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一段遇到一个案例:一位朋友因为一位跟着他十多年的高管收了客户15万回扣,他大发雷霆,想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但这位朋友相对还是比较理性,给老王打电话,问老王怎么处理比较好。老王听完这位朋友把整个事件复述一遍,然后老王建议他:
《道德经》云:柔弱胜刚强。对企业领导者来说:管理越硬,团队越散;手段越柔,人心越牢。
前一段遇到一个案例:一位朋友因为一位跟着他十多年的高管收了客户15万回扣,他大发雷霆,想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但这位朋友相对还是比较理性,给老王打电话,问老王怎么处理比较好。老王听完这位朋友把整个事件复述一遍,然后老王建议他:
1、私下和这个高管沟通,先用法律手段严肃来讲,告知他如果报警了,他(这位高管)这辈子都完蛋了。
2、暗示他把“回扣入账”。
3、利用这个事件开始在公司讲“回扣入账”的制度。这个制度不能形成书面文字,只能口头或暗示来做。
你可能不明白,老王为什么这么做?原因有几点:
1、因为15万报警,严重的话,这个高管可能就进监狱,不严重,也会对这个高管名誉有很大的伤害。
2、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不是增加恩怨。这个高管收了15万回扣,不算太多。如果因为15万把这个送进去,可能就会因此积累一辈子的恩怨。一旦有了恩怨,就不能再化解了。
3、把坏事变为好事处理。现在很多客户总感觉不送礼,就搞不定事情。所以,很多时候,客户送礼,不很难避免。让你可以把客户送礼变为“回扣入账”制度。既能让客户“心安理得”,又能“增加公司利润”。
4、但也有坏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对公司有致命的伤害。所以,老王建议老板,除了建立“回扣入账”制度外,还要让收客户钱的人留下“案底”。这样,老板就好控制高管了。
所以,作为老板,做事情千万不要硬碰硬,要做到柔与硬的结合。
写到这里,老王想起《资治通鉴》记载汉宣帝不动声色瓦解霍氏集团全过程。
汉宣帝面对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他没有正面硬刚,而是霍光病逝后追封最高礼遇,霍家子弟照旧封侯,却在暗处提拔寒门组建新决策圈。两年后霍家谋反证据确凿时,满朝文武无人替其发声。
这个两千年前的权力游戏告诉我们:真正的高手不是看谁嗓门大,而是看谁能用柔性手段把反对者变成"自愿缴械"的同盟军。
根据老王多年的管理经历来看,老王认为,刚性管理三大死穴:
1、刚则易折,规矩越硬漏洞越多。
当KPI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考勤细化到分钟级监控,看似严谨的制度正在制造系统性风险。比如,某连锁超市老板要求每个货架间距必须85厘米,结果华东区暴雨时员工不敢挪动货架排水,眼睁睁看着仓库被淹。这个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过度标准化会让组织丧失环境适应力。
2、刚必生怨,强压之下必有暗流。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的"隐性对抗"理论揭示:表面顺从的团队实际效率可能低于公开对抗的团队。比如,某机械厂老板要求全员把企业宣传稿转发朋友圈,结果员工集体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有的员工把转发内容进行分组,把公司所有人设置一个小组,每次转发内容时,只有公司员工这个分组来看。这样的话,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员工反感。老王认为,当管理者把"听话"作为第一标准,就是在筛选最擅长阳奉阴违的人——毕竟真人才都有几分傲骨。
3、刚难持久,高压政策反噬自身。
斯坦福大学组织行为实验室追踪发现,刚性管理的企业三年内中层流失率平均达47%。比如,某建材公司董事长每天工作16小时,结果五年内累倒三任总经理。这个严重加班文化传播出去后,他们公司招聘就成了一大难题。这个案例告诉你:老板越像永动机,团队越容易变成生锈的齿轮。
当你知道刚性管理三大死穴后,那边,柔性管理又有哪些好处呢?老王总结了以下3点:
1、决策留白术。决策留白术就是在关键环节设置20%自主决策空间。比如销售定价权可设基准价±15%浮动区间,项目进度允许有3天弹性缓冲期。
比如,某童装品牌疫情期间实施"区域色彩自治",允许各门店根据当地偏好调整陈列主色调。结果成都店熊猫元素主题陈列引爆社交网络,单店业绩逆势增长210%。这种"框架内的自由"既守住品牌底线,又释放了前线创造力。
2、容错养鱼法。容错养鱼法就是设立"试错资金池",每个部门每年有3次免罚失误额度。
比如,某食品厂把新品失败率考核改为"有效试错积分制",只要提供完整市场分析报告,失败项目可兑换资源倾斜。再比如,某机电企业推行"失败故事会",每月由失误当事人主持复盘。三年来积累的178个失败案例反而成为新人培训宝典,研发周期缩短40%。这两个案例告诉你一个道理:错误不是成本而是投资。
3、势能驱动论。势能驱动论就是用趋势引导代替指令下达。比如,重庆某物流公司取消打卡制度,改为公示全国分拨中心实时货量热力图。看到华南仓爆仓预警,华北团队自发组建突击队支援,创造了单日处理量新纪录。这正应了《道德经》中的:“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
写在最后
老王认为,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论,只要能保证公司正常运营,且公司有利润,员工收入也高,这就是很好的管理。对于管理来说,不能未来追求时髦,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让企业利润增加,让员工收入增加,心理得到安慰就可以了。如果你为了面子追求时髦,你距离失败很近了,因为:NO zuo no die!
来源:猎头老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