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小梅花”,唱响600年昆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9:06 1

摘要:昆山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这所位于昆曲源头的乡镇小学,将课后服务主阵地化作非遗传承新舞台,学校“小梅花”昆曲艺术团25年薪火相传,走出了包括知名女演员李沁、上海昆剧团第五代传人钱瑜婷等多位优秀学员。

“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的学员们反复练习动作精度。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 王泽雨/摄制

让古老昆曲焕发时代光彩,用非遗艺术架起文明互鉴桥梁。

昆山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这所位于昆曲源头的乡镇小学,将课后服务主阵地化作非遗传承新舞台,学校“小梅花”昆曲艺术团25年薪火相传,走出了包括知名女演员李沁、上海昆剧团第五代传人钱瑜婷等多位优秀学员。

2001年,在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同一年,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成立,每年从应届新生中“蹲苗育秧”,学员常年保持在80到100人。艺术团以“小梅花”命名,既是对全国少儿戏曲最高荣誉的致敬,也蕴含了梅花凌寒盛放的坚韧品格追求。

“2004年,首批学员中包括李沁在内的‘五朵金花’同一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如今钱瑜婷已经成为上海昆剧团第五代传人,获评国际展演优秀演员。袁彬多次前往希腊、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石牌中心小学校长毛杏英指着训练房外走廊上的一张张老照片,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16位戏曲界的前辈、专家老师先后到学校任教。(巴城镇供图)

25年的坚守和沉淀,“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已培养学员千余名,被授予“全国小梅花昆山培训基地”称号,成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培育基地,也带动了少儿昆曲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昆山累计成立“小昆班”22个,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近20名学员成长为国家级优秀昆曲演员。

“当年没有专门的练功房,只能踩着水泥地上薄薄的地毯翻跟头。和早前的艰苦相比,如今的学习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出生的周杰同样是学校“小梅花”的学员,毕业后,他返校任教成为专职教师,指导小学员们练习昆曲基本功,在“唱、念、做、打”上下功夫。“正是自己曾经的切身体悟,让我对当下学员更能共情,这或许就是艺术传承的真正价值。”周杰说。

“小梅花”学员训练中。(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先后特聘16位戏曲界的前辈、专家老师到学校任教,从创作剧本,到排演剧目,再到制作戏服,一代代教师费尽心思。小学员们也非常争气,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汗水和泪水中蜕变成长。

徐可凡饰演花脸,每天坚持踢腿300次以上,只为能够单腿站立十分钟,展示《山门》中的“罗汉神功”;张梓轩以“口含石子练吐字”的狠劲,半年时间将念白打磨得珠圆玉润,成为国家级非遗文化昆曲“推广大使”;解苏倩为驾驭三米水袖,500余次抛收练习,磨破3套戏服……

“一个学昆曲的孩子就能带动一个家庭成为昆曲爱好者。”徐可凡是“小梅花”中众多新昆山人子女之一,这些来自10多个不同省市的孩子,在昆曲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乡音和共同的爱好。

昆曲作为中华戏曲的瑰宝,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昆山的文化基因里镌刻着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而“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就是这样一颗种子,正在昆山的校园生根,在家庭发芽,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日前,“小梅花”昆曲艺术团作为江苏代表,在香港举行的“浓浓中华情 共筑家国梦”苏港澳学生文艺展演上惊艳亮相。小学员张梓轩、解苏倩精彩演绎的经典折子戏《挡马》选段赢得满堂喝彩。近年来,“小梅花”昆曲艺术团五度绽放于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品牌文化活动“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并为台湾校长团等访学活动作汇报演出,推动昆曲成为文化交流纽带,学校获评“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

巴城“昆曲小镇”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巴城镇供图)

“小梅花”昆曲艺术团还携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合唱团,在古镇联袂演绎中西合璧版《牡丹亭》,以经典剧目《游园惊梦》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跨越国界的艺术共鸣。

大美昆曲其声久远其音袅袅,近年来,“小梅花”昆曲艺术团还积极推动昆曲传播从“线下”走到“线上”,参加央视《远方的家》《文化十分》等栏目录制,推广《挡马》等经典剧目;每年在“重阳曲会”开设昆曲直播课,热度超35万人次;演出视频在央视频、抖音、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全国网友领略非遗昆曲文化魅力。

源于昆山,盛于昆山。当古老的昆曲遇上充满活力的少年,这门历经六百年的艺术正续写着“姹紫嫣红”的新传奇——既保留着水磨腔的风雅韵味,又洋溢着破茧成蝶的蓬勃朝气,向着更加灿烂的未来翩然前行。

(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

编辑:金然

来源:引力播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