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享太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最高的哀荣。有清一代,身为汉人配享太庙者,唯有张廷玉一人,只此一事,便可见张廷玉在当时的地位与荣耀。
张廷玉墓
配享太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最高的哀荣。有清一代,身为汉人配享太庙者,唯有张廷玉一人,只此一事,便可见张廷玉在当时的地位与荣耀。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安徽桐城人,为大学士张英(1637-1708)次子。清承明制,不设宰相,大学士权柄颇重,被时人视作宰相,张英、张廷玉父子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任大学士(张廷玉后入军机处),民间呼为“父子宰相”。
在当时,张氏家族与“桐城派”,双峰并峙,成为安徽桐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两张文化名片。
张英夫妇合葬墓,石像生残件
近年来,随着《雍正王朝》等影视作品的传播,张廷玉的形象逐渐为人们所知,但其父张英,依然显得陌生。不过,说起桐城城内一处和张英相关的遗迹,相信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
相传,张英宅旁有一片空地,吴姓邻居未经商议便开始在这块空地上动工,将其视为己宅之一部分。为此,张家人写信给张英告状,谁知,身居高位的张英,不仅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制止邻居,反而写了一首诗劝解家人。其辞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见此,便不再与邻居相争,主动退让三尺之地;而吴姓邻居听说此事后,颇觉羞愧,也让出三尺之地。于是,张、吴两宅间,就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小巷,人称“六尺巷”。
桐城城内的六尺巷
“六尺巷”的传奇,未必真有其事,但由此也能见出张英在当地的民望。
历史上的张英,一生勤谨,随侍康熙兢兢业业,也曾为雍正的启蒙老师,雍正皇帝继位后,仍不忘其授业之恩。
张英夫妇合葬墓,修复后的牌坊
张英身后,真正让桐城张家的声望达到顶峰的,是其子张廷玉。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身边有一人,最能懂领导之暗示、最能言领导所不能言、被称作“贴心棉袄”的,就是张廷玉。其实在历史上,张廷玉应该是雍正的“贴心棉袄”才是。
纵观张廷玉一生,虽历经康、雍、乾三朝,但其职业生涯的巅峰无疑是雍正朝。雍正帝对张廷玉无比信任,曾命其制定军机处章程,此后一百多年,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清朝最高权力机构。雍正在位时,专门颁赐“调梅良弼”匾额,以彰其辅弼之功;后雍正遗诏,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或许正是雍正的意旨,使乾隆帝在对张廷玉相当不满的情况下,依然准其配享太庙。
张廷玉墓,石翁仲(文官)
张廷玉墓,石翁仲(武官)
张廷玉一生活了83岁,颇为长寿。回顾其职业生涯,如果在雍乾之际急流勇退,或将成为宰臣典范。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在乾隆朝的十几年里,张廷玉没能全始全终,以至于晚节不保,被乾隆削官夺爵,甚至在朝堂上还有人建议取消其配享太庙的资格。
雍正初年,张廷玉被雍正帝选中,成为辅导皇子学业的“帝师”。在张廷玉辅导的皇子里,就有后来的乾隆帝。但在乾隆继位后,张廷玉自恃其“帝师”身份,与鄂尔泰作朋党之争,当时的满人多投鄂尔泰之门,汉人则以张廷玉为首,满汉间明争暗斗,为乾隆前期朝政的一大特点。
其实,当历史进入乾隆朝后,承平日久,不像前代有三藩、台湾、青海这样的外部压力,而这种松弛的环境,自然会放大本身就存在的内部矛盾,尤其是清代始终无法消除的满汉冲突。张廷玉为官50余年,为汉臣之首,既在高位,自然无法超然物外。但满汉之争的背后,是朋党,朋党之结自古不为帝王所容,因此乾隆之不满张廷玉,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修复前破败的张廷玉墓,图源:参考资料[6]。
但乾隆朝毕竟以孝治天下,乾隆帝本人,对父亲的诏令,绝不会轻易更改,既然父亲遗诏要张廷玉配享太庙,那即使张晚节不保,乾隆还是保留了他身后的哀荣。
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在桐城去世,享年83岁(虚岁八十四)。身后,家人将其安葬于龙眠山腹地,不远处便是张英夫妇墓。身为三朝元老、一品大员,张廷玉墓保有很高的规格,观墓道两侧石像生,便可见其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张廷玉墓依山而建,坡度极陡(见下图)。如此坡度,在古代名臣大墓里实在不多见,身为清代汉臣独一人,为何会选择如此陡峭的一片安息之地,着实令人费解。
张廷玉墓,墓前下望龙眠山
张廷玉墓的规模气势颇为可观,可惜毁于“文革”。20世纪90年代重修,即今日所见的样貌。墓前诸石刻文物,在修复时并未落于“修旧如旧”之窠臼,而是用新材料作复原,修补处一目了然,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借此赋予这批文物新的生命。
2013年,张廷玉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依山而建的张廷玉墓
张廷玉墓,国保碑
【说明】文中图片除老照片外,均由本文作者现场拍摄于2023年。
【参考资料】
[1]寂静辑.六尺巷[J].江淮文史,1993,(06):74.
[2]张崇琛.“六尺巷”故事的由来与演变[J].寻根,2016,(06):60-63.
[3]赵秉忠.桐城张氏父子并跻相位论[J].清史研究,1995,(04):84-92.
[4]刘东.百年前桐城派学人在张英墓前的留影[J].江淮文史,2015,(06):164-166.
[5]吴玲.试析六尺巷遗址的历史渊源、文化精髓及现实意义[J].丝绸之路,2009,(04):18-20.
[6]张泽国.田野石刻文物修复技法探微——以安徽桐城张廷玉墓石雕文物修复工程为例[J].碑林集刊,2005,(00):343-347.
[7]赵尔巽等.清史稿[Z].汉程网“国学宝典”.(原文链接:https://guoxue.httpcn.com/html/book/CQPWAZXV/KOMEAZPWRN.shtml)
来源:走读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