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务部近期发布的《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消费领域变革,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应用与消费需求脱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争议等多重挑战,要从政策协同
商务部近期发布的《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消费领域变革,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应用与消费需求脱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争议等多重挑战,要从政策协同、技术治理和社会参与等多维度来积极破局。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21年7月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以来,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不断推出创新的多元化消费场景,有效激发了市场的新活力。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商务部近期发布了《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全面拓展国内需求,以及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当前,全球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强,消费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对于上海而言,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迫在眉睫,应进一步强化消费引领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
着力提升消费引领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消费资源的汇聚地、消费发展的风向标,更是先进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的生成地。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首先要在“新”上下功夫。持续打造新的消费热点、业态、场景和模式,完善首发经济的生态链,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首发”体验。其次,要在“高”上做文章。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消费领域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数字人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增强消费者的沉浸式体验。最后,要在“潮”上谋新篇。对消费市场而言,消费即表达,选择即态度。当前,青年消费者正成为消费潮流的先锋,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更多”,而是注重“更好”,在消费文化上更倾向于自我实现、追求健康生活等。因此,需要推动消费与文化、消费与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新鲜潮趣的消费新业态,提升“国货潮”对世界消费者的吸引力,力争成为先进消费理念和消费潮文化的传播者。
着力提升辐射带动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对于增强国内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及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首先需强化内需政策的带动力。通过更新商业消费空间、推进“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等消费活动,以及实施以旧换新等消费政策,来扩大全国示范效应,探索释放消费潜力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其次,要强化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消费品牌企业,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最后,要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力。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城市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消费水平,还能进一步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当强化互补优势,构建消费辐射网络,以促进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来源:贴近地面飞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