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开始成为大象:马云回来了,蚂蚁凶猛的战斗力也回来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09:29 1

摘要:最先见诸报端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重新回到媒体视野中。春节后,马云开始频繁现身阿里内部,考察闲鱼、夸克、盒马等各个业务线,并与员工互动。紧接着,北上北京与任正非、王传福以及刘永好等企业家参与政府组织的高级别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共话中国AI发展。

作者:影入羌平

“马云回来了,蚂蚁金服凶猛的战斗力也回来了。”

2025年4月底,一位头部机构的非银分析师在交流中发出这样感慨。

这并不只是她个人的直观感受,而是蚂蚁金服从去年底以来对外的整体状态呈现。

最先见诸报端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重新回到媒体视野中。春节后,马云开始频繁现身阿里内部,考察闲鱼、夸克、盒马等各个业务线,并与员工互动。紧接着,北上北京与任正非、王传福以及刘永好等企业家参与政府组织的高级别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共话中国AI发展。

次月,他一路南下,飞赴香港参观巴塞尔展,与章泽天低调参加了华美银行的午宴,入住其10年前豪掷15亿港币位于太平山顶Barker道22号的豪宅物业。

4月,他又马不停蹄回到杭州,参加阿里云的新财年启动会并发表演讲,胸口佩戴着写有“风清扬”三个字的工牌,外界普遍将这一行为视作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重回阿里业务中心的标志。

事实上,相较于阿里巴巴,马云回归给蚂蚁金服的影响要来得更早且更深刻。2024年12月8日,马云就已经现身蚂蚁集团20周年庆活动,并发表阶段性总结与展望的演讲。演讲内容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的振聋发问,成为了蚂蚁集团迈向新阶段的鼓舞。

此时,蚂蚁已经在监管要求下完成整改并转型为金控集团,尽管他已不再是蚂蚁的实控人,但仍在内部被视作这一艘巨舰的“灵魂舵手”。

到了2025年,蚂蚁集团在业务层面火力全开,动作频频。首当其冲的是其移动支付主航道,其酝酿一年之久的NFC支付方式“碰一下”全面推开,开始凶猛进攻线下微信支付原本占据的高频小额支付场景。

紧接着,曾经支撑了支付宝日活增长的余额宝所属业务蚂蚁财富也开始发力。4月22日,蚂蚁基金发布一站式指数投资服务平台“指数+”。到了4月25日,马云赴港一个月后,蚂蚁财富突然以溢价17.6%每股3.28港元的价格向港股券商龙头耀才证券发起要约收购,剑指港股券商牌照。

仅仅几天之后,蚂蚁国际也传来IPO的消息。2025 年 5 月 3 日,据《财新》报道,蚂蚁集团计划将旗下海外板块、注册在新加坡的蚂蚁国际单独在香港上市,与监管沟通顺畅。此时,距离蚂蚁金服闯关A股失利已经过去4年半。而除了蚂蚁国际,另外两个独立业务OceanBase和蚂蚁数科也在近期动作不断。

除此之外,更多的变化也在发生。在内地,蚂蚁消金开始放量基于自有资金的借贷业务。在香港,蚂蚁银行香港开始疯狂在内地拓新,与众安国际旗下的香港众安银行激烈抢夺广告位资源。

在蚂蚁内部,年轻高管正式步入舞台中央。2025年3月1日,韩歆毅正式接过蚂蚁集团CEO交接棒,新生代开启蚂蚁面向未来的全新变阵。与此同时,蚂蚁完成了股东分红,面向员工不仅发放了新一轮的期权,还将激励制度也从年度归属调整为季度归属,进一步激活员工动力。

监管开闸,高管焕新,业务出击,团队激活,种种迹象显示,现在的蚂蚁集团已经不再是曾经在2019年喊出“不想成为大象”的蚂蚁金服,监管整改背景下无仗可打躺平团队的狼性被再次唤醒。

蚂蚁,再次开启了大象之旅。

“微信都这样了,还怎么打?”

两名员工斜靠在吸烟室的墙上,一名员工忿忿地说,另一名员工将烟头一掐,吐出最后的烟圈,平平地接了一句,“咱爷们儿生来就是干这个的。”

这是发生在2014年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杭州支付宝办公大楼里的一幕,这天整个大楼都充斥着极度的焦虑感。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微信依靠春晚联动红包功能,强势入局移动支付赛道,一夜之间绑卡数量超越支付宝近十年的成果。这成为互联网领域著名的黑天鹅事件,写进无数商业分析教科书,马云将其称作“夜袭珍珠港”。

