德充符》中道出了德的真谛:“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只有德行充盈的人,才能知道世间有些事情是无可奈何的,却能平静地接受这种无可奈何,就像接受自己的命运一样。

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曾有游方道士问庄子:“如何修德?”
庄子答:“用心若镜,与物为春。”
道士不解,又问:“何为用心若镜?”
庄子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镜子不会挽留离开的人,也不会迎接靠近的人,只是如实反映眼前的一切,不会将这些影像藏在心中。

这样的心境,才能战胜外物而不受伤害。”
道士又问:“何为与物为春?”
庄子答:“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心境和悦通达而不失去喜悦,日日夜夜与万物相处如春天般温暖和煦,这是内心始终保持着生机的表现。”

修道,就是修德。

修道,就是追求道,就是认识道,就是体验道,就是证悟道。

修德,就是修身,就是养性,就是涵养,就是修炼。

《老子》云:“知道者不如好道者,好道者不如乐道者。” 《庄子》云:“德之所在,道之所往,道之所往,德之所从。” 可见,修道和修德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

在修行的旅途上,庄子提出了几种重要方法:“吾丧我”、“心斋”和“坐忘”。

“吾丧我”出自《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弟子颜成子游问他为何“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

子綦答道:“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这“吾丧我”中所丧的“我”,是一个小我、是一个世俗的我,丧失了这样一个小我,这样一个斤斤计较的我之后,剩下的我才是真正的“吾”,就像“至人无己”,他就可以体悟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了。

“心斋”出自《人间世》,当颜回问孔子何为心斋时,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要让心灵空虚下来,不被外物所扰,这样道才能进入心中。

“坐忘”出自《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要忘记身体的存在,摒弃聪明才智,离开形体,去除知识,与道大通。

真人此时叹道:“现在你已知道的拆解,德的内涵,以及修道修德的方法。你可曾想过,为何古之真人能达到如此境界?他们又有何秘诀?”

这个问题深深震撼了我。看似简单的“道”与“德”二字,竟然蕴含如此深刻的哲理。古之真人到底有什么秘诀,能让他们修得大道,获得德行圆满?那些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奥道理?

庄子在《大宗师》中描述古之真人:“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古之真人之所以能修得大道,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无己”。

《南华经》中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就是没有了自我的执著;无功,就是不追求功名利禄;无名,就是不在乎名誉和外在评价。

这三种境界,是修道者的三个层次。

而庄子所说的修行终极奥秘,就藏在“逍遥游”三个字中。

《逍遥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种无待的境界,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完全自在、自足的精神境界。

鲲鹏虽大,但仍需借助于风而飞;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依赖于风。

只有真正体道之人,才能不依赖于任何外物,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庄子给出了答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

当人与万物融为一体,不再有物与我的分别,不再有生与死的区分,不再有得与失的计较,这时,人就进入了逍遥的境界。

庄子通过“物化”的概念,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境界。《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故事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庄周梦中化为蝴蝶,醒来后不知是周梦为蝶还是蝶梦为周。这种物我交融、主客不分的状态,就是“物化”。

道是万物之本,德是道之体。

修道修德,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对自然的顺从,是一种对宇宙的契合,是一种对道的归宿。

修道修德,是一种智慧的境界,是一种美德的品格,是一种幸福的源泉,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修道修德,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一种无穷的乐趣,是一种无上的功德,是一种无量的福报。

真人最后说:“道与德,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庄子早已透露修行的终极奥秘,那就是’无己’而’逍遥’,‘齐物’而’物化’,最终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这境界,非言语可述,非思维可测,唯有自己体悟,方能真正领会。”‌‌​​‌​‌​​‌‌‌‌​‌​​‌​​​​‌​​‌‌​​​‌​​‌‌​‌​‌‌​​‌‌‌​‌‌​​‌​​​‌‌​​​‌‌‌‌‌​​​‌‌‌‌‌​​​‌‌‌

来源:心旅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