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驶入“高速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0:12 1

摘要:2024年12月,哈尔滨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区,这意味着哈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跻身“国字号”实验区行列,双向衔接、长远规划、学段互补、全程培养构成科学课程网格化,推动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纵向衔接。

跳舞的机器人、声控的小夜灯、青花瓷做的中国龙……在今年哈市中小学校园里,学生们的创意作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2024年12月,哈尔滨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区,这意味着哈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跻身“国字号”实验区行列,双向衔接、长远规划、学段互补、全程培养构成科学课程网格化,推动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纵向衔接。

让学生从书本走进实践生活

打破校园的围墙,构建“行走的课堂”,拓展科学实践的场域,继红小学在普及性课程基础上向科普实践课程进阶。学校为学生拓展了“三条路”:“融合路”点燃每个学生的创作梦想;“研学路”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一次科学梦;“高速路”让每个学生都有在自己赛道上驰骋的机会。

自2019年开始,学校每年以“校长礼物”课程为载体,启动学校科普提升的新路径。例如2019年的“每人一粒水稻种子”、2020年的“草娃娃”、2022年的“蘑菇菌包”,注重科学培育、细心观察,让学生形成坚持记录的科学习惯;2021年的“一个小马达”“一些小齿轮”、2023年的创意编织、2024年的木条搭建,注重点燃创新火花,激励学生在点滴中思考、实践、创造,让创新思维不断积累,让一颗颗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孕育、生根、开花、结果。

2005年王琳同学设计的“小小粉笔帽”为继红小学捧回了第一张专利证书,标志着学校对学生的专利产权意识培养迈开了第一步。目前,学校已经成功申请36项国家知识产权专利。2023年150余件学生作品获得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版权证书,150余件黑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2024年,学校将传统的科技节以科技大集的形式开展。三个校区9500名学生,人人都有科技作品,并通过实验集、制作集、创新集、信息集、竞技集展示作品1000余项。集市上,学生将科学、工程、数学、科教、艺术等相关学科相融合,呈现了一次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

让校园成为小小创客孵化场

每年的科技节,经纬小学的校园都被学生层出不穷的“新奇特”创意所点亮。五年级的同学正展示他们的无人车:车身虽小巧,却凝聚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五彩斑斓的车身上还装饰着他们亲手绘制的环保标志。低年级学生围在一起,兴奋地摆弄着简易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虽略显稚嫩,行动却灵活,能根据指令完成简单动作。教室里,3D打印作品琳琅满目,从精致的小摆件到充满未来感的建筑模型,每一件都彰显学生对科技的无限遐想。科技节,不仅是创意的舞台,更是学生开启科学梦想的一扇大门。

学校的图书馆、电视台、广播站也是科学氛围营造的主阵地。学校图书馆内有近百种科普书籍、报刊、杂志,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受到科学的熏陶。学校每周四的经纬书苑节目会定期播放《十万个为什么》《森林报》等音频节目,每周五学校电视台也会定期播放《科学向未来》《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专题片,极大满足学生的科学探索需求。学校还开设了多种创客类课程及实践类、操作类课程,对基础课程进行有效补充和延伸。

“普惠+精英”的创客教育模式,让每一名经纬小学学生受益。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课、选修课、社团活动3个层次的递进式推进,让学生“触摸”到了创客教育,“1+1+1”的方式,让学生从“零”到“精”,也让经纬校园真正成为了小小创客的孵化场。

STEAM课程搭建科技创新桥梁

从最初的激光切割、无人机、3D打印、木工、创意编程等科技小组到自主研发第一台无人机,新区二校的老师们对STEAM项目组有了全新的认识,自制吸尘器项目组、校园读书节文创产品项目组、智能台灯项目组、卡丁车项目组等受到师生的欢迎。

目前,新区二校拥有中小学科学类实验室共计8间、6间STEAM教室和2300平方米的融创中心。基于STEAM教育基本理念,学校大胆进行了空间改造,形成了“实验室+工坊+融创中心”三位一体的学习空间。对原有实验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建设了AI理化生实验考试系统,设计装配了4间小学科学教室,实现从基础科学教育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贯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绽放独特光芒。

学校对STEAM教室进行了重新调配,形成了3D打印、机器人(2间)、物联网、激光切割、机械臂(6间)主题工坊,每间工坊均由设计区、操作区、展示区组成,这些主题工坊为学生们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桥梁。在3D打印工坊,学生们可以绘制天马行空的设计图,构思着未来的模型,将虚拟的设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展示区陈列着形态各异的3D打印作品,从精致的建筑模型到创意十足的小摆件,吸引师生驻足欣赏。

学校还以开放式工坊的形式深度设计并开发了融创中心,实现开放的场景式学习模式,满足“讲授+实践+合作+呈现”等多样综合的学习样态。在“融创”中心,学生模仿科学家、工程师或艺术家进行设计创作,促进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校内外融合开拓科学教育新路径

在教育领域,曾是“副科”的科学学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哈尔滨市教育局对科学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一系列举措彰显着科学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市教育局联合科协等部门,整合不同领域科学教育资源,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织密“校内外融合”的科学教育网格。我省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科学筑梦导师团”,一年来走进8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100余次,为4万余名中小学生传授前沿科技知识、传播科学家精神;26家科普基地和130家科普教育基地向学生开放,为实施科学教育实践提供丰富校外资源。同时倡议学校以校园科技节、STEAM集群节、无人机大赛、机器人竞赛、创意编程等活动为基础,拓展形成各类科学活动及竞赛课程。

各中小学开展的“半亩方塘”、葡萄酒酿造、“STEAM+化学”、林蛙养殖等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引导青少年在探究实践中将科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寓教于乐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哈尔滨日报记者 周雪莉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