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AI领域的热点持续聚焦于AI Agent赛道。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将公司估值推升至近5亿美元。不仅为这家初创企业注入了关键的发展资本,也显著提升了整个AI Agent领域的市场关注度。
近期,AI领域的热点持续聚焦于AI Agent赛道。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将公司估值推升至近5亿美元。不仅为这家初创企业注入了关键的发展资本,也显著提升了整个AI Agent领域的市场关注度。
Manus凭借其创新的交互演示,着实火了一把,但之后却一直处于“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的状态。K哥早前预判,对于蝴蝶效应公司而言,充分利用市场窗口期完成融资,是他们接下来最该做的“王道”之举,哪怕Manus还在搞那套神神秘秘的内测邀请制,也不应该因此影响搞钱大计。毕竟,在风口上,钱就是粮草,没粮草跑不远。本文就来聊聊,最近我对AI Agent赛道的观察与思考。
01
2025年,AI Agent应用元年
1、AI应用的“寒武纪”已来
从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3年GPT-4的发布,再到2024年各种基础大模型的百花齐放,AI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如今进入2025年,业内一个普遍的共识是,AI应用的“寒武纪”大爆发真的要来了,将像几十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各类“物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多样化。
从技术上看,随着DeepSeek、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这些基础大模型性能上的不断突破,其推理能力、记忆能力、API调用能力等多重能力边界,都在不断拓宽,进而为各类“智能体”提供了稳定可用的“大脑”,让它们真正具备了“自主任务规划+多步执行”能力,为AI应用大爆发,奠定了客观基础。
从产品逻辑看,AI Agent本质是“更可控的LLM调用系统”,它在Prompt之上引入了状态管理、角色设定、调用接口、上下文记忆等机制,相当于把模型变成了一个可以分工合作的“数字员工”。而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市场需求和开发者创新活力,客观上推动了AI Agent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步伐,为应用爆发期的到来积蓄了势能。
在上述背景下,构建能够理解目标、自主规划、执行任务的AI Agent,不仅越来越顺理成章,而且还迫在眉睫。它们不再是实验室里的Demo,或者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解决实际问题的生产力工具。
2、DeepSeek加速AI Agent爆发
毫无疑问,DeepSeek的出现,加速AI Agent大爆发的发展进程。DeepSeek不仅在性能上,足以在多个权威榜单上屠榜,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免费开放给开发者使用。这就好比,原本造车行业门槛很高,是因为发动机的问题不太能解决,突然哪天有人给大家免费提供了高性能的发动机(或其他的替代方案),这下子很多人就可以撸起袖子下场造车了。
DeepSeek依靠“开源+可部署+可调用”的工程化优势,比如,它支持工作流串联、RAG系统接入、浏览器控制、插件调用等,为Agent应用开发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现实土壤。让Agent从“Demo”真正迈向“可运营应用”。从某个角度说,DeepSeek的存在,大大推动了Agent从“个体表演”走向“任务协作”的进化,帮助AI Agent实现了从“炫技型工具”向“系统级产品”的飞跃。
02
百度、字节等大厂,掀了Manus的桌子
1、百度发布“心响App”
4月25日,百度在Create 2025 AI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心响App”,被官方定义为“通用超级智能体平台”,主打“一句话创建Agent”、“通用场景模版”、“流程图式编排”等核心功能。最关键的是,它无须邀请码、全民可用。
百度这次的“野心”还是很明显的,很有点“成为Agent赛道的iOS系统”的劲头。从开发语言到平台开放接口、从知识库管理到插件生态,“心响”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壳子,而是意图构建一个“Agent as Platform”的新入口。它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帮助用户实现复杂任务拆解、动态执行与可视化结果交付,目前已经上线了包括例行任务、城市旅游、法律咨询、试题讲解等在内的十大场景,超 200 个任务类型,未来还计划将任务类型扩展到 10 万以上。
“心响App”这种广泛的场景覆盖和任务执行能力,与Manus相比,无疑要“激进”得多。而且,百度手握大模型、数据资源、基础设施、流量入口,生态能力等,也远非初创团队Manus所能比的。
2、字节推出“扣子空间”
如果说百度心响是和Manus正面硬刚,那么字节跳动的"扣子空间"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字节似乎有意借鉴了Manus的“邀请码”策略,玩了一手“饥饿营销”。不同的是,字节的邀请码发放得更为“慷慨”,因此也更像是一种控制节奏的灰度测试和用户预热。