从此之后,伴随着移动支付在生活场景中的不断渗透,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线下线上贴身肉搏,且战且走。因为支付宝入局更早,所以呈现出来的战斗态势是微信进攻,支付宝步步为营地呈现守势。不像现在互联网大佬们都高居庙堂之上,当时的这场移动支付大战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马云和马化腾在舆论层面唇枪舌战,口诛笔伐。那边Jack用支付宝买了一双袜子,这边Pony就用乘车码坐了一趟公交。这些新闻虽然看起来比较无趣,但是当时的互联网语境还比较喜欢吃两位“马爸爸”的瓜。

在战斗中,支付宝一度被逼入凶险之地,最终花了3年时间,才在这场对战中稳住了局面,站稳了脚跟。根据艾瑞咨询2017年Q2的第三方支付数据,支付宝占据市场份额54.5%,微信支付以39.8%紧随其后。

这意味着,微信支付已经从支付宝原本占据的赛道里,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尽管支付宝还有市场份额的领先,但是微信支付却从支付次数产生了压倒性的优势。一家华东地区规模排名前三的聚合支付公司的数据显示,在头部商户的线下支付场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支付次数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5:1。

蚂蚁内部当时已经对这个战果形成的市场局面产生了共识:微信支付基于社交属性的高频壁垒无法打破,支付宝只能从工具属性做得更有用,不断丰富涵盖理财、信用、保险、借贷等金融场景,从深度上找到存在价值,和微信支付实现共存,但依旧会低频。

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双方局面僵持且稳定,微信支付占据高频小额,支付宝占据低频多维。尽管中间过程中,蚂蚁内部也曾做过例如进攻社交等多番尝试,但在市场结果表现上并没有太多波澜。

僵局的打破,出现在去年底。蚂蚁内部代号为N计划的“碰一下”项目经过一年打磨,完成了从硬件定义生产到商业模式的验证,并且在6个城市2300多个品牌商家完成了PMF的闭环迭代。

到了2024年11月,支付宝开始联动各地政府和商家,开启大型市场推广项目“碰一下消费节”,并且在上海、广州、成都、杭州等17个城市发放“碰一下消费券”,放量启动。其中广州是微信总部和深圳是腾讯总部所在地,历来是微信支付的战略大本营。一位华南地区的相关ISV观察到,“碰一下”悄然登陆深圳,深入敌营,铺设大量设备,但是却进行得很低调,并没有像成都、重庆、上海等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宣传。

另一位聚合支付服务商表示,“这个市场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从去年底开始,“碰一下”快速起量,每月以指数级翻倍。”而根据蚂蚁官方的口径,截止4月接入的商家数量已经接近1000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街边便利店、餐饮,连锁商超等高频场景。

这是近10年来,支付宝第一次有力且准确地杀入到了高频小额的支付场景,形成了对微信支付市场份额的反攻,并且拿到了阶段性的结果。

十年风云变幻,“碰一下”来势汹汹,防守方变成了微信支付。

当一个人的战斗意识觉醒,他从上到下,各个器官,全身组织都充满了力量。而当一群人同时被激活,就会在组织内部发生系统性的连锁反应。

对于蚂蚁而言,除了在移动支付主航道上发起反攻,各个业务线也在经历了耗时数年之久的合规整改之后被重新唤醒。

2021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开业,其核心定位就是承接支付宝上的花呗与借呗业务。在此之前,这两个业务是基于之前蚂蚁在重庆的两张小贷牌照展业的。此后,蚂蚁消金花了3年时间来完成监管合规和品牌隔离。在这期间其注册资本经过多轮增资后达到230亿元,其所撬动的表内业务体量规模也以每年近千亿级别增长。根据最新的数据,截止2024年末,蚂蚁消金的总资产规模来到3137.5亿,净资产260亿,年度实现净利润30.51亿,稳居全国消金持牌机构龙头,差不多是行业第二名招联消金总资产规模的两倍。

而蚂蚁旗下另一个借贷业务主体——网商银行的业务也在悄然变得激进。尽管在过去5年,网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长平稳,稳定控制在5000亿体量之内,2024年的数据是4710.35亿,但其在业务层面的策略却发生了很大不同。

网商银行业务对象是小微企业,从一开始的业务基调是小额、分散,单笔贷款额度限制是100万,前董事长胡晓明关于单笔贷款额度的表述是“我们只帮助100万贷款以下的小微企业,中国不缺银行,但这么多小微企业需要一家金融机构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后来网商银行前行长黄浩对这个限额的口径变成了,“传统银行服务得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蚂蚁不碰,金额在200万以上的贷款不碰,这被蚂蚁作为一项纪律来执行。”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蚂蚁的纪律红线也是水涨船高的,目前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限制已经被提升到了300万。

除了借贷业务,一个打通“银行+证券+保险+资管”全链路金融服务的性感故事在蚂蚁体系内开始成型。2025年4月,蚂蚁财富以28.14亿港币收购叶茂林持有的耀才证券50.55%股权,每股作价3.28元,完成后将触及全面要约的强制性规定,收购资金规模将最高可达到52.85亿元。

