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的恐慌83岁的母亲来我家养老,57岁的老公:我还有82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8:02 2

摘要: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王同志,您最好快点过来,老人家情况不太好。"

归家路上

"刘大夫,人还醒着吗?"我惊慌失措地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王同志,您最好快点过来,老人家情况不太好。"

我叫王丽娟,今年五十出头,在市里一家国企当会计。

丈夫宋明德比我大七岁,是第三棉纺厂退下来的老工人。

我们有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分到了城南的电子厂,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日子。

日子过得还算顺当,我和老宋每月的工资加退休金,够我们花销,还能存下一些。

直到一个月前,我那八十三岁的老母亲来我家养老,平静的生活泛起了涟漪。

母亲身子骨一直硬朗,当年在生产队里,挑粪、插秧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但去年冬天摔了一跤后,乡下那座青砖灰瓦的平房便成了她的牢笼,出门都要人搀扶。

弟弟家孩子多,又赶上单位改制下岗,一家人挤在筒子楼里,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我跟老宋商量后,决定把母亲接来城里。

"娘,您就跟我们住吧,城里医院多,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方便。"我对母亲说。

母亲起初不愿意,说乡下住惯了,城里楼上楼下的不习惯。

实际上,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我们的住房是当年单位分的,七十年代末的老楼,没电梯,两室一厅,六十多平,勉强能住下三个人。

刚开始接母亲来的那几天,宋明德只是沉默不语,见了母亲也只是点头。

我知道他心里不痛快,毕竟小两室的楼房本就拥挤,多一人便多一份责任。

老宋平日话就不多,这下更是沉默寡言,连吃饭时都很少说话。

"娘,喝点热水。"每天清晨,我总是先给母亲端水。

她颤巍巍地接过,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微微发抖,眼神里满是歉意。

"丽娟啊,我给你添麻烦了。"母亲常这样说。

楼下的李大姐是个热心肠,常来我家串门。

有一天,她悄悄拉着我在楼道里说:"丽娟,你们这个年纪本该享福,孩子大了能帮衬你们了,可现在反倒要伺候老人,明德心里肯定有疙瘩。"

我也这么想。

有几次下班回家,看到宋明德和母亲相对无言的样子,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老宋,你能不能和我娘多说说话?"我在厨房里小声埋怨。

"我上班一天累了,回来想歇歇。"他的回答总是这样简单。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们的家里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原本想好的晚年计划被彻底打乱,宋明德心里有怨气,我能理解。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老小区没有空调,只有几台老式电风扇呼呼地转着。

母亲晚上常常睡不好,有时半夜会起来上厕所。

那天夜里,我睡得迷迷糊糊,忽然听到厨房传来响动。

起床一看,宋明德正在煤气灶前忙活,灶台上一锅汤药飘着浓郁的药香。

"大半夜的,你干嘛呢?"我愣住了,揉了揉眼睛,确定不是在做梦。

"给你娘熬药。"他低声说,声音里有些不自然的颤抖。

"老人家腿脚不好,我问了单位的老陈,他爱跟中医打交道,说这方子对骨头有好处。"

我看着锅里的汤药,红枣、枸杞、当归,还有几样我叫不上名字的药材。

"你什么时候去抓的药?"我有些讶异。

"前天下班路过仁济堂,就买了点。"他头也不抬地回答。

我心里一酸,这个倔强的男人,从不轻易表达感情。

可我还是有疑惑:"你对我娘这么上心?"

宋明德的动作顿了一下,他放下勺子,背对着我,肩膀微微颤抖。

"你不知道,我小时候......"他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他讲起十岁那年的一场高烧,那是文革后期,他父母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他独自在家昏迷。

那时候没有电话,连敲门求助的力气都没有。

是隔壁的王大娘发现门虚掩着,进来看看情况,发现他烧得不省人事。

王大娘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医院跑,又熬了一夜的药,用冰毛巾物理降温,才救了他一命。

"那位大娘和你娘一样,都是满头银发,却有着最温暖的手。"宋明德说着,眼泪竟然落了下来。

我愣住了:"你是说......"

夜深人静,厨房里只有药汤咕嘟咕嘟的声音。

"那年我高烧四十度,要不是王大娘,我早就不在了。她其实跟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住在同一个大院里。"

"后来我父母回来了,没多久我们一家就搬走了,我再也没见过王大娘。"

宋明德的话让我惊讶不已,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男人,竟然还有这样一段往事。

"你看你娘的背影,就像当年的王大娘,我总觉得,是老天让我有机会报恩。"他低声说道。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对母亲忽然这么上心。

第二天一早,我趁着宋明德去买早点的工夫,翻出了母亲的老箱子。

里面有一本发黄的相册,那是三十年前母亲还在纺织厂上班时的留念。

我一页页翻看,第五纺织厂的厂庆、劳动模范表彰、五一文艺汇演...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那个年代的记忆。

突然,一张集体照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纺织厂工人家属大院的合影,后排站着的,分明是年轻时的宋明德!

"这不可能......"我喃喃自语。

宋明德是第三棉纺厂的,怎么会出现在第五纺织厂的照片里?

"丽娟,看什么呢?"母亲端着洗脸水进来,看到我手中的相册,笑了。

"娘,您原来在第五纺织厂上班?"我有些激动地问。

"是啊,我在那干了二十多年,车间主任退下来的。"母亲的脸上露出怀念的神色。

"娘,您当时住在哪个大院?"我迫不及待地继续问。

"东风大院,就在厂子后面那排平房,一共住了十几户人家。"母亲答道。

我的心跳加速:"娘,您在纺织厂上班时,认识一个叫宋明德的工友家的孩子吗?"

