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城市拟家化,那么大街小巷就是“会客厅”,街角路边的公共座椅、果皮箱、候车亭、指示牌等公共设施都是“家具”。
窨井盖也有“文化”
通信箱披上漂亮外衣
仙桃街头越来越“有范儿”
雕刻上沔街、仙鳝、沔阳小镇等
地域文化图案
脚下的窨井盖“高调凸显”
披上彩绘外衣
路边的通信箱也能“低调隐藏”
初夏,漫步仙桃街头
这些常见的“城市家具”
悄然变化
成为市民出行途中的“微景观”
“城市家具”
如果城市拟家化,那么大街小巷就是“会客厅”,街角路边的公共座椅、果皮箱、候车亭、指示牌等公共设施都是“家具”。
让城市更精致,生活更美好。近年来,仙桃持续推进“城市家具”焕新,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多部门协同发力,从细微处提升城市颜值、改造基础设施,打造更养眼、舒适、宜居的公共生活空间。
从“焕新”到“常新”
出台“家具”设置指引导则
“城市家具”焕新,是城市更新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涉及众多设施、众多部门、众多环节。改造哪些,提升什么,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我市成立工作专班,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深入大街小巷进行“地毯式”调研。小到路灯、路牌,大到交通路口、街头景观,专班工作人员逐一实地踏勘,用镜头记录设施现状,将合格与不合格案例对比分析。仙桃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对照全国优秀范例,多轮研讨修订,出台了《仙桃市城市家具设置指引导则》。
“提升指南”明确了各类设施的设计标准、安装规范,为责任单位破解管理难题提供清晰指引。同时,积极借助数字化手段,强化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市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城管智慧平台24小时不间断运转,实时汇聚27个片区的信息。
“城市家具”三分建、七分管,仙桃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借助智能工具,练就出一套“颜值保鲜秘籍”:30余名巾帼工作者化身“城市守护者”,一线发现社区乱涂乱画、环卫保洁等问题,即刻通过平台反馈,多数事项在1天内反馈各责任单位整改;探索运行“城管随手拍”平台,鼓励市民化身城市管理“监督员”,延伸精细化管理触角。
既“好看”又“有用”
城市交通“脉搏”更加顺畅
交通信号灯的优化,是“城市家具”提升的关键一环。为应对季节变化、道路施工等因素导致的交通流量差异,市交警支队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城区20处主要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配时方案进行全面升级。
在纽芬兰路口,因复州大道改造导致车辆通行受阻,交警迅速调整策略,将东西方向的信号灯由双向放行调整为单边放行,有效缓解拥堵;在仙桃商城路口,为保障行人安全与通行效率,不仅延长信号灯时长,还对右转弯车辆进行限时管控。通过对每个路口的流量、车流方向、行人过街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研判,精准分配通行时间,让城市交通“脉搏”更加顺畅。
除交通信号灯外,路侧通信箱体、路牌等设施也迎来了“华丽变身”。通信箱体穿上融合仙桃文化元素的“特色外衣”,从单调的功能性设施转变为街头艺术景观;高反光材质路牌在夜间清晰可见,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休闲座椅为市民提供舒适休憩空间。这些改造既满足了实用性需求,更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有“颜值”显“内涵”
窨井盖也要“文化味
5月6日,在沔阳大道、大新路,工人正将刻有沔阳小镇、仙鳝等地域文化图案的井盖铺设到位。这些原本普通的市政设施,摇身一变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微型窗口”。“以前路过井盖根本不会留意,现在每次看到都觉得很亲切,感觉仙桃越来越时尚潮流了。”市民刘静感慨。
在“城市家具”焕新中,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每一处细节,让城市更具人文底蕴与辨识度。其中,窨井盖的“文化味”很有代表性。过去,由于风格随意、规格不一,小小井盖给城市排涝、交通出行带来麻烦。眼下,全市46条主干道的窨井盖正全面更新,预计年内全部竣工,一个个独具仙桃文化特色的窨井盖,成为市民出行脚步下新的“风景线”。近年来,仙桃通过联合开展设施普查、共商改造方案、联动推进实施,实现了窨井盖、通信箱体、路牌等城市设施从基础功能到品质美学的全面升级,让原本躺在角落默默服务的“城市家具”,既“中用”,也“中看”,还独具地方特色,巧妙融入市民美好生活中。
来源:旅游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