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领域中,《隆中对》作为三国时期极具战略眼光与深远影响的政治军事规划,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关于《隆中对》的作者究竟是谁,近来引发了热烈讨论,尤其是襄阳诸葛亮研究会秘书长赵晓飞与襄阳文旅宣传大使襄阳甜在直播间的观点,与传统认知及南阳方面的观点
在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领域中,《隆中对》作为三国时期极具战略眼光与深远影响的政治军事规划,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关于《隆中对》的作者究竟是谁,近来引发了热烈讨论,尤其是襄阳诸葛亮研究会秘书长赵晓飞与襄阳文旅宣传大使襄阳甜在直播间的观点,与传统认知及南阳方面的观点产生了碰撞,使得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隆中对》故事发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为其分析天下局势,提出跨有益荆、联吴抗曹,待时机成熟从荆州、益州分兵两路直指中原,实现霸业、兴复汉室的战略方针 ,这是不争的史实。但需明确的是,陈寿才是《隆中对》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史学家,他所著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正史。《隆中对》的内容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在268 - 273年间撰写《诸葛亮集》,后成为太康十年(290年)完成的《三国志》中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陈寿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记录下了诸葛亮与刘备的这番对话,并非诸葛亮本人直接写成文章。
一直以来,襄阳方面坚称《隆中对》作者是诸葛亮,这种说法存在诸多漏洞。首先,从史料记载来看,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并没有任何文献表明他曾将与刘备的这次谈话整理成一篇名为《隆中对》的文章留存。而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权威史书,对《隆中对》内容进行了系统记载,其学术价值和可信度不容置疑。其次,“隆中对”这个名称并非陈寿在《三国志》中所取,而是后人冠名。据《四库全书》记载,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文渊阁学士李光地是首位将《三国志》这段文字节选摘录并命名为“隆中对”的,此后,礼部侍郎蔡世远的《古文雅正》,进士卞永誉的《书画汇考》等文集中都采用“隆中对”之名 ,这也从侧面证明《隆中对》作为文章形式并非诸葛亮亲自创作。
反观襄阳方面坚持错误观点的背后,或许存在着文化旅游利益的驱动。襄阳古隆中景区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一直以诸葛亮躬耕地自居。但在历史地理方面,襄阳其实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记载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为界,而襄阳城西二十里号称“隆中”之处在汉水北,古隆中却在汉水南,按照古代行政区划应属于南郡,襄阳拿不出南阳郡跨江管辖古隆中的记载。在缺乏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古隆中的最有效直接史料证据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将《隆中对》作者归为诸葛亮,以此来强化诸葛亮与古隆中的联系,达到混淆视听、蒙骗大众,进而推动当地文旅发展的目的。
南阳在《隆中对》研究以及诸葛亮躬耕地讨论中,展现出更为严谨的态度。南阳明确知晓《隆中对》原名《草庐对》,且作者为陈寿。南阳卧龙岗同样有着深厚的诸葛亮文化底蕴,岳飞曾在南阳武侯祠手书《出师表》,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众多与诸葛亮相关的诗词歌赋。在历史记载中,西晋以前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记载,都表明在汉水以北的南阳郡内 。虽然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家”“故宅”或刘备三顾处等说法,但唐宋时期,李白、杜甫、许浑等留下的名篇佳句中持南阳说,元、明两代,比较严肃的官方史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均明确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在文化研究与传承中,我们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可靠的史料进行分析判断,而非为了地方利益歪曲历史。《隆中对》的作者是陈寿,这是基于历史文献得出的客观结论。希望襄阳方面能够尊重历史事实,停止错误宣传,共同推动三国文化的正确传承与发展。
来源:河南林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