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步入老年不仅意味着身心的退化,还意味着孤独感与日俱增。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步入老年不仅意味着身心的退化,还意味着孤独感与日俱增。
有的老年人,与社会脱节,逃避生活,动不动就发脾气,变得郁郁寡欢,无人问津。
而有的老年人,在亲近之人的陪同下意气风发,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老有所依,正如英国儿童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所写的那样: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感到被需要,都需要归属感。”
虽然步入老年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但在身边这4个亲近之人身上,藏着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人间真情。
合得来的闺密挚友
曾看到一个高赞视频:
一名97岁高龄的老奶奶因生病住院,两个满鬓霜华的闺密前来探望她,为她细心地梳妆打扮,三人有说有笑,病房里顿时有了别样的温度。
潍城融媒也曾发表过一个视频:
一位大妈住院,三位挚友相约前来看望,一个拿着熬得软烂的稀饭,一个拿来了自己卤制的鸡腿,一个拿来了自己腌制的咸菜……
大妈脸上笑容灿烂,胃口大开,病痛也减轻了一半。
很多网友纷纷表示羡慕:
“一生就这样手拉着手过去了。”
“好闺密,一辈子。”
网友们也希望自己老了以后,那些合得来的闺密挚友依旧陪伴在身侧。
有人和闺密相约老了以后去养老院,有人和兄弟相约老了以后每天聚聚,有人和挚友相约老了一起在街边唠嗑撸串……
爱默生曾说:
“生活中有挚友,人们就能鼓起勇气,变得积极。”
当你老去,也许社交圈子会变小,但是那些能留下来的朋友,都是经得住岁月考验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森、王自琼团队在权威期刊《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发表的论文中揭示:
积极参与社交与中国老年人的总生存期延长相关,每天参与社交更有利于长期生存。
晚年生活的幸福源泉,莫过于和老友一起分享美食、一起学养生知识、一起下下棋、一起读书看报、一起走在公园的林荫小道上……
彼此依托,相互照应,成为对方的精神灯塔,从容地迈向自己的暮年。
爱你的另一半
电视剧《亲爱的她们》中,许建设在老年后变得不可理喻,他对贤惠顾家的妻子百般挑剔。
妻子没有按时做饭,他就埋怨指责;妻子买菜,他怀疑妻子“贪污”;妻子因母亲去世难过,他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对妻子呼来喝去……
最终妻子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的许建设才想起妻子的好,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老去的他生活变得难以自理,而身边再也没有了那个懂他悲欢、知他冷热的伴侣。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朋友阿楚的妻子在65岁因脑出血导致偏瘫,为了治好妻子的病,他不惜花光毕生的积蓄。
阿楚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妻子的吃喝拉撒,而妻子也懂得给丈夫提供情绪价值,陪丈夫聊天解闷,给他唱动听的歌曲。
两人有说有笑,再辛苦的生活也有阳光照进来。
阿楚还时刻关注妻子的情绪变化,他一有空就背着妻子下楼透透气,努力给妻子增加美好的回忆。
亲情之爱,大都指向分离,比如我们终将送走羽翼渐丰的孩子,让他们飞往更高更广的天空。
唯有夫妻之爱相伴终身,人生后半场,夫妻之间如影随形,生死相依,彼此守护。
清晨醒来一起练习打太极、相互搀扶着走上公交车、买菜时你一句我一句地砍价、气温变化时相互提醒对方增减衣服、一起商量规划退休金该如何使用……
这些平凡的小事,却是晚年生活里温暖的注脚,织就独一无二的晚年幸福网。
夫妻之间“同甘苦,共患难”,厮守到老,两心如一,用一生的陪伴诠释爱的真谛。
孝顺的子女
不久前,一则“女儿花六千块在家门前装路灯”的消息上了热搜。
原来,女子的妈妈一直念叨着想要在家门口的马路上安装路灯,但是因为她们家那块人流并不密集,所以最终没有安。
为了让父母在晚上出行散步更加方便,于是,女子和姐姐商量后,两人决定花六千块钱在家门口自费安装路灯。
网友们纷纷夸赞道:“送的礼都送到父母的心窝里去。以后你们村的人谁路过这里,看到这个路灯,都会知道是你们出钱给父母装的,你父母一听肯定很高兴。”
“太阳会落山,但女儿们的爱照得爸爸妈妈心里永远亮堂堂。”
孝顺的子女,不仅能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让父母衣食无忧,还能给父母提供他们最需要的精神养料,为父母分忧解劳,让他们得以安享晚年。
有的子女即便和父母分隔两地,也会通过定期探望、远程关怀等方式,尽到自己的孝心。
俗话说得好:“家有儿女孝,活到九十不显老。”
当然,父母和子女之间是相互成全的,先有父母的抚养之恩,舐犊之心,才有子女的报恩行孝,感激回馈。
心态平和的自己
江苏省广播总台曾报道过一位长寿老人。
老人说起了自己的长寿秘诀:“该想的想,不该想的不要想,学会放下。我有很多病现在都能活到92岁,我的心态全部转变了。”
比如家里请的保姆会顺手“拿”走一些小东西,奶奶却表示“随缘”,心态放平,这样自己不会急火攻心,也不会轻易生病。
奶奶不管遇到的食物是否美味,她都会用心品尝,吃饭时总是高高兴兴的,心态总是柔和宽厚的。
这位奶奶对生活少了一些要求,多了一份感恩,即便有时候生活过得不如意,也不轻易抱怨,而是随遇而安,心胸宽广,恬然自得,精神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好。
晚年一切美好的开始,都是因为心态摆正了。
在《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这本书中,有一段这样的话:
“不管过去的一切多么痛苦、多么顽固,都不要让担忧、恐惧、焦虑和遗憾消耗你的精力。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从从容容才是真。”
比起物质养生,晚年更需要精神养生,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分计较得失,减少身心的羁绊,淡然豁达,安守本分,让幸福感常驻心中。
写在最后
晚年平凡又幸福的生活,莫过于有人惦记有人陪。
闺密挚友和自己亲切交流,伴侣对自己嘘寒问暖,子女对自己孝顺有加……
在他人的鼓励和关照下,我们逐步发展出更健全的自我,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曾说:
“人所需求的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某个特定的人。”
而这些特定的人,让我们感到熟悉且充满安全感,让我们能够淡定从容得去欣赏自己的皱纹和白发,让我们一次次燃起对活着的热情,从而不再惧怕生命的长度,积极拓宽生命的广度。
来源: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