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9日,把骑着沾满泥浆的摩托车停在拉萨布达拉宫前,28岁的菏泽医护工作者侯慧倩,这个曾被认为“柔弱”的姑娘,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挑战——作为川藏线骑行团中的唯一女性,她带领5名男性摩友,历经高原反应、暴雪、塌方等生死考验,用9天时间穿越2140公里川藏南线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敏静
4月29日,把骑着沾满泥浆的摩托车停在拉萨布达拉宫前,28岁的菏泽医护工作者侯慧倩,这个曾被认为“柔弱”的姑娘,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挑战——作为川藏线骑行团中的唯一女性,她带领5名男性摩友,历经高原反应、暴雪、塌方等生死考验,用9天时间穿越2140公里川藏南线。这场充满勇气与温度的旅程,不仅是对自然极限的征服,更成为新时代女性打破刻板印象、书写“她力量”的生动注脚。
“药房姑娘”渴望“风与自由”
出生于1997年的侯慧倩,外表文静秀丽,很难让人将她与“机车少女”形象联系起来,但在白大褂之下,藏着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
2021年,偶然刷到的摩托车骑行视频让她眼前一亮:“原来女孩子也可以这样酷!”
瞒着家人,侯慧倩偷偷考取摩托车驾照,用积蓄买下第一辆机车——一辆黄颜色的街道摩托。第一次跨上机车,引擎的震动从掌心传到心脏,她瞬间发现,自己找到了一生中挚爱的运动。
然而,当时的菏泽机车文化尚处于萌芽阶段,摩友们缺乏专业组织引导,“炸街”、违规骑行等现象时有发生。侯慧倩意识到,自己不仅要享受骑行的自由,更要为这项运动正名。
2021年,侯慧倩牵头成立“菏骑有幸机车俱乐部”,主动对接交警部门,组织安全骑行培训,策划“文明骑行・拒绝‘炸街’”公益宣传活动。短短3年,俱乐部会员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400余人,成为菏泽市最具影响力的机车社群之一。
6人骑行团挑战“天路”
4月,侯慧倩决定完成自己的“终极梦想”——骑行川藏线。
消息一出,迅速集结了5名摩友,组成“6人骑行团”,他们中有“80后”吴爽、荣维、钟亚军,“90后”林亚辉,“00后”肖腾飞。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中,侯慧倩是唯一女性,却被大家公推为“主心骨”。
4月21日,6辆摩托车从成都天府机场附近的停车场驶出,正式开启川藏线征程。
他们选择的川藏南线G318国道,全程2140公里,需翻越1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无数峡谷与草原,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但也暗藏高原反应、塌方、极端天气等重重危险。
出发前,团队做足准备,大家提前服用红景天,携带氧气瓶、葡萄糖、腹泻和感冒药品等。“我们托运摩托车到成都,就是为了节省体力,把最好的状态留给川藏线。”侯慧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即便如此,骑行刚进行一天,高原反应的“下马威”就悄然降临。
4月22日,骑行团迎来第一道难关——折多山。
这座海拔4298米的“康巴第一关”山顶常年积雪,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刚过垭口,两名摩友就出现了高原反应,他们只得骑一会停一会,并吸食葡萄糖补充能量。尽管如此,还是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一位队员因缺氧意识模糊,摩托车突然偏向悬崖一侧,差点儿从山上摔下去,千钧一发之际,其他队员通过对讲机不停地与他沟通,最终帮助他顺利翻过第一座高山。
如果说高原反应是生理极限的挑战,那么恶劣天气则是对意志力的淬炼。
4月24日穿越东达山时,海拔5130米的山巅突降暴雨,气温骤降至零下。尽管已经提前服用药物,但侯慧倩还是迎来生理期。雨水打在防护服上,腹部隐隐作痛,这种情况下,继续骑行需要耗费极大的体力,但她决不能因此延误行程。侯慧倩说,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女性是柔弱的,但她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打破大家对女性的常规看法。凭借坚韧的意志,她始终骑行在队伍的最前面。
然而,真正让团队心态发生改变的是途中目睹的一场意外:一支外省的5人自驾车队因弯道行驶失误,全部坠下山崖。那一刻,侯慧倩一行6人全都沉默了,原来生死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侯慧倩说,从那以后,团队人员更加注重骑行安全。“安全抵达比征服自然更重要。”她说。
从成都到拉萨,9天骑行2000多公里
4月29日午后,历经9天颠簸的骑行团终于望见拉萨城的轮廓。当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中闪耀时,侯慧倩的心情无比激动——这座象征着信仰与远方的宫殿,此刻成为她人生的重要坐标。
“顺利抵达拉萨后,我终于明白:西藏从不是终点,而是让骨子里的野性永远滚烫的起点。长途摩旅只要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4月30日,侯慧倩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段话,配图是她穿着鲁宾RICHA骑行服与布达拉宫的合影。这条状态很快收获无数点赞和留言。
这一路,他们途经雅安、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八宿、然乌、波密和林芝,见到各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稀有动物,还在一天中感受四季变化。侯慧倩说,这是她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回顾这趟旅程,侯慧倩说,这次摩旅让她刻骨铭心的不止雪山美景,还有人性的温暖。他们骑行中,左贡至然乌湖段因塌方堵车6小时,那天,雷雨密布,没有随身携带食物的队员只能靠葡萄糖和巧克力充饥,但没人抱怨,他们相互鼓励,并始终坚信政府能够及时疏通道路,就是凭借这种信念,大家终于迎来希望。6小时后,骑行团再次上路。
从“骑行者”变身“文化传播者”
作为机车俱乐部负责人,侯慧倩早已不满足于个人的骑行体验,而是致力于将机车文化与城市形象结合。
她曾带领多名摩友骑行800公里至淄博,在烧烤摊前悬挂宣传菏泽牡丹的条幅;她连续两年策划“千车聚菏・共赏国色”活动,每次都吸引全国2000余名摩友齐聚牡丹园,引擎轰鸣声与花香交织,成为当年牡丹节的“破圈”亮点。
“机车不是‘叛逆’的符号,而是自由、探索与责任的象征。”侯慧倩说,俱乐部成立以来,她已组织几十场公益活动:为环卫工人送防暑物资,在高考考点设立“爱心助考驿站”,甚至发起“用骑行传递爱”公益项目。在她推动下,菏泽街头的文明骑行蔚然成风。
来源:牡丹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