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私有化背后:4年累亏近300亿,与小米汽车短兵相接难突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0:30 1

摘要:在 2025 年 5 月 7 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汽车行业与资本市场,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拟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剩余 34.3% 股份,这一价格对应极氪整体估值约 71.4 亿美元,较其美股退市前市值

在 2025 年 5 月 7 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汽车行业与资本市场,吉利汽车发布公告,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拟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剩余 34.3% 股份,这一价格对应极氪整体估值约 71.4 亿美元,较其美股退市前市值 57.4 亿美元提升 24.4%。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吉利持股比例从 65.7% 升至 100%。

这一决策看似突然,实则背后有着复杂的财务逻辑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素在推动,尤其在极氪四年累亏近 300 亿,又与小米汽车短兵相接的当下,私有化的 “急迫性” 不言而喻。

估值之困:A轮投资者普亏,美股兑现难

极氪在融资与上市进程中的估值变化,凸显了其在资本市场面临的困境。极氪在 2023 年 2 月完成 7.5 亿美元 A 轮融资时,投后估值高达 13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宁德时代、Mobileye 创始人等行业巨头。然而,2024 年 5 月极氪登陆纽交所时,发行估值仅为 51.3 亿美元,较 A 轮估值缩水 60.6%;美股投资者将极氪视为 “传统车企转型品牌” 而非 “科技公司”,其智能化技术溢价未被认可。例如,极氪的 SEA 浩瀚架构虽领先,但市场更关注特斯拉 FSD、小鹏 XNGP 等直接落地的智驾能力,导致极氪估值被系统性低估。至 2025 年 4 月私有化前,极氪市值进一步跌至 57.4 亿美元,较 A 轮估值蒸发超 56%。这意味着 A 轮投资者的持股价值已腰斩,宁德时代等战略投资者面临数十亿美元的浮亏,投资回报前景黯淡。更致命的是美股流动性的枯竭,据彭博数据,极氪上市三个月日均成交量仅47万股,不足蔚来(521万股)的1/10,机构投资者陷入“纸面富贵”困局。

极氪私有化后大概率寻求港股二次上市。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案例显示,港股对新能源汽车的估值逻辑更贴近内地市场,且流动性占比超 60%。例如,蔚来港股上市后估值较美股溢价约 15%,理想汽车溢价约 10%。极氪若能在港股上市,有望借助内地投资者对吉利体系的认可,将市销率提升至 1.0-1.2 倍,对应估值 75-90 亿美元,较私有化前提升 30%-57%。这对于改善极氪的市场估值,缓解投资者亏损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极氪私有化背后寻求估值修复的重要考量。

亏损之累:4年亏近300亿,小米汽车卡位

极氪自 2021 年独立运营以来,营收规模快速扩张,但亏损持续恶化。2021-2024 年,极氪营收从 31.85 亿元跃升至 759.1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18%,其中 2024 年汽车销售收入 553.2 亿元,同比增长 47%。然而,同期净亏损分别为 45.14 亿元、76.55 亿元、82.64 亿元、57.9 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达 262.23 亿元。极氪的亏损已严重侵蚀其财务健康:2024 年资产负债率高达 131%,流动比率仅 0.62,短期偿债能力濒临危机。其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4 年 - 5.96 亿美元),高度依赖吉利输血 ——2024 年吉利向极氪提供 89 亿元资金支持,占极氪总营收的 11.7%。

美股投资者更关注短期盈利前景,而极氪的亏损扩大(2024 年亏损同比收窄 29.9%,但绝对值仍达 57.9 亿元)未能扭转其 “烧钱机器” 的刻板印象,导致市场信心不足。这种 “增收不增利” 的财务表现,也直接导致美股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的信任危机。美股市场已关闭其融资通道,2024 年 IPO 仅募得 4.5 亿美元,不足预期的一半。

与小米汽车短兵相接,加剧危机。极氪主力车型001(26.9万起)与小米SU7(21.59万起)价格高度重叠,但后者凭借“生态互联+极致性价比”策略,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辆,直接冲击极氪核心市场。据调研数据,极氪001潜客中30%因小米SU7分流放弃购买。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为极氪的2.04倍。更严峻的是,小米汽车规划中的SUV车型(预计25万-30万元)将进一步挤压极氪生存空间。

极氪私有化是吉利应对财务危机、抵御小米冲击的必然选择。通过回归集团体系,极氪可获得更持久的资源支持,并通过港股上市实现估值修复。然而,在小米汽车的 “技术 + 生态 + 渠道” 三重压制下,极氪高端化战略仍面临严峻挑战。其能否在 2025 年内完成产品迭代、成本控制及全球化布局,将决定这场战略收缩是断臂求生还是饮鸩止渴。

来源:财经风云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