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连西山水库发现一群体型较大、通体黝黑的无鳞怪鱼,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原产非洲的埃及塘鲺,推测为人为放生所致。
一些放生爱好者为了赚钱,直接把大连给「攻陷」了。
大连西山水库发现一群体型较大、通体黝黑的无鳞怪鱼,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原产非洲的埃及塘鲺,推测为人为放生所致。
这种非洲鱼,很猛,能在7℃至38℃的温度范围内生存,适应性强、食性杂,不仅会与同生态位的本土物种竞争,还会大量捕食各类水生生物,消耗自然生物资源。它们离水不易死亡,甚至在原产地能像攀鲈一样,从干枯的水塘迁徙到临近水体。
这些放生爱好者,已经三番五次扰乱国内生态环境了。
比如2022年,江苏常州的徐女士擅自将2.5万斤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水系的埃及塘鲺放生到长荡湖,不仅造成鲶鱼大量死亡,还严重危害长荡湖水生态系统安全。
但说实话,这种事情的处罚力度很低,2023年这位徐女士仅仅被要求赔偿共计5.8万元,没有坐牢。
这种判决某种意义上是变相的「鼓励」。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放生爱好者」呢?
其实背后,都是钱。
放生产业链,一层一层的看,层层都有意思。
北京晚报采访过周边几个放生组织,发现参与者女性占到总数的70%左右,年龄则集中在40岁至60岁间。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需求硬核(有所谓的正义性和精神追求性),资金雄厚(老年女性,本身就是电诈重点攻击对象),还有自发传播的动力(觉得功德无量,所以各种发朋友圈)。
但你如果仅仅是买点廉价的鱼类放生,走的还是一个量。
放生组织现在都开始做定制化服务了。
穿山甲以38万一只稳居顶奢,蛇类用几千块钱的价格走轻奢路线,就连泥鳅黄鳝,都有说法。
放生蛇,也叫地龙,解一些难缠的小人是非,口舌官司,有利于仕途升迁
我甚至看到一个新闻,说一条蟒蛇被分了100份,类似于股权,所谓的信徒还可以集资购买,一人认购一份或者几份。
总归,这些组织宣传的核心点就在于,你只要放生,你就会有好运,甚至能逆天改命。
除了亲自去放生,现在还有云放生。
北京晚报就报道过,一些放生活动,虽然捐款者众多,但真正到现场的不多。
打款的人有一两百,到现场只有十来人左右,更多的是通过专业人士提供放生服务。
这是什么概念?
还记得前段时间清明节出现的代祭活动么?放生产业比这些早了不知道多少年,就是「人不到,但心意到」。
中国新闻周刊就采访过一位家里有人生病要照顾所以没办法亲自参与的老阿姨。
阿姨自己每个月会给一个放生组织转账500块钱,然后对方会在有一个套餐,在每个月不同时间段放生不同的生物,按老阿姨自己的说法就是:
每次他们放生完都会给我发一个视频,告诉我哪一盆鱼或者哪一桶鱼是我的功德
那这里面做文章的地方就很多了,报价1000,实际买只花了800,还能循环利用,反正专业人士都把上下游产业链打通了,上游放,下游捞,同一批鱼可以卖很多轮。
记者甚至查到,一些放生组织会直接告诉鱼贩子放生时间,这样鱼贩子就能在他们活动做完以后把鱼再捞回来,当然,鱼贩子也就会在放生组织去买鱼的时候,给两套账。
一套,是给信众看的,一套,是私下有返点的。
当然,这种业态发展到最后,肯定就会开始抢夺「话语权」。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乱七八糟的放生协会,他们经常出来发声,来定义什么叫功德。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这张图,是不是感觉广东放生协会说的挺有道理的,放生矿泉水不属于放生?
问题是,这种协会本身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广东放生协会是在冒充「正道的光」么?当然不是,而是在抢话语权,他们说什么可以放生,以什么样的形式放生,这就是在拿定义权。
举个例子,狐狸,一直都是比较有争议的放生选项。
2016年新华网早就批评过,还出动森林警察去抓捕这些「放生狐狸」。
当时是北京怀柔、安徽黄山出现大规模放生狐狸事件,这些狐狸找不到吃的,就去吃老乡的家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为什么突然就放狐狸了呢?
很简单,就是有从事狐狸养殖的人,通过一些「运作」,把狐狸也列入了放生功德名单里面。
那协会在这里面,就能通过定义权来进行变现。
所以啊,表面看起来是信仰,是正义,是功德,其实背后都是算计。
总的来说,现在对于放生的处罚力度太小了,以至于这个行业实际上是高回报低风险的。
记得我老家四川,2016年就有个新闻,一位姑娘募资500万放生6387头羊。
当时色达县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都急了,说这不是乱来么,藏区草场本身就脆弱,撑不住那么多羊啊,草原生态要崩盘的,对藏区草场的破坏是十个五百万也补不回来的。
处理结果呢?
当然没事儿。
姑娘自己吸引了一波流量,出了名,羊也是真的撒出去的,后果,完全不用承担。
所以,放生这行为本身的好坏也许还能讨论,但现在这种局势下,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各位大佬觉得呢?
来源:曹小灵比比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