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Momenta,国内首批在前装市场实现城区NOA落地量产交付的第三方供应商之一,首次参加上海车展。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也是其冲刺IPO上市前,过去几年的量产成绩的一次对外集中展示。
组合辅助驾驶,尤其是高速、城区NOA,在过去几年被国内车企和第三方供应商视为智能化的核心战略高地。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似乎有了遍地开花的爆发之势。
4月24日,Momenta,国内首批在前装市场实现城区NOA落地量产交付的第三方供应商之一,首次参加上海车展。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也是其冲刺IPO上市前,过去几年的量产成绩的一次对外集中展示。
按照公司官方给出的信息,从2022年起步期的1款(车型搭载交付),到2023年的8款,至2024年快速跃升至26款。目前,公司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超130款(大部分还没有开始交付)。
在车型搭载量数据上,Momenta的第一个10万辆搭载用了两年时间,第二个10万辆搭载只用半年时间,预计今年5月内将完成第三个近10万辆搭载。
此外,在车展期间,该公司还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六大品牌宣布进一步战略合作。“合作伙伴已覆盖全球主流车企,成为全球品牌的共同选择”,也成为该公司给自己的核心宣传定位。
不过,市场竞争白热化也已成定局。
作为Momenta最强劲的对手之一,4月22日,车展开幕前,华为乾崑正式发布最新一代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ADS 4.0乾坤智驾系统,并在行业内首发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
由于在车展开幕前,监管机构对车企在辅助驾驶上的研发、宣传、测试和功能落地划定了明确红线,市场上目前量产交付的高速、城区NOA全部被划入组合辅助驾驶行列,导致原有的“技术高点”被抹平。
这意味着,华为ADS 4.0更加特立独行。
按照计划,未来五年,华为将通过“乾崑伙伴”计划,推动10款以上车型搭载ADS 4技术。而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则表示:“华为技术将加速奥迪本土化进程。”
有意思的是,在Momenta合作的品牌中,已经有数个与华为直面竞争,包括比亚迪、上汽、奥迪、本田、广汽等。对于竞争优势,华为公开宣称具备整个行业唯一一家从芯片到硬件,到操作系统、软件再到云端的训练,全拥有、全打通的独有优势。
这种竞争关系,也进一步传导至车企内部。
4月16日,鸿蒙智行发布会,上汽与华为合作的SAIC尚界品牌首次亮相。从去年年底开始,上汽陆续抽调5000名工程师与青年骨干组建专属团队,围绕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智舱智驾等方面,与华为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研发。
有媒体爆料,尚界第一款车型将以上汽荣威旗下内部代号为“ES39”的车型作为雏形,搭载华为座舱和智驾,提供两个纯电续航版本,预计在今年四季度上市,主打15万~25万元价位。
这也让上汽旗下的智己品牌,倍感压力。
随后,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智己汽车是上汽集团的一号工程和唯一高端品牌。并且这一点从智己立项开始到现在从未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此外,持续发力的还有从大疆剥离的卓驭。“把L2级组合辅助驾驶做到极致”,成为这家“卷”性价比的第三方供应商的一贯风格。
在车展期间,卓驭展台首度完整公布了目前已合作的9家主流车企;此外,官方披露信息显示,截至今年4月,卓驭成行平台方案已有30余款新车型在持续开发中。
同时,在合作车企名单中,比亚迪、奥迪、奇瑞同样是Momenta、华为的合作客户。而独创的车规级激光+惯导三目一体化传感方案,也成为该公司角逐市场份额的杀手锏。
按照计划,今年,卓驭将有部分搭载激目1.0系统的项目量产落地。“激光+惯导三目整体总成方案的成本不会高于分离式的单个激光雷达成本。”
不过,对于华为部署的L3,卓驭相关负责人坦言,今年将在部分合作车型上进行硬件预埋,但真正量产落地“暂时还看不到明确时间点”。而Momenta则是将目光瞄准L4。
5月3日,Momenta与Uber联合宣布,双方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自动驾驶引入Uber平台,覆盖美国和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首批合作商业化落地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启动。
而作为后来者,4月8日,地平线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在高阶领域基于地平线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 (Horizon SuperDrive™) 展开进一步合作。双方的合资公司酷睿程 (CARIZON)将负责落地交付。
同时,地平线还与奇瑞达成HSD首个量产合作,将作为奇瑞“猎鹰”智驾的落地方案之一,与征程6P计算方案一同在星途品牌上全球首发,并于2025年9月正式量产。
和华为类似,软硬一体全栈方案是HSD的主打标签。同时,HSD将推出HSD 300/600/1200三个版本,提供从普惠级到高性能再到全场景的全价格段、全性能段解决方案,打造L2城区辅助驾驶全家桶。
至此,被媒体打上“地大华魔”标签的四家头部辅助驾驶方案供应商,已经陆续展开未来市场份额争夺的作战图。按照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的判断,2025年将迎来真拐点,而接下来的三年将是竞争的关键三年。
而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复杂多变,仍将是主旋律。
以2021年比亚迪与Momenta成立的合资公司—迪派智行为例,这家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体系内供应商,目标就是整合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Momenta的技术积累,用资本+项目换时间,实现自研技术的赶超。
然而,持续的前期项目研发投入和后续市场的实际转化还存在较大鸿沟。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迪派智行主营收入为人民币7344万元,净利润为亏损8404.9万元(未经审计);2023年收入为6985万元,净利润为亏损9973.8万元(未经审计)。
而到了2024年,迪派智行的营收直接降为零,亏损1.23亿元(未经审计)。同时,比亚迪内部的研发架构调整仍在进行中。
数据显示,2024年,迪派智行预计向比亚迪采购包含科技开发在内的劳务交易为3,695.25万元,但最终实际仅完成500.27万元。
此外,按照披露的2025年计划,迪派智行预计向比亚迪采购合同金额仅为38.26万元,而迪派智行向比亚迪提供的劳务金额仅为13.20万元。考虑到今年比亚迪开始加大NOA的部署力度,后续也预示着迪派智行的潜在变动。
一组数据,也在说明问题。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3月,比亚迪(含腾势、仰望、方程豹)前装标配城区NOA交付新车2.64万辆,相比而言,仅支持高速NOA的交付量为4.42万辆,分别占同期整体新车交付量的3.87%和6.48%。
此外,去年,比亚迪旗下全资子公司(创芯材料)还入股了卓驭。考虑到目前比亚迪占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超三成,任何一家供应商的退出和进入,都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而对于已经进入合资品牌阵营的供应商来说,后续市场实际搭载转换率仍将是一个问号。比如,去年率先上车大众品牌多款车型的卓驭,全年辅助驾驶方案搭载交付还不足万辆。
即便今年第一季度,上述数字已经增至2.02万辆,但仍仅占车型(高中低配)整体交付量的约三成比例。同样,在大众集团,包括Mobileye、地平线、华为,都在争夺后续订单。
正如某上市公司直言,随着汽车智能化、 电动化的加速发展, 行业技术加速更新迭代,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旦市场考核指标从规模化进一步转向盈利能力,或将开启新一轮洗牌。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