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乐是道教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道士认为“扣鼓集神,恳祷而告”有感动神灵的作用,为此,对道乐非常重视。
道乐是道教在斋醮等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乐。道士认为“扣鼓集神,恳祷而告”有感动神灵的作用,为此,对道乐非常重视。
成都地区的道教音乐,历经多年斋醮科仪的传承和发展,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养料,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
——《成都市志·宗教志》
在成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道教音乐如同一缕青烟,缭绕在青城山的翠峰之间,又似一泓清泉,流淌在锦城的街巷深处。它的旋律如同蜀绣般细腻,节奏宛若川剧般跌宕。它承载着巴蜀大地的灵气,蕴含着天府之国的神韵,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
▲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蜀地仙韵:千古回响走过春秋史话
在青羊宫的幽静庭院,或是在青城山的古观深处,道教音乐响起,它的旋律纯净而悠扬,穿透了世俗的喧嚣,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它不仅仅是对神明的祈祷,更是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和赞颂……
《四川省志·青城山志》记载:
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的道教音乐,是一曲跨越千年的时空印象。
成都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早在道教形成之前,成都地区就有许多高逸之士流寓或隐修。
如明代天启年间成书的《成都府志·仙释列传》记载有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曾说“千日之外,寻我于蜀中青羊之肆”)、战国术士赵元阳、战国术士马成子、秦代术士韩真君、汉代方术名家费长房与李常在等,他们以超凡脱俗的修为和深邃的智慧,成为后世道教仙真中的璀璨星辰。
道教在汉代由张陵(张道陵)创立,他在成都大邑县鹤鸣山中造作道书,吸纳道徒,形成了五斗米道。随着道教的兴起,成都地区的道教音乐也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蛛丝马迹,能够证明成都道教音乐之历史绵长。
《魏书·释老志》记载:
张陵受道于鹤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成,斋柯跪拜,各成法道。
或许,在汉末两晋时期,随着道教科仪的形成,成都就已经拥有相应的道教音乐。
唐代,才情横溢的成都女诗人薛涛,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幅道教仪式的瑰丽图景。在她的诗作《试新服裁制初成》中,这样写道:“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女诗人对道教音乐的独特理解。在她笔下,道教音乐似乎不是冰冷的音符,而是充满了情感与生命力的清雅乐章,引领着人们走向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图片来源:成都市道教协会
五代时期,成都的青城山来了一位杰出的道教文化集大成者—— 杜光庭。他在《蜀王青城山祈雨醮词》中描绘了天师演教的庄严场景:“天师演教,有章奏之品,有祈醮之科。”
北宋,成都新津人张商英编著《金篆斋三洞赞叹仪》3卷;南宋,成都崇州道士吕太素的《道门定制》录道曲37首……
一代又一代,成都道教音乐生生不息,后来又融合了四川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天府乐思:地域历史凝聚流派交响
在成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早期的道教信仰以天师道(亦称正一道)为主导。然而,时光流转至明末清初,成都地区饱受战火的摧残,人口锐减,湖广地区的移民纷纷涌入,带来了新的信仰。
▲成都道教音乐演出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在这一过程中,全真道逐渐崭露头角,取代了天师道,成为成都地区道教的主流信仰,并一直延续至今。
据《四川省志·青城山志》记载:
成都的全真道逐渐分化为两大流派——静坛派与行坛派。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如同两股不同的清泉,流淌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场镇乡村,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
静坛派,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著称。他们选择在庙宇中度过一生,远离尘世的纷扰,不娶妻室,不食荤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据《四川省志·青城山志》记载:静坛派的音乐,核心是从湖北武当山和北京白云观等地传来的古老旋律——“十方韵”。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北韵”,它旋律雅致、肃静,怡心怡神,如同山间的清风,自然飘逸,充满了神圣的殿堂气息和深邃的宗教意义。据记载,北韵的曲目多达60余首,其中56首被收录于1906年成都二仙庵雕版刊行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如《举天尊》《大启请》等,以及器乐曲牌,如《小开门》《汉东山》等,都是静坛派道士在各类科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
静坛派的道士们,将这些韵曲和曲牌融入早晚的功课和每年的道教节日庆典中,举行例行的祭祀仪式,庆祝诸神的诞辰,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神灵的庇佑。
行坛派,是成都人对那些在民间散居的正一派道士的亲切称呼。这些道士生活在家庭之中,享有家庭的温暖,可以拥有妻子和孩子。他们以主持道教的斋醮科仪活动为生计,平日里与普通人无异,也从事其他职业,因此又被称为“行居道”。▲ 图片来源:成都市道教协会
行坛派的音乐,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据《四川省志·青城山志》,其经韵音乐中的“广成韵”,是清乾隆年间在川西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地方韵律。
目前,在成都地区,广成韵的曲目多达数百首,如《信礼》《龛子韵》等,均以悠扬的旋律和深邃的内涵见长,深受人们的喜爱。
行坛派以其丰富的器乐曲目著称,与静坛派相比,其音乐的多样性尤为突出。行坛派的笛子曲目数量庞大,超过160首,其中包括了《秋色芙蓉》《万年花》《龙戏珠》等经典之作。
随着历史的发展,行坛派与静坛派之间的音乐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交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融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丰富了四川道教音乐的内涵与外延。
岁月传承:艺术火种依旧生生不息
谈及成都道教音乐的传承,不得不说说那些经历过千百年风霜的古观。
据《成都市志·宗教志》记载:
成都道教宫观,始建于东汉张陵的二十四治。
晋代有严真观、青城山真武宫(祖师殿)、上清宫、古丈人观、中皇观、上皇观。隋代有至真观、青城山的天师洞和二王庙。
唐代,诏令天下诸州皆置道观,成都除原有道观增饰和扩建外,还新建了紫极宫、青羊宫、玉局观、明月观、朝真观(乘烟观)、鸿都、庆都、仙居,以及温江的金乌观,双流的兴唐观,新津的老君观,邛崃的崇真观,广汉的集灵观,青城山的太清宫、建福宫……
如今,成都的道教音乐主要依托于各大小道教活动场所进行传播、传承。
尚存常年演奏道教音乐习俗,或不定期进行道教音乐演奏、播放的宗教场所有30余处,如成都市区的青羊宫、至真观、娘娘庙,青白江三清观,双流万缘宫,新津老君山,大邑仙台山、鹤鸣山、川王宫等。
▲图片来源:成都市道教协会
其中,青城山的诸宫观与成都的青羊宫(包括二仙庵)犹如耀眼的星辰,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密集的道教活动,被誉为成都地区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中心,传承了最丰厚的成都道教音乐艺术财富。
《成都市志·文化艺术志》评述:“在宗教音乐中,保存于青羊宫的道教音乐《全真正韵》是道教最完整的成套音乐作品。”
▲ 图片来源:《非遗里的成都》
2003年起,成都的道教音乐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青城山仙乐团与青羊宫道乐团相继成立。
随后,成都在2004年与200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道教文化节,这两届文化节不仅展现了成都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也显著提升了成都道教音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2008年6月,成都道教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来源:成都市道教协会
从青城山的云雾缭绕到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成都道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内涵,诉说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传递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