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海车展的激光雷达新品发布会,到县城年轻人讨论“谁家车有激光雷达”,这场由自主品牌掀起的智能驾驶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与竞争格局。
从上海车展的激光雷达新品发布会,到县城年轻人讨论“谁家车有激光雷达”,这场由自主品牌掀起的智能驾驶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汽车市场的认知与竞争格局。
一、激光雷达:从“高不可攀”到“全民标配”
1. 成本暴跌,技术下沉
○ 价格跳水:激光雷达成本从十年前的数万元骤降至1000 - 2000元,2025年10万元级车型(如零跑B10)已标配激光雷达,15万元级车型(如吉利银河星耀8)顶配激光雷达版本仅需16.58万元。
○ 规模化效应:禾赛科技、华为等厂商通过材料创新和量产优化,推动激光雷达年销量突破百万级。据Yole Group数据,2024年中国激光雷达品牌占据全球市场92%份额,2025年预计搭载率将超20%。
2. 政策驱动与安全需求
○ 监管收紧:工信部2月要求严格验证OTA更新,4月禁止车企用“自动驾驶”宣传辅助驾驶功能,倒逼车企提升安全冗余能力。
○ 消费者觉醒:县城年轻用户对激光雷达的认知从“看不懂”变为“必须有”,认为“无激光雷达=过时”。李晟观察到,父子购车矛盾从油车时代的“品牌差异”升级为“智驾配置差异”,年轻人甚至因父母坚持选非激光雷达车型而拒绝购车。
二、车企技术路线:纯视觉VS激光雷达
1. 新势力阵营:激光雷达全面上车
○ 华为ADS4:宣布“纯视觉无法实现L3级自动驾驶”,推出融合激光雷达的ADS4方案,覆盖高速NOA与城市NOA。
○ 理想、蔚来:理想L系列全系标配ATL激光雷达,蔚来ET5/ET5T搭载自研神玑芯片与激光雷达,主打“高速爆胎不失控”等安全能力。
○ 比亚迪、零跑:比亚迪海狮07 DM-i顶配20.58万元即带激光雷达,零跑B10以11.98万元打破激光雷达智驾低价纪录。
2. 传统势力:坚持纯视觉的代价
○ 特斯拉、小鹏:特斯拉FSD虽被业内认可为“纯视觉基本功最扎实”,但中国市场销量连续7个月下滑,4月批发量同比降6%;小鹏MONA M03被东风日产N7挤压市场份额,15万元“唯一高阶智驾”口号失效。
○ 用户信任危机:4月智驾辅助事件后,消费者对纯视觉方案的质疑加剧,车企测试表明华为、小米等激光雷达方案在复杂场景(如车道线失效、异形障碍物)中表现更优。
三、市场竞争:从县城到全国的“认知战争”
1. 县城市场的“面子经济”
○ 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在县城,“有没有激光雷达”成为社交话题。李晟指出,购车决策已从“实用主义”转向“身份认同”,激光雷达成为“技术潮流”的象征。
○ 家庭代际冲突:5年前父子购车只需讨论品牌差异,如今却因智驾配置产生矛盾——年轻人宁可放弃购车,也不愿妥协于“无激光雷达”的传统品牌。
2. 价格战背后的“技术内卷”
○ 车企策略分化:
○ 激进派:长安宣布2025年8月推出10万元级激光雷达车型,极氪9X配备5颗激光雷达+双Thor芯片(算力1400TOPS),直接瞄准L3/L4级自动驾驶。
○ 稳健派:比亚迪、吉利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激光雷达,打造“奶爸车”“家庭旗舰”概念,抢占细分市场。
3. 产业链变革
○ 传感器供应商崛起:速腾聚创(26%市场份额)、禾赛(22.77%)、华为(21.09%)成为车企争夺的“技术盟友”,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达300万台。
○ 芯片与算法协同: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华为XMC数字底盘引擎等技术,将激光雷达数据与AI深度融合,推动智能驾驶从“感知层竞争”迈向“系统级优化”。
四、未来趋势:激光雷达只是起点
1. 技术迭代加速
○ 更高性能激光雷达:1440线激光雷达(如问界新M9)、固态激光雷达(如比亚迪仰望U8L)逐步上车,分辨率与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 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协同算法优化,解决雨雾天气识别、小型障碍物检测等痛点。
2. 市场格局重塑
○ 合资品牌承压:大众、本田等传统品牌若不快速跟进激光雷达,恐面临“县城失守”风险。
○ 新玩家入场:小米SU7通过“社交属性”+激光雷达迅速出圈,小米YU7延期但优化后或成爆款。
3. 用户需求升级
○ 从“有”到“好”: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装了激光雷达”,而是要求“实际体验提升”,如高速NOA稳定性、城市复杂路况处理能力。
○ 安全平权:激光雷达的普及推动智能驾驶从“高端专属”走向“全民标配”,低线市场成为车企必争之地。
这场始于县城的“激光雷达革命”,本质是技术平权与用户认知升级的共振。当15万元也能买到激光雷达车型,当“纯视觉”不再是智驾的代名词,中国车企正用“价格+技术”的组合拳,重新定义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规则。未来,谁能在这场“认知战争”中持续引领技术方向,谁就能掌握新能源时代的“话语权”。
来源:孟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