收购完成后,蚂蚁将通过耀才证券间接持有香港证监会1(证券交易)、2(期货合约交易)、3(杠杆式外汇交易)、4(证券咨询)、5(期货合约咨询)、7(自动化交易服务)、9(资产管理)号牌照,业务范围包括港股、美股、沪深港通、孖展融资及期货业务等。再加上此前蚂蚁直接获得的香港虚拟银行牌照,通过云峰金融控股万通保险所间接持有的香港寿险牌照和信托牌照,以及云峰金融借壳瑞东集团所持有1、4、6、9号牌照。这意味着,蚂蚁实质上完成了在香港地区近乎全业务金融板块的牌照拼图,其牌照完整程度甚至于超越了综合金融巨头中国平安。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7号牌,也就是自动化交易服务。大多数关于此次交易的报道中不知为何如此简单的信息产生了偏差,耀才证券所持有的7号牌没有被提及,更多地被披露成了6号牌,甚至有些以此来分析得出,蚂蚁就算收购完成也不能推出证券交易线上系统(app或小程序)的质疑。但是,耀才证券数年前就推出了证券交易app宝宝和期货交易app豆豆,可以佐证其实质是持有7号牌的。

7号牌也是产生交易溢价的关键所在。交易发生的香港券商行业市场主要背景趋势是,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大批中小券商上演关停潮,耀才此时还能被溢价收购实属和行业大环境不太相符。但是另一面行业里面也涌现出了有活力的小趋势,根据格隆汇报道,2024年富途、老虎等互联网券商带动了“港股通”开户数突破500万,年轻投资者占比超40%,日均交易笔数增长300%。也就是说,行业依旧有增量,只是增量来自于内地,来自于年轻人。而相比于腾讯系的富途和小米系的老虎,蚂蚁此前唯一缺失的牌照布局就是7号牌,这是其迫切收购的核心原因之一。

而之所以富途和老虎等互联网券商能在去年还能取得不俗的开户增长,一个原因是香港地区银行悄悄降低了内地人开设银行账户的门槛,尤其是此前获得虚拟银行牌照的数字银行开始这波热潮中崭露头角,入境香港,下载一个银行app,上传身份验证,等待审核即可获取一个香港银行账户,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预约排队几个月去柜台资料准备一大堆。香港银行账户的获得门槛降低后,资金就能更容易进出证券交易平台,例如此前富途在国内拓新成功率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要保证新用户能成功开设银行账户,不仅单独秘密设立针对新用户开户的培训制度,还主动对接银行开户相关部门。

香港虚拟银行展业拓客开闸后,众安国际旗下的香港众安银行成为市场上最激进的玩家。ZA BANK开始频繁出现在香港街头的户外广告资源位,双层巴士、地铁站、地铁屏幕经常循环播放的众安银行的开户优惠政策短片,在小红书上关于“众安银行开户薅羊毛吗”的话题超过10万篇笔记,在视频号、抖音关于众安银行开户推广的视频数量相当惊人。

但是今年春节以来,随着香港蚂蚁银行的展业加速,众安银行迎来其在这个领域里面最重量级的对手。目前,蚂蚁银行在小红书、视频号、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平台的开户推广贴开始迅速起量。而且其开户流程体验相较于其他虚拟银行具有天然的优势,根据其官方公众号的推文介绍,甚至都不用下载单独app,直接在支付宝里搜索“蚂蚁银行”小程序便能进入开户流程。

尽管整个闭环的搭建还未完全体现在业务端,但是相关行业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于蚂蚁战斗力的震慑。可以想象耀才证券的业务类似蚂蚁银行一样被整合进蚂蚁之后,其竞争力可谓是所向披靡般的存在,无论是港人使用的AlipayHK还是内地人熟悉的支付宝,都能一站式完成快捷支付、银行开户、港美股开户、资产管理与证券交易。无论是富途、老虎等互联网券商还是众安银行等虚拟银行都将面临极大冲击,所以众安银行新任CEO吴忠豪在5月7日业绩发布会上直言,“希望今年推出港股交易服务,补全投资理财业务板块。”

不同于阿里ALL in AI的声势浩大,蚂蚁却在这波大模型浪潮中悄然完成了全链路的完整布局,甚至很多动作领先于同业相当多的level。

首先是投资先行。在模型技术与应用层,投资智谱AI、月之暗面、爱诗科技等企业,推动视频生成、医疗等场景的AI落地;在具身智能领域,领投星海图A轮融资,探索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技术,并成立上海蚂蚁灵波科技公司专攻人形机器人研发;在AI算力层面,布局墨芯科技等算力基础设施企业,降低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实现国产GPU训练大模型的技术突破。

