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看完一整集、英文题库随便用?法院判决“侵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07:04 1

摘要:60秒看完一整集热播剧,境外漫画作品拿来直接用,针对某编程软件英文培训试题直接输出刷题……这些在互联网、短视频领域耳熟能详的“操作”,近日成为上海多家检察院、法院整治的重点。

60秒看完一整集热播剧,境外漫画作品拿来直接用,针对某编程软件英文培训试题直接输出刷题……这些在互联网、短视频领域耳熟能详的“操作”,近日成为上海多家检察院、法院整治的重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杨浦法院”)、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法院”)、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静安检察院”)获悉,近期这些司法机关开始陆续对互联网、短视频创作领域的案件进行较为集中的起诉、宣判。

“60秒看完一集”视频背后的侵权风险

近年来,传播速度快、形式灵活的短视频切条“快餐”,成为许多人消遣娱乐、获取资讯的热门选择。然而,在文化创意行业繁荣发展的背后,短视频侵权“暗礁”还真不少。

2020年4月,在某卫视首播的电视剧《清平乐》颇有观众缘,但在该剧播放期间,“60秒看完一集”的视频也在网上同步传播,却未经官方授权。同年4月16日,该剧热播期间,李某在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营公司”)运营的视频网站及App上,上传了150条《清平乐》电视剧的片段,并设置成合集进行传播。每个片段的时长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

对此,某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某科技有限公司、某数码有限公司作为原告,将李某及这家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三原告此前取得了《清平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及相关维权权利。

原告认为,李某的行为吸引了大量粉丝从官方正版平台转移到了前述运营公司的平台,导致部分网络用户流失,侵害了三原告对涉案电视剧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且李某借此获取了大量关注、点赞和分享,可能存在非法收益。诉讼期间,被告运营公司已经删除了相关涉案视频。法院最终判决李某赔偿三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2万元。

实际上早在2005年,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曾引发关于影视改编是否侵权的大讨论。当时短片作者胡戈对电影《无极》和法治节目进行混剪,其制作的20分钟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下载量甚至远高于电影《无极》。该案后因原告撤诉并未判决。

主审法官、杨浦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二级法官倪贤锋提醒,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影视作品、音乐、图片等素材进行创作,甚至直接“搬运”,背后潜藏诸多法律风险。他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影视作品属于受保护的视听作品,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不得随意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该作品。

倪贤锋说,即使切条短视频的传播者并非直接以盈利为目的,仅仅是为了吸引关注、增加流量,也不能改变其侵权的本质。

漫画阅读App直接盗版境外作品

除了影视视频的违规使用、剪辑,当前流行的一些漫画作品也陷入了维权困境。

近日,静安检察院在侦办“M漫画App”案件中,遇到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一系列“疑难杂症”,最终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对被告赤某公司判处罚金人民币500万元,被告晴某公司判处罚金人民币200万元,判处被告人华某江等20人有期徒刑一年至有期徒刑四年九个月不等,其中部分被告人适用缓刑,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至300万元不等。

这起案件中,一款名为“M漫画”的App刊载了许多盗版境外漫画。“M漫画”通过向注册用户提供刊载漫画的方式收取会员费或者广告费,App中刊载的漫画除国漫外,还包括百余部境外漫画作品。后经上海静安警方鉴定,上述传播的部分漫画作品未取得涉外知识产权权利人授权。而被侵权作品的权利人所属国和我国都是《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缔约国,根据自动保护原则,涉案作品在我国受到保护。

该App运营人员先是下载搬运境外漫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哪些境外漫画比较受欢迎,再安排专门人员通过“翻墙”软件至有版权网站下载漫画;再由内容组的人员对搬运的漫画进行翻译、剪辑、贴字后上传至App后台供会员浏览观看;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推广App,吸引更多会员用户。待积累一定受众群体后,在App内植入广告或收取会员费进行盈利。

这一过程涉案人员达20多人,各人分工协作,且“是否侵权”认定不易——经翻译、编辑、制作后的“搬运”,还能算侵权吗?

静安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认定侵权作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行为人是否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二是行为人传播的漫画与著作权人的漫画作品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后者需要对证据进行实质性审查,尤其是鉴定意见。

最终,在调取涉案App后台全部数据、银行流水等电子数据移送审计,结合其他在案证据,综合认定侵权作品数量、非法经营数额等与定罪量刑紧密关联情节后,查明“M漫画”传播的侵权作品数量共计1200余部,其中涉及涉外权利人的漫画作品达500余部,侵权作品实际被点击数量达142万余次。

英文题库随便用?赔偿60万元

除了影视作品、漫画作品外,还有一类作品也经常在日常使用中不易被发现侵权,人们俗称这种作品为“题库”。

LeetCode英文编程试题的著作权人系外国企业L公司,包含Candy(分发糖果)等多道算法数据结构编程题目。L公司将上述试题的著作权及维权权利排他性授权给中国境内的某网络公司。

“牛某网”是一家科技公司开办的网站,该网站中设置“leetcode经典编程题”板块,提供“leetcode在线编程训练”,并介绍称“该专题为leetcode专题,题目均来自leetcode”。该网站还设置“题库-在线编程”,其中有“经典必刷编程题库,融合了148道非常经典的题目”。点击具体试题,可以查看英文试题内容及对应的中文翻译。而这些题目,与LeetCode的原版题目均系使用了相同的知识点,对应内容在表达上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

“牛某网”还提供“算法知识视频讲解”,并推出“算法笔面试真题精讲班”,用户可点击“我要报名”并在线支付相应费用。

为此,LeetCode的中国著作权公司将“牛某网”告上法庭。浦东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在其网站发布声明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60万元。判决现已生效。

浦东法院办案法官告诉记者,互联网题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产物,其在著作权和数据权益保护等方面亦被保护。“这些试题是原告的核心经营资源。”法官介绍,前述试题具有“独创性”,其作为文字作品也应该被给予著作权保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针对题库的著作权保护不是新出现的现象,只是当前侵权手段变得更加多样,查证愈发困难。

在这些侵权案件中,法律保护的对象并非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表达形式,后者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外在手段来表达知识,如果表达具有独创性则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