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风景别样美。张峰 摄
4月3日,在邓州市穰东镇北王营移民村,村民正在自家的10亩大棚采摘今年第一茬黄瓜。杜云岚 摄
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习近平
核心提示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如今,蜿蜒千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条输水的“生命线”,更成为沿线村庄蝶变的“发展线”。从碧波荡漾的渠水润泽土地,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绿色经济;从产业转型催生的致富新路,到村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希望,每一个村庄都在书写崭新的篇章。本报记者走进渠畔村庄,聆听浪花翻涌中的动人故事,见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的磅礴力量。
淅川县
家在景区、富在门前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通讯员 李金杭
“我们村是家在景区、富在门前,幸福生活像孔雀开屏一样美!”5月11日,位于淅川县上集镇竹园村的丹江孔雀谷,村党支部书记李建锋正招呼来往游客。在他身后,一只只孔雀悠闲踱步,展示着美丽的身姿。
竹园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内后靠安置移民村。2010年,没有外迁的565名村民被后靠安置在这里。当时,丹江水淹没村内耕地近750亩,村子人多地少,荒山面积大,产业底子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为破解竹园村发展瓶颈,2011年以来,淅川县整合移民等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引进丹圣源蓝孔雀养殖公司,探索移民致富新路径。竹园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流转1000余亩土地用于孔雀养殖产业。
“走,看看我们村的孔雀,现在一共有3000多只。这可是村民致富的‘金凤凰’!”李建锋介绍,“孔雀全身都是宝,除了观赏价值,孔雀蛋可以食用,蓝孔雀还可以制作标本……”
2016年,淅川县制定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竹园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丹江孔雀谷不断探索,从单一的特种养殖产业转变为集孔雀观赏互动、民俗体验娱乐、野炊餐饮等于一体的休闲农旅综合发展模式。
目前,丹江孔雀谷以“孔雀文化”为核心,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历史元素,形成孔雀婚礼、孔雀实景演出、亲子游等互动性较强的旅游产品体系,开创孔雀主题园区旅游新模式,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
“在景区养孔雀、打扫卫生,每个月能拿到2400元的工资,加上年底的租金分红,一年能挣3万元。”在孔雀谷务工的村民周玉林给记者算了算收入账。
“我们每年能为移民群众提供灵活就业岗位200个。他们农闲时候过来上班,每天有80元的工钱,大家都有钱挣。”景区副经理邵阳介绍。
按照投资比例,竹园村每年收取近30万元的项目盈利,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此外,丹江孔雀谷不仅每年向村民支付租金近20万元,还通过免费为移民群众提供饲养、种植技术培训服务、免费提供商业经营摊位等措施,带动当地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竹园村每户每年依托景区收入均超2万元。
宝丰县
现在算是搬进“福窝”了
河南日报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陈俊枝
5月9日,走进宝丰县周庄镇马川新村,一排排二层小楼整洁明亮,一片片绿地花团锦簇,村内道路平整,运动广场上彩色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一应俱全,校园传来学生的阵阵欢笑声。
“我们现在算是搬进‘福窝’了!”马川新村党支部书记全双超高兴地说。2009年8月,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盛湾镇马川村千余名村民整体搬迁至此。
“刚搬过来时,大家还有些不适应,但靠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现在是完全扎下根了。”全双超说。
2021年,马川新村也用上了丹江水。几百公里外,当村民尝到熟悉的家乡水,他乡变故乡的感觉变得更强烈了。
在77岁村民李金合看来,新旧生活的对比十分鲜明:老家交通不便,看病去医院要先坐船再坐车,折腾大半天,现在骑电动车只需5分钟就能到县医院;过去打工就业不方便,如今新村紧邻高速口、产业园,许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增强移民村自身造血功能,发展集体经济非常重要。
宝丰县积极引导马川新村发展食用菌产业,整合移民、扶贫、水利等领域的项目资金,在马川新村兴建了移民后扶产业园,以4家现代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村民发展珍稀菌产业。
目前,产业园珍稀菌主题餐厅、游客中心、温室菌棚等已投入使用,打造了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并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
“村集体通过项目资金入股的形式,每年从珍稀菌产业园收入约三十万元。”全双超说,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在食用菌采收的旺季,还会有大量的务工收入。
“家里6口人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现在儿子在平顶山市区工厂上班,儿媳在产业园的香菇大棚工作。”李金合笑着说,孙媳妇是本地人,前几年重孙子出生,俺家真正变成宝丰人了。
一渠清水,两地情深。丹江水不舍昼夜、一路北上,马川新村也如渠中清水般流淌着希望,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禹州市
瓷器因“南水”品相更佳
河南日报记者 王平
“开窑啦——”5月10日,位于禹州市神垕镇东大社区的“玉美钧窑”,窑门打开,工匠小心翼翼地将带着余温的瓷器取出。在自然窑变下,20多件钧瓷展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化。
