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是一段不断延展的美好旅程,时常用阅读充实自己的精神宝库,人生路上才会处处有光芒。一路走来,我与阅读为伴,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积极推动阅读,同享悦读之乐,共筑精神大厦。
生命是一段不断延展的美好旅程,时常用阅读充实自己的精神宝库,人生路上才会处处有光芒。一路走来,我与阅读为伴,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积极推动阅读,同享悦读之乐,共筑精神大厦。
回首往事,记忆里童年与少年时光是在一本本书籍的陪伴中度过的。那时,父母劳碌繁忙,我常被一个人留在家中,拉开书柜就仿佛打开了装满奇珍的宝箱,童话故事的美好与神话故事的奇妙冲淡了我的孤单,王二小的机智与刘胡兰的勇敢也让我不再惧怕。年龄愈长,我愈发痴迷读书,周末往往泡在书摊前,从武侠小说到琼瑶系列,从青春文学到经典文学,走在与书相伴的路上,我有了成长最好的鞭策。
工作后,初临教坛的我与五六十只“小皮猴”斗智斗勇,为了更好地适应角色改变,“教书+读书”的生活开始了:《新教育风暴》《矛盾与管理》教会我如何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心理,做好班主任;《教师工作细节的执行与完善》《课堂新革命》告诉我工作和课堂精益求精的方向和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育名篇精选》《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里有最前沿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最深厚的教育情怀……诗词歌赋的喜怒哀愁滋养了我的精神,小说散文的嬉笑怒骂锐利了我的思想,哲学科学的高深奥妙开阔了我的视野,专业著作的多元智慧丰厚了我的积淀。
在一本本书籍的打磨之下,我热情不减、谦逊勤奋,精神世界与眼界格局开始蜕变与升华,读书让我学会了熔炼做法,择善而从,坚持用归零的心态积极主动、自觉自发地做一个爱阅读的“孩子”。
在阅读中我逐渐明白语文课程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方法。语文是一种能力,是舌战群儒的缜密逻辑,是笔走龙蛇的豪壮抒情,是严谨精密的详细说明,是文面生花的多样描写,是抨击黑暗的尖锐评论。语文也是一种情怀,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悯,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无畏……而这一切都需要浑厚的阅读来濡养。语文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本”,阅读活动是撬动学生高阶思维的抓手。
我爱读书,更喜欢带着学生读书。为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和意识,逐步凝聚高阶的思想力量,在教学中我格外注重利用阅读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工作伊始,我特别重视组织开展学生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取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
在每次阅读前,与学生共同制定长期和短期的阅读计划以及具体的阅读目标,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帮助他们爱上与书为伴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一本书、读一类书,开设读前导读课、读时推进课和各式交流,让读书全过程落实;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包括预览、扫读、略读和精读等技巧,搭建支架凸显语言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总结、概括和批判性地分析所读内容;定期组织学生推荐最爱的一本书,进行公开分享;结合课程内容、社会热点,列出主题计划,扎实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坚持化整为零式积累;结合课本主题精选拓展内容,坚持每周添加、筛选、摘抄,在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中厚积文字素养也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灵。
学完《诫子书》,我发现孩子们有所感悟,便带领学生一起译读《弟子规》;学完《阿长与》,我发现孩子们对《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兴味浓郁,便组织学生一起趣读《山海经》;学完《关雎》《蒹葭》,我发现孩子们对《诗经》的涵泳抒情喜爱非常,便组织学生一起品读《诗经》;在各样阅读中,指导学生边读边标记、深读加批注,随时记录阅读心得,定期分享阅读收获,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用这些好的读物润物无声地进行人文底蕴的积淀和文化自信的渗透。
反思多年的成果,我深知,阅读不仅是语文的事情,也是所有学科的事情。因此,我注重开展多样化阅读,将阅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读历史典籍,读科学小论文,将活动体验与专项阅读结合,用信息技术展示阅读感悟:制作系列微课,开展古诗词鉴赏系列专栏,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来丰富思维网格,深化对生活的理解。
每年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即使疫情期间也开展线上系列游戏活动。通过诗词大会、演讲比赛、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把读书活动范围从班级扩展到学校、家庭,形成上下联动、师生互动、家庭行动的浓郁书香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产生情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点燃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唤醒潜藏心中的风雷,掀起涌动于血脉中的激浪。
即使毕业多年,每当提及初中时光,最令学生和家长动容难忘的仍是那诗词大会上的出口成章,是演讲比赛中的引经据典,是一次次亲子共读时流淌在身边的阵阵书香。2022届一位毕业生妈妈有感而发:“老师经常推送每个阶段能助力孩子们的文章和书籍,作为家长在共读中缓解了焦虑情绪,增加了教育智慧,感觉年少时没‘啃书’留下的遗憾以这种温暖的形式得到了补偿,天道酬勤在此刻有了写照。我时常觉得孩子能有这样的老师很幸运,孩子的老师也是我的好老师。”
