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降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09:23 1

摘要:4月21日,李一帆在技术开放日上表示,车载激光雷达正从“可选功能件”进化为“必选安全件”;同时,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将激光雷达的成本砍掉了99.5%(从数千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

2024年上海车展,和其他赛道头部供应商扎堆不同,两家头部车载激光雷达公司均没有参展。

但在展会开幕前,禾赛和速腾聚创的场外造势依旧备受关注。“为了节约成本,今年就不参加车展了,”这是禾赛CEO李一帆在朋友圈的留言。

4月21日,李一帆在技术开放日上表示,车载激光雷达正从“可选功能件”进化为“必选安全件”;同时,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将激光雷达的成本砍掉了99.5%(从数千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

此外,在新产品方面,禾赛正式发布了新一代车规级ETX超远距激光雷达、AT1440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和FTX车规级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同时,在整体产品矩阵层面,接替AT128,ATX(今年开始规模化上车)主攻组合辅助驾驶系统,ETX+FTX则是提前布局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

然而,成本压力依然存在。李一帆坦言,车企和供应商都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出海和机器人业务是破局关键。而在产能部分,按照计划,到今年底,该公司的年产能规划将达到200万台,并预计全年交付120万至150万台。

这个数字,相当于2024年实际交付量(50.19万台)的近3倍,其中,ADAS激光雷达占到去年总交付量的近9成,依然将承担重任;同时,考虑到机器人(预计今年出货20万台)以及自动驾驶赛道的不可预测性,压力不小。

同一天,速腾聚创发布192线车载高性能数字化激光雷达EMX,并宣布已获得多家整车厂定点合作,将于年内量产上车。最远300米的探测距离,主攻「主」激光雷达市场。

此外,基于EM平台,速腾聚创可以快速定制不同造型、线数、帧率、探测距离、FOV等参数的数字化激光雷达,覆盖从96线到2160线等不同规格。

数据显示,2024年,速腾聚创全年交付激光雷达约54.4万台,同比增长109.6%;和禾赛一样,ADAS激光雷达销量为51.98万台,占总交付量的超9成,同比大增113.9%。

此外,两家公司都将机器人(具身智能)作为后续市场增量的潜在市场;在李一帆看来,机器人是禾赛的第二业务增长曲线,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其本质是车规能力的下放。

相比而言,速腾聚创在机器人市场的布局更为纵深,除了激光雷达,包括力传感器、直线电机、域控制器以及灵巧手等核心部件都已经完成布局。

同时,今年初,该公司完成的逾10亿港元配售募资,其中,约70%的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机器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机器人技术平台,成为该公司的新定位之一。

而在车端市场,满足市场不同需求(成本、性能、尺寸等等),是两家头部激光雷达公司在新周期给出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后续出货量增长的潜在压力。

本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数据报告》显示,1-3月激光雷达前装搭载交付新车32.57万辆,同比增长92.95%;激光雷达交付量35.73万台,同比增长69.74%。

两项增速数据,均较上一年度同期出现下滑。

一方面,随着激光雷达前装搭载基数的不断增大,增速出现回落是大概率事件;另一方面,搭载车型数量持续上升的同时,非全系标配车型带来的实际贡献不及预期。

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3月底,全市场有交付量的激光雷达配置车型达到94款,相比上一年度翻了一倍;不过,2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激光雷达交付量占比仍不足10%,表现低于预期。

同时,受到智能辅助驾驶监管趋严的影响,再加上成本压力(尤其是新车价格竞争白热化没有任何收敛迹象)持续上升,车企已经开始重新规划配置比。

比如,即将于5月9日正式上市的吉利银河星耀8,在上周临时增加了两款配备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入门级L2)的车型。同时,此前已经发布的五款标配千里浩瀚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支持NOA)的车型,也只有一款顶配车型提供激光雷达配置。

作为吉利银河品牌首款搭载雷神超级电混双动力的车型,星耀8在配置上的新变化,也传递出头部车企在经历全民智驾和监管风暴轮番冲击后,保守策略或渐成主流。

“消费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更适合的产品,”这是吉林银河给出的配置变化主因。但背后,或许有更微妙的信号:强监管红线将「高速/城区NOA」统一划入L2级辅助驾驶。

这意味着,从车企营销的角度,过去被视为“高阶“功能的NOA,尤其是配置激光雷达(依然是高成本)的城区NOA,对于车型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权重正在下降。

此外,有消息称,国内头部新能源车企可能会启用B计划,仅保留基础的安全和辅助功能,目标是将车型的价格继续下拉,以争取更多的销量。

同时,无需配置激光雷达的高速NOA+城区记忆领航(所谓的通勤模式)功能,也成为不少车型的新选择。这套功能,仅需高速NOA的硬件配置,成本压力大幅降低。

更大的潜在影响,来自于小米事故后的蝴蝶效应。由于现有量产辅助驾驶,不管任何功能,都不具备脱离驾驶员主动干预的能力。“即便加上激光雷达,也只是增加一定的安全冗余,但不是本质上的系统进阶。”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判断,在整体增速放缓、价格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激光雷达供应商的经营压力正在不断放大;预计全年ADAS激光雷达前装搭载量增速在50%-70%区间。

而更大的市场挑战,来自于车企的备份选择。

本周,奔驰对外披露,与Luminar已经就下一代激光雷达(Halo)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预计最快将在2026年亮相。此前,这个传统豪华品牌刚刚与禾赛科技达成合作,后者拿到了迄今为止海外车企最大的ADAS激光雷达订单。

业内人士坦言,目前,车企对于激光雷达的选择,依然是处于不断调整供应商的窗口期。在国内市场,速腾聚创和禾赛两家公司更是不断争夺各自原有的合作车企客户订单。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