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优势学科如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长期位居国内前列,尤其在绿色矿业、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昆工深化校企合作,与云南铜业、中国铝业等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彩云之南”,云南以多元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近年来,这片土地不仅在旅游经济上持续发力,高等教育领域也悄然迎来变革。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云南版)的发布,揭示了省内高校格局的新变化。昆明理工大学稳居亚军,昆明学院首次跻身前十,红河学院跃升至第16位。
这一排名由权威机构ABC排名联合中国大学排行榜(CNUR)共同发布,数据涵盖学科实力、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多维度指标,为云南高教发展提供了新注脚。
作为省内理工类高校的“领头羊”,昆明理工大学以全国第105名的成绩蝉联云南第二。
其优势学科如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长期位居国内前列,尤其在绿色矿业、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昆工深化校企合作,与云南铜业、中国铝业等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此外,学校依托“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中心”,在跨境技术转移中扮演关键角色。尽管全国排名较去年略有波动,但其理工科底蕴与区域服务能力仍为其守住省内亚军提供了坚实支撑。
昆明学院以全国第366名的成绩首次进入云南前十,成为榜单中进步最快的综合性高校之一。作为昆明市属本科院校,其崛起得益于“城市赋能高校”战略。学校紧密对接昆明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慧康养等特色专业;同时,与滇中新区共建产业学院,推动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突破80%。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学院近年来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引进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有效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接地气”的发展模式,成为地方高校突围的典型案例。
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学院,以全国第486名的成绩攀升至省内第16位,刷新了边疆高校的排名纪录。
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其定位精准聚焦“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一方面,学校开设东南亚小语种、跨境贸易等专业,与越南、老挝高校共建“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依托红河州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管理、非遗保护等特色学科。
此外,红河学院通过“校地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师生参与边境村寨的电商孵化、农产品品牌设计,将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这种差异化路径,使其在竞争激烈的高校格局中找到了生存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ABC排名的发布,不仅呈现了高校位次的变化,更折射出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
1. 理工科优势巩固:昆明理工大学的稳定表现,印证了云南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随着“绿色铝谷”“光伏之都”等省级战略推进,理工类高校的科研支撑作用愈发凸显。
2. 应用型高校崛起:昆明学院、红河学院的进位,反映了地方高校从“规模扩张”向“服务地方”的转型。在云南“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每所高校聚焦2-3个重点产业”的背景下,贴近产业需求成为生存法则。
3. 边疆特色赋能:排名中,位于大理、红河、普洱等地的高校虽全国排名靠后,但通过挖掘民族文化、跨境合作等独特资源,逐渐形成不可替代的区位价值。
尽管部分高校表现亮眼,云南高教整体仍面临“头部偏弱、尾部松散”的困境。云南大学作为省内唯一“双一流”高校,全国排名仅70位,与东部同类高校差距明显;而昭通学院、普洱学院等地方院校因资源限制,多数位列550名之后。如何构建“龙头引领、梯度互补”的体系,或是破局关键。
未来,随着中老铁路经济带建设、RCEP深化合作等机遇,云南高校可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转化为学科建设抓手。毕竟,在高等教育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中,特色与质量才是真正的“排名密码”。
来源:城市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