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江西一老人到公社被调查人员告知:你叔叔是秋收起义总指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1 23:59 1

摘要:1977年冬天的某一日,四川自贡一个名为双石铺的小镇上,公社的大喇叭陡然响了起来。

1977年冬天的某一日,四川自贡一个名为双石铺的小镇上,公社的大喇叭陡然响了起来。

“地主身份的卢定义,赶快前往公社报到!”

刹那间,乡亲们交头接耳,卢定义自己更是茫然失措。

谁都未曾预料到,这位普通的老农,居然会引出如此关键的一位历史人物。

在那个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时期,有一幅画面再度焕发出光彩……

1977年12月的某一日,卢定义正蹲在自家屋檐下,手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边吹着气,边望着鸡群在院子里扑扑棱棱地刨着食。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对突如其来的声响异常敏感,特别是村头木杆顶端的喇叭。

果真,一个刺耳且耳熟的男性声音蓦地在空中炸开:

“地主成分人员卢定义,马上前往公社报到!”

卢定义立刻挺直了腰杆坐起来,他听村里的广播都好几十年了,啥时候被这么直接点过名呀?

他不由自主地犯起愁来,可又弄不明白究竟是何事。

他把那顶旧棉帽戴在头上,套上洗得发白的军大衣,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门。

抵达公社后,办公室的房门敞开着,屋内传来一阵细碎的交谈声。

卢定义略微迟疑了片刻,抬手轻叩门框,屋内刹那间安静无声,随即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迎了出来——是罗副主任,一位面容和蔼但神情严肃的干部。

“卢大爷到啦,赶紧进来坐下。”

卢定义轻手轻脚地迈进屋子,映入眼帘的竟是几张全然陌生的脸庞。

一位年长的男性冲他点了下头,接着低下头翻动了几下手里的材料,随后温和地说道:

“卢老先生,别慌,我们是打北京过来的。”

这种安慰对他而言没起到什么作用,他坐在一张老旧的木椅子上,双手局促地摩挲着军大衣的底边。

屋内的几名调查人员发觉了他的不安,有一位中年男子连忙笑着打开公文包,拿出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送到卢定义跟前。

“卢老爷子,我们此次前来,是为了调查一位烈士的生平信息,这是他的相片,您瞧瞧,这里面是否有您认识的人。”

照片里的人们整齐排列着,卢定义接过相片,将其拉近,目不转睛地仔细查看,直至瞧见一个眼熟的身影。

他伸出手指指向一个人,嗓音略带沙哑地讲道:“这位,是我的幺叔……卢德铭。”

调查员们刹那间仿佛触发了某种装置,变得极为亢奋。

那名中年男子站起身,用力握住卢定义的手:

“太棒啦,总算找到啦!卢德铭身为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咱们此次就是为探寻他生平的线索而来。”

话声甫落,卢定义好似遭了一记雷击,整个人定在原地。

“他……居然是总指挥?”

那是一种复杂得难以用言语形容的震撼,原来那位自小仅在书信里匆匆露面的幺叔,竟是这般举足轻重的人物?

把时间回溯到1977年的秋季,革命老区江西萍乡。

在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五十周年的活动中,省委宣传部部长莫循被一句话触动了内心:“卢德铭,要进行展出。”

这并非寻常的要求,而是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所下达的指示。

张平化往昔曾跟随毛主席四处征战,那时候他亲耳听见毛主席于井冈山上轻声发问:

是否还能够寻得卢德铭?

多年来,这句话一直盘旋在心底,最终化作了动力的源头。

紧接着,江西省委组建了专案调查组,其唯一任务为:探寻卢德铭的真实模样,特别是一张照片。

这看上去容易,实则是历经岁月的苦行僧式跋涉。

调查组首先抵达北京,前往中国档案馆查阅全部黄埔军校的档案资料。

他们满是期待,却得到这样的告知:“此地仅有清朝以前的资料,你们不妨前往南京的第二历史档案馆探寻一番。”

调查人员段家作与陈明训一头钻进了第二历史档案馆那灰黄色的档案堆里。

资料多得犹如浩瀚烟海,他们先是找到了黄埔第二期的学生名册,结果十分失望——卢德铭的名字居然没在里面。

他们心有不甘,接着去查阅黄埔第三期的相关资料,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直至某一个傍晚,陈明训闲得发慌,随手翻动着同学录末尾的附录,却冷不丁被夹页里的一张黑白合照给吸引住了。

照片颜色已经泛黄,上面的人并不多,而照片的背面密密麻麻地留有一些字迹。

他定睛瞧去,陡然一惊——“组织科员卢德铭,继雄、二十、四川直宾双市铺邮局转”。

若干姓名、一处地址、一个含混的岁数。

那张照片被当作稀世珍宝般谨慎保管起来,调查组立刻带着它再度前往北方,依次拜访了几位开国元勋。

老将军翻阅着相片,眼神长时间停留在上面,神情却显得犹豫不决。

“我对这张合影还有印象,不过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站在前排从左边数第一个位置的人,“大概就是他。”

为了证实猜想,他们又去拜见何长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看过照片之后,同样给出了相近的判断。

