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迎来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文化新地标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这座承载着良渚文明千年历史底蕴的博物馆,凭借“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与独具匠心的特色展陈,为公众精心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带领人们穿越时光的长河,探寻良渚文明的神秘魅力。
定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5月18日将正式开馆。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迎来了一座意义非凡的文化新地标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这座承载着良渚文明千年历史底蕴的博物馆,凭借“以玉为媒,间架为山”的设计理念与独具匠心的特色展陈,为公众精心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带领人们穿越时光的长河,探寻良渚文明的神秘魅力。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设计别具一格。纯白色的开放式石材幕墙,巧妙地勾勒出山峦的意象,不仅与玉架山遗址的自然风貌相得益彰,更以现代建筑语言对古代文明进行了独特的诠释,彰显出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基本陈列采取“3+1”的格局进行展陈,设有临平遗址群厅、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三大展厅,并在国内博物馆首次设置无障碍展厅。
博物馆展陈从考古学专业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物陈列、多媒体互动、复原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全面且系统地阐释良渚文明,全方位呈现临平地区的文明源流以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临平遗址群厅
踏入临平遗址群厅,一幅描绘临平地区从古至今发展历程的历史长卷便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临平遗址群厅内共有4个单元,展出文物300余件(组),其中重点文物为其中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简化神人面纹双联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柱形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玉三叉形器等。
在“水乡”单元,借助丰富的图版和直观的岩芯模型,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临平地区在万年前至四千年前,古地貌如何从波涛汹涌的海湾、潮滩逐步演变为适宜人类居住的滨海平原。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如何为早期文明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宜居”单元,则将目光聚焦于临平先民的生活轨迹,时间跨度从马家浜文化延续至广富林文化,长达三千余年。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学习到考古年代学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测定方法,还能领略到作为良渚文化区域中心之一的临平遗址群,其丰富多样的遗址类型和清晰有序的聚落结构。此外,通过展示临平先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同时兼顾采集与渔猎的生活场景,生动地还原了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秩序”单元,以墓葬为切入点,选取横山 M2、后头山 M18、三亩里 M4 等具有代表性的墓葬,生动地展现了良渚社会鲜明的等级分化特征,同时也彰显出良渚社会高度一致的文化认同感,让观众得以一窥当时社会的阶层结构和文化内涵。
“事神”单元,深入揭示了良渚文化中玉器与信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玉琮、神人兽面纹饰、龙形玉器等珍贵文物的展示,充分体现了良渚文化统一的社会信仰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共同体,让观众感受到良渚文化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茅山遗址厅
茅山遗址厅内共有5个单元,展出文物500余件(组)。
“初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茅山村”单元,向观众展示了6000多年前茅山人因地制宜开凿半地穴式住所的智慧,以及当时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具,让人们对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生活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承启:崧泽文化时期的茅山村”单元,着重凸显了这一时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崧泽文化时期独特的纹饰风格,对后续良渚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连接不同文化阶段的重要纽带。
“丰稔:良渚文化时期的茅山村”单元,是茅山遗址厅的核心部分。通过建筑遗迹F8的复原模型,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良渚时期茅山村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不同出土背景器物保存状态的介绍,以及随葬品性别差异的分析,深入且全面地展现了良渚文化的社会风貌。
“堙没:广富林文化时期的茅山村”单元,讲述了4000多年前茅山村被洪水淹没的历史故事。洪水沉积层和水牛足迹等考古发现,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让人们对古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穑火相传:茅山遗址与稻作文明”单元,从源流、传播、永续三个维度,系统且深入地阐述了稻作文明在长江下游地区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广泛影响。其中,“稻田胜景”沉浸式3D电影给观众带来新奇有趣的体验,更是突出了茅山遗址在稻作文明中的关键地位,代表了当时中国南方稻作农业文明的高度发达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厅内展示的良渚文化时期的水稻田和清晰可辨的牛角印,生动地揭开了良渚先民稻作文明的神秘面纱。通过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当时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成熟的农耕技术,牛角印更是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
玉架山遗址厅
玉架山遗址厅则重点展示了玉架山遗址的独特价值,展厅分为四个单元,共展出文物900余件(组)。展厅内着重展出了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和玉冠状器等珍贵文物,将先民们的智慧、审美、社会风貌一一展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在“规划营建”单元,观众可以了解到玉架山遗址的营建过程。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在湿地挖坑取土,填高地面形成土台,环绕土台的环壕兼具防御、水陆交通和生活用水功能。六个环壕可能代表六个氏族,共同组成了临平遗址群内中心性大规模环壕聚落。通过考古调查、发掘剖面和发掘平面展示,观众能深入了解遗址的环境、筑台过程和各环壕的详细情况。
“见证兴废”单元,通过陶器年表、墓地结构和环壕兴衰展示,让观众见证良渚文化的兴衰历程。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出土陶器构建了玉架山的年表,“陶器墙”展示了六个环壕一到四期的完整陶器年表,让观众理解陶器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复原墓地中的下葬顺序和布局结构,以及基于各环壕内墓葬和出土器物年代复原环壕兴废顺序,观众可以直观感受玉架山遗址的发展变化。
“葬仪葬俗”单元,因其“贵贱同域”的埋葬模式,为研究基层社会单元结构提供了重要样本。在玉架山遗址,墓葬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所,更是解读良渚社会的珍贵密码。本单元将带您深入探寻五千年前良渚人的葬仪葬俗,揭开那个时代生死观与社会结构的神秘面纱。
“群玉架山”单元,则展示了玉架山玉器的材质、工艺与象征意义,体现了良渚文化“崇玉尚礼”的社会风尚。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玉架山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从材质、工艺到象征意义,全方位展现了那个时代“崇玉尚礼”的社会风貌。
无障碍展厅
博物馆充分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求,馆内的无障碍通道贯穿全程,无障碍展厅“心光——触摸远古临平”配备了盲道、盲文导览、语音讲解等贴心设施,营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无障碍观展环境。此外,博物馆内的互动大屏区也是一大特色亮点,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体验项目。
开馆临展
星斗——古国时代的中国
除了上述精彩的基本陈列展厅外,博物馆的临展厅还特别举办了“星斗——古国时代的中国”展览。展览时间为2025年5月18日至 2025年8月25日。该展览以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碰撞交流、融合一体的独特进程为主线,通过二百余件珍贵文物,带领观众循着陶土的温度、玉器的润泽、青铜的光辉,走进跨越两千年的古国历程,共同体悟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独特魅力,触摸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物质根基与文化基因。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
博物馆外的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同样精彩纷呈,玉架山遗址是目前已知唯一贯穿良渚文明兴起、发展直至衰落全过程的聚落遗址,由六个环壕相互连接组成。其完整的聚落结构和丰富的遗迹遗存,对研究良渚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复杂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玉架山遗址凭借其重要的考古价值,于2011年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在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其秉持“考古先行”的理念,以良渚文明首次发现的环壕聚落为展示核心,通过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地还原了临平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是一座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并于2020年成功跻身浙江省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行列。
此次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的盛大开馆,不仅是杭州文化领域的一件盛事,更是以“考古先行”的理念,成功搭建起了文化传承与公众对话的重要桥梁。即日起,广大公众可前往博物馆现场参观,亲身感受考古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探寻良渚文明背后的奥秘。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