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宇树科技推出国内首款公开销售的四足机器人。据统计,2024年全年宇树机器狗销量达到2.37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9.75%。
近日,人形机器人重回市场风口,相关ETF重回上涨通道。
消息面上,周末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大谈“人形机器人”,并在线笼络人才,刷屏各大头条:
“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
“所有岗位都非常缺人!”
2017年,宇树科技推出国内首款公开销售的四足机器人。据统计,2024年全年宇树机器狗销量达到2.37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9.75%。
宇树机器狗(B2-W轮足机器狗)的一段视频曾风靡国外互联网,视频中机器狗轻松完成了托马斯全旋、侧空翻180度空中转体、山地跑酷等高难度动作,还曾获得马斯克点赞。(来源:金融界)
近年来,宇树从四足机器人(也就是机器狗),加速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广为人知的是登台2025蛇年春节联欢晚会,表演了转手绢、扭秧歌,A股二级市场的机器人结构性行情进一步发酵,中证机器人指数阶段冲高涨近30%。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王兴兴重点谈到了“为何选择做人形机器人”,总结了四点原因:
“”一是人形机器人是结构最简单的通用机器人,对硬件要求比较低;
二是人类都会更喜欢长得像人的机器人,更能够提供情绪价值;
三是人形机器人更方便直接数据采集,人类通用的数据适配给人形机器人非常方便的;四是人形机器人可以处理需要人做的不少事。”
他还回应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争议,表示:
与互联网行业初期类似,需求和实际情况不一定匹配甚至有很大偏差,但关键在于大众的接受度。
这为当下颇受争议的人形机器人注入信心。
此前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暴露了人形机器人的诸多短板问题,比如双足平衡、关节散热、续航、算法局限等等。
但回顾全球科技史,这样的“蹩脚”时刻并不少见,最终都突破瓶颈,实现广泛应用:
比如1886年第一辆奔驰汽车上路被投石子嘲笑没有马车跑得快,1946年计算机鼻祖还是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1981年IBM首台个人电脑还重达11公斤……
那么人形机器人行业目前需要突破的核心环节在哪呢?
王兴兴在这次访谈中提及:最大的难点其实并不是硬件问题,而是统一的端到端的人工智能做得还不够好。“如果谁能做出来,谁就是最强的机器人公司,谁就是最强的人工智能公司,目前这也是全世界最关注的点。”
所谓“端”到“端”,就是机器人的感知控制系统,被比作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能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整个过程基本不需要或者仅需少量人类的介入和确认,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
“大脑”主要负责环境感知和智能交互。核心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通过多模态模型建模、强化学习、地图创建和数据训练,能够管理和协调机器人的各种功能;
“小脑”主要负责人的运动控制和平衡调节,通过接收来自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指导机器人的运动。
最近国内外人形机器人还有新的催化:
日前,特斯拉申请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商标。今年3月,马斯克曾公开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今年将进入试生产阶段,今年计划生产5000台,已订购1万至1.2万台组件,目标2026年达5万台。
今年8月15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人民政府、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承办,从举办场地到承办单位,其重要级别可见一斑,届时或迎来更多关注。
背靠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时代打下的强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有着天然优势,也一路获得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的政策支持。
早在2023年10月,工信部就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出:到2025年初,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
其中提到:“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是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主要代替人类去做人类不想做的那些危险、枯燥、辛苦的工作。长远来看,在老龄化时代,能够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57.41%,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亿美元,2028年达到206亿美元。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了27.6亿元,同比增速为53.3%,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87亿元。
当前机器人产业尚未达到规模化量产阶段,正处在从主题投资,向商业化盈利过渡的关键时期,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相辅相成,形成正向循环。
近一年来,跟踪机器人相关指数的ETF总规模增长1177.95%,由18.37亿元猛增至234.76亿元。其中规模最大、流动性最优的是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的机器人ETF,最新规模已接近140亿元。ETF已成为投资者布局机器人产业链的高效工具,相关指数估值尚未到达高点,投资者可以逢低介入。
风险提示:以上仅作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提及个股不作为推荐,不作为投资依据。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或承诺。ETF二级市场价格涨跌幅不代表实际净值变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述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指数基金,可能出现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或违约等风险。
此外,ETF产品特定风险还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等。
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法律文件,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