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影随形”一词,最早可追溯至《管子·任法》:“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后经汉刘向《说苑·君道》引申为“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此成语,本喻君臣关系之密切,后渐演变为形容事物间不可分割的关联。
宋一叶
“如影随形”一词,最早可追溯至《管子·任法》:“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后经汉刘向《说苑·君道》引申为“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此成语,本喻君臣关系之密切,后渐演变为形容事物间不可分割的关联。
岁月如梭,白云苍狗。光影流转间,影子始终忠诚地追随着本体,不离不弃。读书之境,亦如这般“如影随形”——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苍苍,书籍以静默无声且执着坚定的姿态,融入我们生命的每一处褶皱,成为灵魂最忠实的伴侣。它既在时光的缝隙里悄然生长,又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相伴,见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从浅薄走向深邃……
回溯千年,古人早已将读书视为“如影随形”的生命印记。战国时期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日夜苦读。他将《太公阴符》等典籍置于案前,哪怕困倦至极,也要以锥刺股保持清醒,让书籍的智慧如影随形地渗入思维。后来,他身佩六国相印、游说诸侯时,之所以满腹经纶的谋略、才高八斗的学识,皆是如影随形读书的馈赠;北宋文豪欧阳修,自幼家境贫寒,却把读书视为生命不可分割的影子,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为座右铭,嗜书如命,即使生活窘迫,也从未停止勤读诗书、著书立说。无论“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读书法,还是晚年仍对典籍反复校勘,正是他与如影随形地读书,才成就了他“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地位。
如影随形地读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灵魂的修行。如同在心灵沃土播种,书籍中的智慧与情感如影子般扎根生长,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思维方式与人生态度。迷茫时,是它指引方向;孤独时,是它相依相伴;喧嚣时,是它带来宁静。当我们遭遇挫折,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从书中款款走来;当我们眺望远方,徐霞客游记里的山川湖海,在眼前徐徐铺展。正是如影随形地读书,才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始终充满坚实的厚度与柔情的温暖。
如影随形地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专注,是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结,更是让书本智慧化为生命实践。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层层交织的记忆,恰似知识在脑海中如影随形的自然关联;王阳明龙场悟道,将“格物致知”化为“知行合一”,正是让儒学真谛如影随形般指导人生;曾国藩每日坚持“读书、静坐、日记”三项功课,用圣贤的教诲如影随形般规范自己的言行;钱钟书“引证中西,贯穿古今”作《管锥编》,正是让不同文明的思想如影随形般对话……
步入数字时代,尽管读书方式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然而,“如影随形”的读书状态,却从未改变。如博尔赫斯所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书籍正在以多元方式成为精神世界的天堂,始终如影随形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互联网上,无数读者通过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方式,将读书融入通勤、睡前等碎片化时间;在APP的阅读时长排行榜上,有人每日的阅读时间超过四小时。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从竹简到电子书,从寒窗苦读到指尖轻触屏幕,书籍始终以如影随形的姿态,陪伴人类跨越时空,漫步古今,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唯有如影随行地读书,让知识与思想有机统一、融入生命,方能得真知、悟至理,方能学有所得,成就精彩人生。
《淮南子》曰:“圣人之学,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中永不消散的影子,在文字的光影里,在书籍的陪伴中,走向更辽阔的精神天地,努力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来源:宋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