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觉得,走到户外,看看人山人海,看看“块儿八毛”的真实交易,才知道什么是实体经济,于是“心里也就踏实”了。
大家觉得,走到户外,看看人山人海,看看“块儿八毛”的真实交易,才知道什么是实体经济,于是“心里也就踏实”了。
不久前,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美国国会演讲,认为美国经济和财富如今高度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产业,不制造任何产品、只负责买空卖空,玩的完全是金钱游戏。
活在高超的“资本生钱术”中的人,他们的幸福感不得而知,但“实体经济”让人踏实,这倒是真的。
否则,现在美国政府也不会那么急着“让制造业回归”。
一直以来,对于“重实”还是“入虚”,免不了有一些争论。
由开始的这两个对照场景,感觉社会上相当一部分认知,还是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中找寻答案。
但在正式表述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好像不那么炙手可热了,至少已经不算是一个“热词”。
对于这个现象,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概念的冷热交替中得到印证——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块链”技术,现在好像也在主流声音中,变得销声匿迹了?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根据各地的产业布局和政策推动来看,真实的情况是,区块链技术并未真正"销声匿迹"。
一部手机,居家创业,帮助无数普通人,翻身逆袭,想加入进来 加 我 微 61 999 0137
只不过是经过热炒后,当行业真正面临技术深探的瓶颈、政策门槛时,不得不经历一个泡沫破裂和资本潮退的“退烧”阶段,然后回归到正常、理性的发展期。
记得早期区块链过火的时候,很多人几乎把区块链等同于“炒币”,一头扎进去,不可自拔。
从概念狂欢到价值回归,似乎是当下很多“市场风口”难以摆脱的魔咒,至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是不是也正在经历这么一个“前者之鉴”,真不好说。
有行业观察者说,当前区块链正以“数字信任基建”形态渗透生活——
从生鲜溯源的鸡蛋到助学基金的铅笔流向追踪,这项技术正在完成从“颠覆叙事”到“基础服务”的蜕变!
由此可见,一个成熟的类型经济发展曲线,包括区块链、虚拟经济、人工智能等,往往会经历一个泥沙俱下的大潮涌动后,接着进入“稳步爬升期”,
炒作高峰期与内蕴发展期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
还是说回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上来——
不得不说,这两个概念的出现没什么问题,错就错在把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以致于误导了不少人。
当你忽然发现,这两个概念在主流话语中的频次渐少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哪里不对劲儿了。
为什么?
因为这一对概念对于现实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经济嵌套复杂性的解释力,有点势单力薄了。
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进行“二元对立”的划分,本身就不符合现代经济高度交互性的本质。
依照传统看法,在繁华的街面上开一家快餐店必然是实体经济,有门头、有雇员、有进货、有出单、有税收、有水电消耗……一切都是肉眼可见的,实体得不能再实体了。
然而,当你了解到这家快餐店,多数接的是网络平台订单、收付款除了前台支付,还有数不清的平台支付,他的客流调剂很大程度上来自网络社区的好评率、平台流量大小。
你在这家店点单的几个大菜,其实是中央厨房直供,根本不经过店面加工,而网上店面仅仅是提供一个场景……
那么,你还信誓旦旦得认为,这家快餐店是实体经济吗?或者直接将其划入虚拟经济?
说不清楚了是吧!
所以,高度依赖靠大数据的现代交易,无需再追问“虚实”,事实上,追问也追问不出什么来。
你觉得水泥、钢筋,这些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典型制造业,特别的“实体”,但是这些公司一旦导入新的模型,切换到数据模式,它的市场容量测算、成本测算、运输线路调控、甚至产品市场反馈,都将严重依赖算力,
未来的工业发展,算力和数据才是真正的“工业血液”。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由实入虚”了?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物质生产的对象属性摆在这里,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样看来,原来提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可能就是“直觉划分”,有点草率了,还一度引发了“脱实入虚”“弃虚向实”的争论。
现在,真把一个企业放在你面前,做一个判断,谁是“实体”?谁是“虚拟”?恐怕大部分人都分不清了。
原来我们曾经有过一产、二产和服务业(也叫三产)的时候,
现在来看,一产的农业都在用无人机打药、用机械臂修剪果园、而且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卖货了,而且是本着“原产地”原则,主打一个田间到餐桌的“直供模式”,谁能说它还是印象中的那个一产呢?
这个时候,归类已经不重要。
哈耶克认为,经济发展自有其“自生自发的秩序”,切不可被概念牵着鼻子走,
所有的新兴行业,只要不违背律法政策、公序良俗,只要是有就业、有生产、有流通、有对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真实链接,那它就是实体经济,
所谓的“虚拟”,是不是换个说法更好!
来源:奈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