母亲愣了一下,眯起眼睛回忆:"宋明德...这名字好生耳熟...等等..."

她思索了一会儿,缓缓点头:"想起来了,是李师傅家的孩子,小时候病得不轻,差点没熬过去。"

"那时候他爹娘下放到农村了,就他一个人在家,高烧不退,是我背着他去的医院。"

"后来他家搬走了,就再没见过。"母亲轻声说道,眼睛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您是说,当年那个救了宋明德的王大娘,就是您?"

母亲点点头:"那会儿人们都互相帮衬,见不得孩子受苦。"

一瞬间,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

宋明德回来时,看到我和母亲坐在一起翻相册,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

"老宋,你过来看看这张照片。"我把那张集体合影指给他看。

他接过相册,手明显颤抖了一下,眼神定格在照片的某一处。

"这是...王大娘?"他指着照片中的我母亲,声音哽咽。

"是我娘,王秀兰。"我轻声说,"当年救你的王大娘,就是我娘。"

客厅里一片寂静,宋明德呆呆地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我从未见过,震惊、感激、羞愧一时间全都浮现出来。

"王...阿姨...是您..."他的声音颤抖着,竟一下子跪在了母亲面前。

"孩子,别这样。"母亲慌忙去扶他,"那么多年前的事了,你还记得啊。"

"我怎么能忘?要不是您,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宋明德的眼眶红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丈夫的用心良苦。

命运的巧合让曾经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在三十年后于我的生命中重逢。

而我,成了这段因缘的见证者和纽带。

从那天起,我们家里的氛围彻底变了。

宋明德对母亲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早上第一个起床烧水,晚上陪母亲在小区里散步,每天变着花样做可口的饭菜。

有一次,母亲腿疼得厉害,他二话不说,背着母亲去医院。

那熟悉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一幕重现。

"娘,您这辈子做了多少好事啊,现在都回报到您身上了。"我感慨道。

母亲笑了笑:"人活一辈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宋明德下班回来,听到我们的对话,放下手中的菜篮子:"王阿姨,我只恨认出您太晚,让您受了委屈。"

"什么委屈不委屈的,我女婿对我这么好,我这老太婆还想怎样?"母亲笑着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城市的暮色中,我们三人坐在狭小的客厅里,电视机里放着《新闻联播》,茶几上摆着几盘小菜,这简单的日常却充满了温馨。

我忽然觉得,所谓养老,不只是赡养,更是一种生命的传递和守候。

就像当年母亲守护了年幼的宋明德,如今,我们守护着她的暮年。

人这一辈子,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今天你善待老人,也是为自己的未来积福。

岁月流转,我们终究会与父母角色互换,看着他们变得像孩子一样需要照顾。

然而,正是这样的照顾,让我们理解了生命的完整。

世事无常,谁能想到当年那个被救的小男孩,如今成了救命恩人的女婿?

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只是我们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在命运的河流中再次相逢,并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的腿脚好了很多,每天坚持在小区里走两圈。

宋明德买了一台老年机给母亲,教她按键发短信,陪她在广场上跳广场舞。

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男人,现在话多了起来,常常跟母亲聊起他年轻时的事。

他们像久别重逢的老友,有说不完的话题。

一天晚上,我收拾完厨房出来,看到他们俩坐在阳台上,宋明德正在给母亲讲他当年在棉纺厂的故事。

月光洒在他们的银发上,那一刻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最珍贵的瞬间。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不接母亲来城里,或者母亲选择住在弟弟家,这段尘封的往事可能永远不会被揭开。

也许这就是缘分,让我的两个至亲,在生命的某个节点上,早已有了交集。

今年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儿子儿媳带着小孙子也来了。

饭桌上,宋明德突然提议:"今年咱们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换个大点的卧室给王阿姨,再装个暖气,冬天就不冷了。"

"老宋,这花销可不小。"我有些担心。

"钱是挣来花的,咱家又不缺这点钱。"他难得这么大方。

母亲连忙摆手:"不用不用,我这老太婆住哪都行,别浪费钱。"

"王阿姨,这事就这么定了,您就安心住下去,我们照顾您。"宋明德的态度很坚决。

儿子也表示支持:"爸,您做得对,奶奶年纪大了,住得舒服点也是应该的。"

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我的眼眶湿润了。

曾经我担心母亲来了会影响我和老宋的生活,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

母亲不仅没有成为负担,反而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完整和温暖。

老人的智慧和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他们的存在,让家有了根和魂。

前几天,母亲小感冒,宋明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夜去药店买药,又熬了姜汤。

看着他忙前忙后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那天晚上他说的话:

"老天让我有机会报恩"。

也许,这就是生命中最美的巧合和馈赠。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河流,看似独立,却在不经意间与他人的河流交汇,形成更加壮阔的江海。

如今,当我看着宋明德小心翼翼扶着母亲在小区里散步的背影,那幅画面和谐而温馨。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两个人的影子,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定格。

归家路上,我们都是彼此的依靠。

无论前路多远,只要彼此扶持,就没有走不完的路,没有过不去的坎。

每个人都会老去,但真情永不衰老。

珍惜眼前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老人,因为我们终将成为他们,而今天的善良,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另一种方式回馈给我们。

这大概就是生命最神奇的地方,我们付出的爱和善意,终究会回到我们身边,只是时间和方式,我们无法预知。

归家的路上,有你有我,有他有她,我们彼此陪伴,共同前行。

来源:SharonValenzuel

相关推荐