神垕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钧瓷文化的发祥地。但因地处山区,这座千年古镇曾是禹州市最缺水的乡镇。东大社区居民赵海旺说起那段干渴的记忆直摇头,过去,镇上有4万多名居民,水厂每天供水却不到1000立方米。限量供水、停水成了常态,用来收集雨水的水窖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不少居民还自备车辆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2015年,神垕镇成为中线工程唯一的乡镇级受水单位,丹江水经禹州任坡泵站流向神垕,日供水1.3万立方米,助力古镇和钧瓷产业焕发新彩。
“坪山钧窑”是当地一家知名钧瓷企业,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前的水杂质多,打出的泥浆、釉浆难免有颗粒,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相不好。”员工蔡依琳告诉记者,现在烧瓷用的水都是丹江口水库的水,调制的泥浆、釉浆柔软细腻,烧好的瓷器釉面光滑细润,品相更佳。
窑口不再为用水犯难,更专注于钻研釉方。“配釉是每家窑口的独门秘籍。”蔡依琳说,“坪山钧窑”的核心釉色为“孔雀醉”,蓝、紫、红相间,深沉而绚丽,细微处如鳞似羽,极具魅力。这些年来,“坪山钧窑”的多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给外国友人。
“孔家钧窑”“大宋官窑”“金堂钧窑”……悠悠“南水”延续了古镇和钧瓷技艺的生命,演绎“一窑一品、一窑一景”的独特神韵。目前,全镇钧瓷企业发展到266家,年产钧瓷超200万件、其他陶瓷产品超6亿件,年产值达28亿元。以钧瓷文化为核心,神垕老街发展成为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突破3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荥阳市
故乡的鱼让我们扎下根
河南日报记者 康亚飞 祁道鹏
随一泓清水北上,李山村从淅川县上集镇搬迁至荥阳市高村乡,扎根新家15年,李山村的富民新事不断,更因一尾活鱼而远近闻名。
5月11日,周末,“68号农家苑”的餐馆后厨一大早就已开始备菜,老板李志乾跑前跑后,几名帮工麻利地处理着活蹦乱跳的丹江鱼。
“我们是江鱼老店,生意好得很,周末每天接待50多桌,‘五一’期间生意更是火爆,三层小楼全坐满!”李志乾擦了把汗,边忙边说。
“丹江鱼宴”有三吃:红烧、油炸、炖汤。活鱼都是当天从300多公里外的淅川丹江口库区运来的,全村农家乐一天的活鱼需求量达1500多公斤。
“丹江鱼不仅是一道菜,更是我们与老家的连接。”从小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做鱼是李志乾的老本行,“守住丹江鱼的味道,就不会忘记我们的根在淅川。”
2010年,李山村194户802人从丹江口库区搬迁至此,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每年不足8000元跃升至60万元。
“移民要扎根,关键得靠产业!”李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宗显感慨,近年来,村里依托“丹江鱼”餐饮特色打造农旅融合产业链,建起特色美食街,以“丹江鱼宴”为招牌,年接待游客达50余万人次。
“鱼要现捞现做才够鲜!”中午时分,“68号农家苑”内,李志乾端着热腾腾的鱼头汤快步上菜。2013年他在村里开起饭馆,靠“淅川鱼淅川味”打出招牌,如今,他的餐馆从一层扩建到三层,年收入增长了近两倍,“不少人周末专门开车来,就为这口家乡味儿。”他说。
故乡的鱼“游入”新李山,村内美食街满是“老家味道”。当天,郑州、洛阳等地的客人纷至沓来,村里“老铁鱼庄”“丹江人家”“老地方鱼庄”等20多家餐馆全都爆满。
“85后”村民时宇龙是电商达人,自去年3月租下小吃街商铺后,便自学做鱼手艺,借助电商流量,如今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五一’假期每天三四十桌客人,直播一开,老顾客又带新朋友来!”
以“丹江鱼宴”为龙头带动,李山村多元产业迸发活力——600亩土地种上樱桃、葡萄,20座大棚结满草莓,采摘体验、生态农家乐让村民腰包更鼓。
夕阳西下,李山村的灯光亮起。丹江鱼“动”新李山,一幅产业富民的新场景不断延展。
焦作市
小日子越过越美了
河南日报记者 樊霞 成安林
5月11日,夜幕四合,焦作市山阳区的恩州驿古街,游人如织。
美食小吃摊前排起长龙,街角老茶馆宾客盈门,祖师庙、范家祠堂、张璋故居唤起乡愁……一幅鲜活的“夜经济”图景徐徐展开。
店主郭万强与妻子配合默契,打出的吊炉烧饼香酥可口,吸引游客驻足品尝。古街的人气越来越旺,让郭万强直呼“忙不过来”。
“今年‘五一’假期里,俺每天能卖五六百个烧饼。”郭万强高兴得合不拢嘴。
恩州驿古街招商运营主管付晨介绍:“‘五一’假期,全长850米的古街以‘驿路千年·潮玩恩州’文旅市集为主题,设置非遗展演、非遗美食、国潮文创、酒肆茶馆等特色业态,为10.2万人次游客带来沉浸式游玩感受。”
恩州驿古街不仅是文旅消费的载体,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延续与创新表达。
33岁的柳志斌出生在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目前在恩州驿古街担任企划主管。
“古街是在俺村三街原址上建设的,北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城区段总干渠。”柳志斌介绍,恩村上古时期名鲧镇,夏朝名恩州,商周时期名恩州驿,宋朝以后叫承恩镇,解放初期改为恩村镇。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城区段绿化带建设期间,焦作市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倾力打造城区独有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恩州驿古街。
“俺村被整体搬迁,村民大多搬到了离古街不远的文汇苑、恩州花园、悦东城等居民小区。”柳志斌说,“俺在家门口上班,生活条件变好了,小日子越过越美了。”
付晨介绍,古街由原样保护的祖师庙、张璋故居等文化遗存及总建筑面积7330平方米的新建仿古建筑群组成,以古风场景、民俗演艺、文创体验、研学活动为载体,以餐饮、休闲为主要业态,现已成为焦作城市新名片、城区新商圈、打卡新地标。去年11月,恩州驿古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承恩老茶馆定期举办相声、小品等展演。茶馆工作人员张淑丽笑着说:“茶馆里的老物件和演出,既有老焦作的韵味,又有新潮的体验,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