扣子空间的主要入口为网页端,更易于接触日常办公场景下的软件资源,试图将通用智能体概念嵌入工作流。在“扣子空间”里,用户可以选择各种 “通用实习生” 和 “领域专家” 智能体来协助自己工作。举个例子,在处理一份复杂的市场调研报告时,用户可以调用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智能体,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整理;再让擅长文案撰写的智能体,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报告初稿;最后由用户进行审核和修改,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在定位上,扣子空间更像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Agent和Bot开发平台。用户不仅可以使用别人创建的Agent,还可以低代码甚至无代码地创建自己的Agent,并将其发布到飞书、抖音等平台。这种策略,也和字节一贯擅长的“平台+生态”打法一脉相承。
不难看出,字节的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像Manus那样的独立Agent应用,而是要构建一个庞大的Agent开发和分发网络。他们提供工具和流量,吸引开发者来填充内容,最终形成一个繁荣的生态。
03
留给Manus的时间不多了
1、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公测版
客观来说,Manus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开创性的概念演示和由此积累的品牌势能。但这种势能是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衰减的,尤其是在竞争对手已经拿出实际产品的情况下。营销心理学上的“稀缺性原理”,也许会在营销初期有效,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渴望和好奇心。但当大家发现“隔壁某某家”已经敞开大门提供类似甚至更好的服务时,这种对“稀缺性”的渴望,可能就会转化为“得不到就不要”的负面情绪。
Manus必须尽快将产品推向公开测试,让更多的真实用户能够使用、反馈、验证其价值。只有在真实的用户场景中不断打磨,才能真正建立起护城河。否则,仅仅依靠内测用户的口碑和小圈子传播,很难抵挡住百度、字节这种拥有海量用户和强大推广渠道的巨头冲击。一旦用户习惯被培养在其他平台上,Manus的先发优势将荡然无存,市场份额很可能被竞争对手轻松蚕食。
2、AI Agent大战,即将打响
百度和字节只是开始。可以预见,随着AI Agent技术路径的逐渐清晰和商业价值的日益凸显,一定会有更多的巨头加入战局。阿里、腾讯,甚至其他一些资金雄厚的创业公司,都在摩拳擦掌。AI Agent赛道,注定会成为下一个“卷王”聚集地。
对于Manus(蝴蝶效应)来说,虽然拿到了7500万美金,但在动辄投入百亿、千亿的巨头面前,这点钱可能并不算多。他们必须找准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并以更快的速度迭代产品、拓展场景、构建生态。如果动作慢了,很可能会像移动互联网早期那些红极一时的应用一样,最终被巨头收编或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04
AI Agent应用,个体创业的好机会
1、为AI Agent开发工具
淘金热时,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者,而是卖水、卖铲子、卖牛仔裤的人。在AI Agent这波浪潮中,同样存在大量的“卖水”机会。
比如,Agent浏览器就是一个热门的赛道。现在的Agent要操作网页,很多时候还比较笨拙,一些公司已经在开发专门为Agent设计的浏览器,能让Agent更稳定、高效地与网页交互。Browserbase、Browser Use 就是Agent 浏览器的代表,它们通过提供API,让Agent能够控制无头浏览器或云端浏览器实例,完成复杂的网页自动化任务。Browserbase 成立刚满一年,就已融资千万美金、估值上亿美金,Browser Use 也在最近拿到了千万美金种子轮,可见有多受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类似这种“卖水”的生意,不一定需要庞大的资本和团队,但需要对技术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和扎实的执行力。找到一个细分领域的痛点,做深做透,就有可能在巨头林立的生态中分一杯羹。
2、成为AI Agent应用开发者
另一个机遇,就是直接拥抱巨头搭建的平台,成为Agent应用的开发者。百度的心响App、字节的扣子空间,甚至未来Manus开放平台(如果它能走到那一步),都需要大量的第三方Agent来丰富其功能和服务。这就像当初的App Store,催生了无数的App开发者一样。
这些平台往往会提供相对完善的开发工具、文档和流量支持,降低了开发门槛。个体开发者可以专注于挖掘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细分需求,开发出小而美的Agent应用。K哥多次提到过不会写代码的产品经理陈云飞,通过AI编程工具仅用1小时就完成了 “小猫补光灯”的开发,该产品一度登上AppStore榜首的故事。在AI Agent时代,这种机会同样存在,甚至可能更多。只要能真正找到有价值的场景,并快速将想法落地为可用的Agent,就有可能抓住平台早期的红利,让自己成为下一个陈云飞。
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我们总是高估一年内的变化,而低估十年内的变革。"AI Agent赛道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对于Manus而言,如何尽快推出真正的产品,并在巨头夹击中找到突破口,将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而百度、字节等巨头的入局,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市场的成熟;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这次风口和浪潮中,用心洞察,寻找机会,借势飞升。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