两位老者虽看法相同,但都隐隐透着些许不确定,毕竟时光已然流逝了整整五十载。

调查小组心里清楚,这些还不能当作最终结论,经过反复考量,他们决定再去拜访聂荣臻元帅。

遗憾的是,因聂帅工作繁杂,调查组没能和他面对面深入交谈,只能借助工作人员传达请求并转交照片。两天之后,他们得到了回复。

此次的回应出人意料,聂帅径直推翻了此前两人的判断,他清晰地表明:

在第一张合影里,从左边开始数的第一个人是杨其刚,并非卢德铭,那个戴着眼镜的人是袁也烈。

更为关键的是,聂帅坚定地表明:“合影之二前排从右往左数第一个人,身着武装带、呈立正姿势站立的,正是卢德铭。”

这是当下最为清晰、最具权威性的认定。

聂帅不但能想起合影里其他战友的姓名、模样和身份,而且还能精准识别出当年站位的具体细节。

一个近乎被历史尘封的名字,于一张泛着黄渍的照片上再度“苏醒”。

之后,他们拿着这张“第二张合影”再度前往武汉,找到了当年警卫团的参谋长韩浚。

韩浚曾是卢德铭的副手,对卢德铭极为熟悉,他目光在照片上一扫,随即点头说道:

“没错,从右边数第一个人是卢德铭。”这一回,没有丝毫迟疑。

相片里的青年,身形笔挺,眼神坚毅,那是个刚满二十、朝气蓬勃的革命斗士。

在他的背后,是一段过早消逝的青春年华,亦是一片未曾被全面记述的历史空白地带。

1977年冬季,江西的调查组怀揣着那张经聂帅等人士确认过的合影,再度出发,此次他们前往的地方是四川。

身份已遭锁定,然而他来自何处,其家人现今又在何方?这成了追查工作的下一个难关。

调查团队依据照片背后“直宾双市铺邮局转”的残缺字迹这一线索,查找旧的县志以及旧的行政图册,逐步逆向推导。

最终明确“直宾”实际上就是“宜宾”,如今自贡市仲权公社管辖的双石铺,便是曾经的“双市铺”。

调查组到达仲权公社之后,在当地干部帮助下,迅速找到了卢家的后代卢定义。

他身材瘦削,穿着朴实,一双手布满了因多年辛勤劳动而生出的老茧。

他望着那张泛黄的合照,久久地注视着,随后手指慢慢指向从右边数第一位,轻声说道:“这人,是我幺叔卢德铭。”

这不仅是对照片所涉身份的最终确定,更是历史的一次温情回望——一位英烈,终于在故乡亲属的辨认下,重归世间。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调查组多次拜访卢家的族人以及村里的老人,尽力还原出卢德铭早期的生活历程。

卢德铭于1905年出生,他的父亲卢安炳在自贡的盐号工作,是一位懂得识字和算账的“账房先生”。

根据卢定义的回忆,他的幺叔早年在自贡求学,之后几经辗转前往南方继续读书。

1924年,仅仅十几岁,就毫不犹豫地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彼时黄埔还未面向各地广泛招生,不少人仍将其视作一个“新军火药库”,然而卢德铭好像没有丝毫迟疑。

入学之后,他于军校展开刻苦训练,兼顾军事与政治理论,迅速崭露头角,被调至政治部任职,成为屈指可数的青年骨干。

随后,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家书日益减少,即便偶尔寄来信件,话语也极为简短。

直至1927年,他最后一回给家里寄信,那封信现在已然不见踪迹,不过卢定义还记得,祖母看完信后整整哭了一晚上。

信件里提到:“从今后开始,不会再和家里有联系了,不用挂念。”

信件里还特意提及了家里给卢德铭定下的一门婚事:

“倘若我到二十五岁还未回来,请准许她另行嫁人。”此言既是诀别之语,更是身后安排。

他对从未见过面的妻子没说太多话,仅仅留下“勿误佳人”这样一句话,由此可见,尽管他一心投身革命,却也没有忘却人间情谊。

这封信摇身一变成为了告别之信,自那以后,卢德铭好似从这个世界蒸发了一样。

多年以来,家人音信全无,只能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这日,为其焚一炷香,挂一捆纸钱。

岁月更迭,一年又一年过去,直至祖母离世。

尽管他已离家十年,但每一封信都详述情况,既不想让家人忧虑,也不想他们受到连累。

这条因战火而中断的生命历程,最终在卢定义的操控下再度衔接起来。

照片经过翻拍处理后进行了归档,卢家的后代也被登记在相关记录里。

然而,此次调查的意义,绝非仅仅是用于资料存档这般容易。

于调查组而言,寻回一个已消失的名字,并非仅仅是让一个人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更是让那个时代无数满腔热血青年的精神与形象重见天日。

卢德铭,终究还是回到家了。

在他牺牲的那个瞬间,家人们全然不知。

直至1977年冬天,调查组踏入卢家,携来了那张照片、携来了证词,还携来了被封存多年的真相:1927年9月,卢德铭在萍乡山口岩战斗里英勇捐躯,年仅二十出头。

他曾担任秋收起义的总指挥,也是毛主席所率第一师的师长。他的事迹一度被掩埋于井冈山的土壤之下,如今总算被发掘、被证实、被铭记。

那已沉睡了足足半个世纪的故事,于这场穿越万水千山的探寻里,落下了最终的印记。

他年少时投身军旅、血洒战场的青春岁月,最终在家族的宗祠、国家的历史、民众的心底,寻得了安宁。

作为一名卓越的革命者,他悄然离世,但其精神永存。

来源:枫哥这样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