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修建水库大坝后期,由于坝身不断升高,增加了施工难度。每向上运一车土,需要五六个人往上拉,影响了工程进度。县建筑安装公司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积极承担了试制爬坡机的任务。他们与县农机厂积极配合,在较短的时间里, 突击制造了40台爬坡机。胜利渠通过石汶河,需要50
泰山脚下的“红旗渠”之胜利渠
众人拾柴火焰高 “各行各业齐参战,胜利渠上作贡献。”这是当时泰安县人民的战斗口号。胜利渠是促农带工的一项重大工程,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
财贸战线把后勤供应工作做到了前头。工程刚一上马,他们就把准备好的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送上了工地,做到了“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不让工地一时为难”。
在修建水库大坝后期,由于坝身不断升高,增加了施工难度。每向上运一车土,需要五六个人往上拉,影响了工程进度。县建筑安装公司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积极承担了试制爬坡机的任务。他们与县农机厂积极配合,在较短的时间里, 突击制造了40台爬坡机。胜利渠通过石汶河,需要50块长4米、高1.9米的铁制翻板闸门。黄前水利机械厂的职工昼夜赶制。制作闸门的原料,是五六吨重的卷板,需要拉直砸平,然后按照标准割开。厂里没有专门设备,工人们土法上马,制成了平板机,提高工效5倍多。厂房小,工件、物料放不下,工人们就把车床抬出厂房,露天作业。当时正是盛夏酷暑,头上骄阳似火,地上焊光闪闪,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他们就这样奋战七天七夜,提前完成了闸门的制作任务。同时,县木器厂也高质量地完成了瀛汶河上的36块木闸门的制造任务。
胜利渠全长110华里,流量15立方米每秒,它把汶河水源调进胜利水库。图为设在范镇牟汶河西岸的胜利渠渠首(摄于1978年7月8日)
到如今,胜利渠工程已经安全顺利地运行45年了。45年来,胜利渠工程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功能和作用。一方面,该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泰城西南部严重缺水的问题,使历史上的“渴死洼”变成了如今的“鱼米乡”,总引水达到了 18 亿立方米,使周围地下水位上升,扩大和改善了灌溉面积。另一方面,借助胜利渠工程的滋润,在波光粼粼的胜利水库边,又逐步建起了集娱乐、休闲、观光、研学度假、购物、消费于一体的天颐湖旅游风景区。水库周边的新农村建设也日新月异,一座座现代化建筑物拔地而起,2017年11月,胜利水库所在的满庄镇被评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同时,泰城的奈河、梳洗河等主要河道及泮河流域的湿地也都流淌着、聚集着胜利渠运来的客水,更增添了泰城的魅力。在今后的岁月里,胜利渠工程还会给我们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胜利渠工程建设的时代精神也将被传承下去。
1978年9月29日,泰安县委召开了胜利渠庆功奖模大会,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给他们戴花、颁发奖状和红旗
曲终余韵响云野 当年泰安县人民付出巨大努力、短短9个月完成的杰作——胜利渠和胜利水库工程,轰动了全国。《人民日报》、《大众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众多媒体纷纷进行宣传报道,就连香港《大公报》也慕名派员采访,著文《泰山之麓新银河》。1978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视察该工程;同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带领国家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参观考察该工程;198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也在工程上留下了足迹;就连驻我国的不少外国使团,以及美国著名的农业专家韩丁,也把足迹和赞誉留给了这项工程。在当年我们这个拥有2800多个县域经济体的大国,一个县办的水利工程,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工程浩大吗?答案肯定不是。因为它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只能是“沧海一粟”。肯定的答案应该是,我们泰安的这项工程建设,符合当时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全国的工作重点,尤其在工程建设中,泰安人民展现出的穷则思变、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胜利渠建设创造出的“胜利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岱岳人民砥砺奋斗、奋勇向前。
来源:岱岳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