其次是技术自研与人才储备。不仅自研百灵大模型系列,包括168亿参数的Ling-Lite和2900亿参数的Ling-Plus,其性能对标阿里通义Qwen2.5-72B-Instruct和DeepSeek-V2.5。同时蚂蚁还建立了社区生态,开源Ling系列模型,并推出分布式训练框架DLRover和自动化评测工具。蚂蚁“百宝箱”一站式智能体开发平台,不仅支持主流大模型接入,提供50多款插件和近百款工具,还在第一时间上线了MCP专区,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此外,蚂蚁还推出“Plan A”AI人才专项,面向全球招募顶尖研究人员,提供定制化培养路径和高性能算力资源。

最关键的是场景挖掘。一头深入场景纵深,智能投顾“蚂小财”和“蚂蚁医疗大模型一体机就是分别立足于金融和医疗场景的大模型场景应用。另一边是追寻AI native的全新入口,推出“支小宝”app实现个性化交互,应用于支付宝智能客服和搜索优化。

“这些动作其实是任何一家巨头对于新技术浪潮来袭时的常规动作。”一位深圳大厂的资深产品经理评价道。“但是对于蚂蚁而言,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其在AI硬件上的布局行为。”

这种想法代表了一类底层思考。首先,对于目前在智能手机上已经存在的超级应用而言,最大焦虑并非是行业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而是硬件厂商对于软件应用的制约和限制。互联网行业里面的共识是在下一代设备革命来临之前,微信和支付宝等超级应用都很难被撼动其基本盘。但是不管是微信、支付宝、淘宝还是抖音,都先后或多或少和各个手机厂商发生过些许摩擦,手机把控了硬件载体,应用是用户场景的入口。

例如,支付宝在确定推广“碰一下”这种新支付方式的时候,不仅定义了全新的收单硬件,还需要去做各个手机平台的权限适配。但是即使是做到这样,最终所获得的体验也是受到硬件厂商限制的,比如苹果、三星、小米等手机厂商实现刷地铁等支付行为时无需解锁就可以实现,支付宝的“碰一下”在完成支付行为时还需要调起并且打开支付宝应用,从流程上就多了几个步骤。

大模型带来了AI硬件的曙光,使得像支付宝这类超级应用看到了摆脱这种限制局面的契机。上述产品经理称,“在目前看到的所有巨头超级应用而言,支付宝所承载的生态确实天然适配于AI硬件,上面集成了全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最全的生活应用,支付、打车、外卖、单车、生活缴费等吃穿住行用各个维度的需求在支付宝上都能被满足,这是不管抖音、百度甚至于淘宝来说都不具备的优势。”

他继续补充道,“蚂蚁只需要做到两件事,其一是用MCP等大模型的技术方式重构支付宝的应用集成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AIOS,其二是抓住全新硬件载体的机会。”

蚂蚁实质上也是如此布局的。2025年4月,蚂蚁金服在boss直聘上关于AI眼镜产品专家的JD引起行业热议,被认为是其开始进军C端AI硬件的标志。更早之前,其甚至在投资端布局了关于AI眼镜最最最关键的前沿核心元器件——MicroLED。

一位AR眼镜圈内人士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带显示的轻量化AI眼镜的方案就是MicroLED加上衍射光波导的方案,不管是苹果还是Meta都在这个方向,而整个产业链最瞩目的厂商是上海一家叫做显耀显示(JBD)的厂商,是全球唯一一家具备量产MicroLED显示芯片能力且已经实现批量出货的厂商,阿里、三星、蚂蚁、吉利等巨头早已出现在其股东结构层面。

除此之外,蚂蚁在硬件供应链的层面也早已开始积累经验,例如“碰一下”收单工具的核心供应商是蓝思科技,而蓝思科技同时也是苹果VisionPro的关键供应商,各个便利店里“碰一下”收单工具上“小蓝环”上那块圆形玻璃面板实质上和VisionPro上那块迷人的前面板玻璃同宗同源。

不过,上述产品经理对蚂蚁AI眼镜的路径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事实上AI眼镜能否成为下一代载体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目前所有出现的AI眼镜包括被疯狂对标的MetaRayBan实际上从用户需求、产品定义到商业PMF都离完全走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而眼镜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可能只是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对于蚂蚁来说,更好的选择可能是做一款AI native的智能手表,市场也是存在这个需求的,不仅能跨过硬件厂商的限制,也能直接搭载支付宝上之前积累的所有生态,最关键的是能提升支付体验,抬起手表说一句‘支小宝帮我充值一下活费,缴一下燃气费’,这不就是Javis的体验吗?”这位大厂产品经理说到。

不管怎样,对于蚂蚁目前所有动作而言,就像其核心战略“AIfirst、支付宝双飞轮、全球化”一样,已经走在了成为大象之路。

来源:鹿鸣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