实践是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书本智慧的科学转化。书本上知识虽是前人的经验,但我们如果只是重复模仿、简单演绎,那最多也就只能达到前人的高度。只有通过躬耕实践,实现知识在新时代、新情境下的突破与飞跃,才能达到一种更高、更远、更深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多读书,读好书作为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内容和自身工作之间建立联系,借助阅读为教学答疑解惑,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丰富阅读外延,“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将阅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开展深层次对话,以读书促提高,以反思促发展,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努力做到边读边研,边教边悟,助力专业发展。撰写的教研论文、反思、课例80多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报》《陕西教育》《教师报》等报刊上。个人主持和参与的10多项省、市区课题也紧紧围绕阅读、读写结合进行,其中《初中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思维导图促进中学生课外现代文深度阅读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广获好评。
作为文学社团指导教师,我多年来坚持定期开展各类活动,辅导学生多次获得经典阅读行动大赛、演讲比赛、暑期读书征文大赛奖励,30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研发课外阅读校本读本《静赏花开》,完成学生优秀作文集16册汇编,指导学生在《语文报》《教师报》《新新中学生》《华商报》发表文章50多篇。学生中有10多人获得“读书之星”称号。我坚信通过读书塑造的良好品格会永远融入孩子的骨血,浸透每一个细胞,去催发善念,涵养性灵,培植生命的厚度,汲养每一个鲜活生命绽放。
远方不远,未来可期。阅读就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底气,更会有灵气和大气,以及由内而外自然焕发出的蓬勃朝气。教师更应该在阅读实践中秉承仁爱之心,以情动人,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灵魂的引领者,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我做灯塔,无数微光就会因为我而聚合在一起,不断明亮,最终群星闪耀,汇集成更多生命的波澜壮阔。
读书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生活,阅读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阅读是全民阅读最有力的推动力。我依托“陕西省毛洁名师工作室”,研究阅读教学动态、创新阅读课程建设、传播阅读教学理念、培养骨干教师,积极发挥示范、凝聚、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成为促进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带动学生阅读的语文学科优秀团队。
工作室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系列卓有实效的读书活动:聚焦热点共同读,针对学情诊脉读,研讨交流群文读,聆听报告反思读。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们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深入浅出地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法;听《在整本书阅读中传承文化促进成长》的专题报告时,我们将整本书阅读带入实际教学中,设身处地地思考如何将策略具体落实,恳切地探讨见解和困惑;读肖培东教育随笔《什么才是老老实实教语文》时,我们站在语文教师这一身份和立场上,反思自己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深刻剖析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名师的差距;读《依据课程标准 创新作业设计》专项论文时,我们从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出发,分析了作业设计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广泛而热烈地讨论交流。
2024年元月,工作室参与了渭滨名师名著共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启动仪式上的展示以工作室三位老师为核心力量:我作为活动的首秀登场,在分享中指出教师应当勤阅读,会思考,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李娜老师认为教师最应当教会学生的是读书的方法,学校最应当培养的是学生读书的习惯;张小英老师则谈到学校首先应当培养的是学生发现美好、感受诗意、热爱生活的品质,这是幸福人生的基础,也是启迪智慧的开端。之后陆续推出的143期专栏中,工作室成员全部参与分享。“90后”青年教师王雪说,自从踏入新中校园那一刻开始,就明白未来人生的方向,愿意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在杏坛上守护这份对墨香的热爱……这些分享持续展示8个月,累计阅读超10万人次,广获各界好评,让书香渭滨美名远扬。
我带领工作室成员躬耕一线,在各自的日常工作中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科专业活动,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各类阅读公开课、阅读专题讲座、阅读公益活动。他们有的读《论语》《庄子》等文学类著作;有的读《语文的生命意蕴》《小说课》等教育专著;有的读《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等哲学作品,他们用文字诉说阅读的收获、阅读带给自己的感动以及阅读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成员所在的40多所学校的教师都被感染、受带动。
开设工作室公众号,将每一位成员的读书成果利用网络平台展示,短短7个月公众号的关注人数从0起步增长到800多人,凝聚了庞大的阅读力量,辐射引领无数同行成为行动者、受益者……我在《关注变化抓落实,注重素养谋创新》《新课标任务群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爱上教育——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报告中将阅读的力量具体化、实践化,让更多语文老师关注书香的效益、享受阅读的美妙、享用阅读的福利。
众人拾柴火焰高,语文教师带头跑。大家一起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在阅读中反省,深思,探索。精心录制15节名著阅读公益课,用陕西教育的优质平台送给了西藏阿里地区的师生们。我更是积极借助城乡名师共同体、国培计划、地域交流等专业培训、送教下乡,用阅读的火种点燃了省内的各地市区县,还蔓延到全国七个省几千名骨干教师的心坎上,在教学示范、研讨交流中,带动他们一起去感受阅读给予的智慧,赋予的力量,收获书香滋养下的无限春光!
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庭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专业成长最离不开书香的滋养。当我们捧着温情和韧性去迎接书籍的墨香,就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让我们手不释卷,点亮读书明灯,播撒阅读种子,传递阅读力量,润泽每一个生命,去追寻属于梦想的幸福!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